首页 理论教育 无所不包的“万花筒”

无所不包的“万花筒”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4.1 无所不包的“万花筒”一、极具读者缘的新闻“社会文化新闻”这个概念,大致指的是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社会等领域的新闻。社会文化报道堪称一个无所不包的领域,编辑对主流和非主流社会文化现象都要相当熟悉。有关部门人士说,敌对势力要颠覆中国,也是先从文化做起的。迂腐而文人气质过浓的社会文化编辑,并不适应当代报刊的工作。

10.4.1 无所不包的“万花筒”

一、极具读者缘的新闻

社会文化新闻”这个概念,大致指的是文化、娱乐、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社会等领域的新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是一种习惯性的划分,也是相对于时政和财经等“硬”新闻,属于比较“软”的领域。新华社对此加以认可,为了适应都市报晚报的需要,于2005年1月推出了“社会文化专线”,包括“社会广角”、“法治视线”、“热点追踪”、“文物考古”、“文化时讯”、“影视天地”、“文化视点”、“娱乐万花筒”等十几个栏目。

实际上,这一类新闻以前常被视作边角料,多少带些点缀性,但如今,随着人们温饱得到满足,精神需求上升,便拥有了广大读者缘,特别是新富人群,文化消费已是其生活的重要部分。据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国新富(60%的新富家庭每月工资收入在5000元以上,30%以上新富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每月用于教育支出超过1800元,其中1375元用于文化休闲,445元用于图书音像;每年用于旅游支出7200元(7)。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还做过一项调查,中国商务人士最爱看的新闻是社会新闻(而不是与他们利益攸关的经济新闻),他们最经常阅读的休闲类杂志中,《健康之友》高居榜首(8)

报刊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市场。单以文娱新闻来说,在21世纪初,不少报刊大辟文娱新闻专版,通常不止一个版。如《大连晚报》每天的文娱新闻通常有三个版,星期四五有时是四个版,加上图片,差不多每天有上万字。前面两个版主要以新闻性较强的稿件为主,后一个版侧重影视、明星的深度报道。而像超级女声大赛这样的新闻出现时,不少报刊都倾力出动——那是中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之一了。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要处理数量越来越大、分量越来越重的文娱新闻。据《潇湘晨报》一位负责人介绍,晨报每天辟有对开四个版面的娱乐新闻,有三名娱乐记者,每天自采的娱乐新闻不足25%,每天约有两万字的新闻稿件依赖于报纸之间的交换和网络。网上的东西真假难辨,用起来心里不踏实,“有时连觉也睡不好,生怕惹麻烦,惹官司”(9)

另外如医疗卫生新闻,其重要性和处理难度有时不亚于时政、财经新闻,从“非典”、艾滋病、禽流感,再到医院高收费、平民医院、医疗改革,都可上头版头条。西方大报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甚至设有专门的公共卫生新闻版面。教育新闻亦事关读者切身利益,也颇受关注,200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怒斥地方执行教育政策不力,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从“神舟”飞船到人工性别控制,从新型动力汽车到下一代互联网,都引起了当代读者的广泛兴趣。当然了,作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体育报道的受欢迎程度,就不用多说了。

二、对社会文化新闻编辑的资质要求

实际上,在文娱、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社会等领域,都分别有专职编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尽一样。此处只列举一些大致共通的特征。

对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新趋势十分敏感。编辑应属于先锋、时尚和新锐的人物,洞悉前沿流行现象,浸淫于斯。具体来说,应具备以下素质:

●多面手。社会文化报道堪称一个无所不包的领域,编辑对主流和非主流社会文化现象都要相当熟悉。他既能与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的官员坐在一张桌上吃饭,一起讨论文化产业改革的走向,也能够混迹于行为艺术家的圈子。他能与书商谈得拢,与医药代表有来往,甚至,有时候还要与囚犯和吸毒者交“朋友”。

●专业背景突出。以文化编辑为例,就要有文化人的感觉,谙熟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和规律。有的文化编辑,本身就是作家。社会新闻的编辑,有可能是半个法律专家和犯罪心理学家,或者民俗学家。

●具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文化曾被称作“小政治”,是政治的风向标,现在,又是国家的“软实力”。有关部门人士说,敌对势力要颠覆中国,也是先从文化做起的。而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新闻,也常常与政治纠缠在一起。至于不少社会新闻则非常复杂,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关系到社会稳定。

●要有经济头脑。再也没有纯而又纯的社会文化新闻了,商业已经深深地融入,比如,有人把文化归于“第三产业”,归于“创意经济”。迂腐而文人气质过浓的社会文化编辑,并不适应当代报刊的工作。一句话,社会文化编辑要有“物质眼”,他能懂得从物质利益角度去分析超级女声和春节晚会,也能够给读者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和消费情报。

●善于整合并能创造新概念。《新周刊》编辑的座右铭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新一点。”(10)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新周刊》编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深谙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之道,在观察社会万象的同时,总会归纳出一个新概念,然后一阵“爆炒”,演绎出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视角、新观点,让市场吓一跳,比如“飘一代”、“她世纪”、“第N城”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