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若干问题的讨论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若干问题的讨论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若干问题的讨论在开设体育解说通道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由于现场直播中电视体育解说的难度较大,我们可以对解说员的普通话要求放缓一些,然而南方一些电视台的体育解说员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南方方音,是需要改一改的。忽视语言上的训练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这是当前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界存在的另一种极端。

第五章 关于电视体育解说若干问题的讨论

在开设体育解说通道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当今电视体育解说界的一些困惑……

在开设体育解说通道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当今电视体育解说界的一些困惑。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这些散乱的问题统一起来进行讨论,并努力找出其内在联系,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找到些线索。

电视体育解说语言和内容的关系

语言和内容,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使前者具备了存在的意义。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电视体育解说中,语言和内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思考和表述的关系。

在开设体育解说通道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对体育知识、体育信息的获取上,并没有对语言的锤炼给予太多的重视。起先我们以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毕竟是来自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也许他们对自己的语言功力很有自信。然而后来我们却发现,其实这些学生在意识中就忽视了语言功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要体育知识懂得多,体育信息掌握得数量充足,解说的时候有的说,会说中国话,就可以成为一名电视体育解说员了。

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或者只了解了事实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否定,在业界这样的现象和想法也是存在的。

电视体育解说员作为一台节目的主持人,是需要在语言上下工夫的。这其中包括他的普通话语音,包括他的科学发声,包括他的语言表达和遣词造句。

我们国家对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有明文规定,播音员、主持人上岗需要普通话测试相应的等级证书,但是,我们很难说,现在工作在一线的很多电视体育解说员的普通话达到了相应的等级水平。由于现场直播中电视体育解说的难度较大,我们可以对解说员的普通话要求放缓一些,然而南方一些电视台的体育解说员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南方方音,是需要改一改的。

科学的发声对电视体育解说员来说就更重要了。电视体育解说员在工作过程中过多地出现“沙、嘶、劈、哑”的声音,便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甚至使他们产生疲劳感、厌烦感。对电视体育解说员自身来说,一场体育活动,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钟头,这样长时间的说话,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解说员恐怕很难会坚持到最后,长此以往,还会减少解说员的工作寿命。

在前文中我们也提到,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表达要具备准确性、精练性、艺术性、活泼感、现场感以及感染力。如果解说员不了解有声语言表达的技巧,他们的语言可能准确、活泼吗?如果解说员没有雄厚的词语功底,他们的语言能够精练、艺术吗?如果解说员不会用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将自己的情感充分地表露出来,他们的语言能够有现场感和感染力吗?显然是不行的。

忽视语言上的训练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体育解说员的。然而,在业界也有少数解说员,他们的语言水平还可以,但是却极度缺乏体育知识。这是当前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界存在的另一种极端。这些解说员的解说虽然乍一听感觉还不错,但细细听来,却没有什么内容,大都是空话、套话,索然无味。这样的同志则需要努力增加自己体育知识的储备,并将这些知识与电视画面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总之,语言和内容是统一在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解说当中的。重视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是对电视体育解说的一种错误的理解。当前业界也有很多解说员开始注意这样的问题,在积累自身体育知识的同时,开始用心锤炼自己的语言,这是应该被积极肯定并大力弘扬的。

电视体育解说的节奏、留白问题

在体育解说通道班的实践中,很多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要不然就说个不停,让人心烦;要不然就留白太长、太多,让人心急。

当前,人们对电视体育解说的节奏存在一个误区。在张之老师、宋世雄老师那个年代里,两位前辈的语速都很快。于是,很多人以为,电视体育解说的语言节奏就应该是快的。其实不然。80年代以前,我国转播体育活动的主流媒介是广播电台。它的主要弊端就是不能将体育活动现场的图像展现在受众面前。为了使受众了解现场的情况,电台的体育解说员不得不使用大量的语言对现场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但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中的情况时常是瞬息万变的,要想将这些变化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受众,解说员的语言也就不得不跟上体育活动进程的速度,也就不得不快了。但是,当我国转播体育活动的主流媒介从广播电台转向电视台的时候,受众便可以看到被复原的体育活动现场的图像,体育解说员也就不需要再为体育活动进程的节奏所限制,可以相对自由地控制解说语言的节奏了。

电视体育解说语言的节奏绝不是一味的快或一味的慢,而是快慢结合,疏密有致。同时,尽管语言节奏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制于体育活动进程的节奏,它也不能过分地与体育活动进程的节奏脱节。也就是说,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设计语言节奏时,也要以体育活动进程的节奏为依据。

留白是电视体育解说语言中体现节奏的一部分。很多情况下,电视体育解说员都是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才留白。然而我们发现,在留白的过程中,电视体育解说员可以恢复嗓子的疲劳,可以观察体育活动进程,可以思考,可以组织语言进行表述,可以切分不同的意义段落,而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可以在这段时间里消化解说员传递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电视体育解说员应该有意识地去利用留白。比如,在分段解说的时候,利用留白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和组织表述的语言;在进行完一段讲解评论之后,可以稍作停顿,让受众自己思考一段时间等等。

有时候,留白与否也和体育活动本身的特点有关。在有些需要现场气氛十分安静的比赛中,留白是经常需要使用的。比如射击比赛,当运动员举起手枪的时候,无论解说员的话有没有说完,此时都应该保持安静,待运动员射击完毕后,再继续自己的讲解评论。再有,一些体育活动仪式上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时,解说员也要用留白的方式,表达对国旗、国歌的尊重。另外,当某些竞技比赛进行到白热化的阶段时,留白也可以成为一种烘托其紧张气氛的手段,并时常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但是留白的时间若是太长,造成解说语言节奏与体育活动进程节奏的脱节,我们也是不赞成的。若是实在没有话说,可以用叙述填补,可以重报比分、比赛时间、地点、背景资料等比赛信息,也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有理有据的预测。

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倾向性问题

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倾向性是指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竞技体育比赛时,赋予比赛双方不均衡的感情色彩。在业界,有人认为,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倾向性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他应该对比赛双方保持公正,而有些时候,适当的倾向性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那么,解说员到底如何把握其解说的倾向性呢?

首先,要看国家的舆论导向。尽管直观上体育节目不像政论节目、社会节目那样存在着敏感的舆论导向问题,但正因为如此,受众往往不会对体育节目中的观念影响存在戒心,通过体育节目进行舆论导向,在某个角度上说,要比政论、社会性节目容易得多。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中对比赛一方大加褒奖,对比赛另一方不置可否,这样的感情色彩很容易得到一部分受众的共鸣,并与其所代表的城市、地区、国家产生相同的感情色彩,从而为政府的一些内政外交政策打下群众基础。

其次,要看所面对的受众的倾向。电视体育解说员在为政府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受众服务。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电视体育解说员也是代表受众在解说、评论比赛的。当他所面对的受众对比赛双方产生了明显的不均衡的感情色彩时,解说员的解说也要体现出这种倾向性。比如说各地方台的解说员在解说CBA联赛时,对代表自己省市出战的球队完全可以带一些倾向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解说员的倾向性一定是本地球迷倾向性的弱化。解说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球迷的代表,是主持人,不是一个单纯的球迷!他需要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也需要向政府负责。电视体育解说员对本地球队的亲近色彩更应体现在他对本地球队的了解上。

再次,电视体育解说员自己的好恶。一般而言,我们认为电视体育解说员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比赛中的双方。与其说他是其中某一方的支持者,倒不如说他是这项体育运动项目的爱好者。他在解说一场体育比赛时,完全可以不带任何倾向性,只是去欣赏比赛,体味比赛。然而,有时候电视体育解说员对比赛中的双方加上一些不同的感情色彩,也会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为了烘托和展示体育比赛中一些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东西,解说员也可以人为地为比赛双方赋予不同的形象,用反衬的手法来加深这种印象。比如说意甲弱旅莱切在与AC米兰、罗马、国际米兰这样的强队交手时,全队上下一心,每名队员都憋足了劲去拼抢,结果爆了冷门。这说明弱者在付出努力后也可以战胜强者。几支意大利球队的比赛并不过多地涉及舆论导向问题,支持AC米兰、罗马、国际米兰的中国球迷想必也会大大多于小小的莱切。然而解说员的解说却可以略倾向于莱切,将这种弱者的拼搏精神体现出来,也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电视体育解说的倾向性问题上,电视解说员的倾向应该服从于受众的倾向,受众的倾向又必须服从于国家的倾向。但是,由于电视信息传播的强制性和单向性,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倾向,在使用了各种强力和技巧之后,又会改变受众的倾向。而一旦受众的倾向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便会影响到国家的倾向。这一互动关系,我们需要牢牢记住!

电视体育解说员与专家顾问、情报员的关系

一般来讲,在进行实况转播的时候,电视体育解说员的旁边往往还有一个该解说项目方面的专家顾问,以及一个或一群专门搜集情报的情报员。在对整个体育活动进行解说的过程中,专家顾问负责对体育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将其各个要素拆解开来,摆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更清楚地了解体育活动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情报员则负责在转播前广泛地从各个渠道搜集与体育活动相关的信息,转播过程中需要的时候,便将其作为一种资讯传达给受众。

这样看来,电视体育解说员的一些功能,如体育活动的讲解评论、体育活动的信息传递,似乎与专家顾问、情报员的职能发生了重合,实则不然。专家顾问与情报员的存在,不仅减轻了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负担,同时,也深化和丰富了电视体育解说的内容。在两个或三个人配合进行解说的时候,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职能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他的作用与专家顾问、情报员还是不同的。

在对所转播的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上,专家顾问要远远高于电视体育解说员。毕竟,前者是时常深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工作的,而后者则是站在公众媒介立场上的一个体育活动的审视者。无论如何,作为旁观者的电视体育解说员对这项体育活动的体会和认知,是不可能超过天天与之为伍的专家顾问的。然而专家顾问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往往局限于体育活动的内部规律,很难跳出体育活动之外来对其进行审视,而正由于电视体育解说员所处的观察角度,他却可以超脱于体育本身更广泛地去审视这一事物。在这一点上,电视体育解说员与专家顾问间形成了优势互补,更全面地去解释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另外,专家顾问虽然对体育活动领域的知识十分精通,但是对于电视、主持却不能说很熟悉。看到体育活动的画面,他可能有很多想说,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或从何说起。他不知道受众到底想知道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说多少为宜。电视体育解说员需要代表受众向专家顾问问他们最想问的问题,需要引导专家顾问将他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控制专家顾问讲解评论的内容和长度,将专家顾问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情报员专门负责搜集情报,他有很多信息渠道,也具备很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可以在事前为解说员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使解说员从大量的信息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在解说的过程中,情报员提供哪些情报是由解说员和专家顾问来决定的,但这只是一个大体上的情况。情报员自己也有一定的自主性,在留白时间过长或与解说员、专家顾问进行讨论时,情报员也可以结合自己手中的资料进行讲解、评论。

电视体育解说员、专家顾问、情报员三者协同配合,专家顾问的存在可以深化电视体育解说的讲解、评论,情报员的存在可以丰富电视体育解说的内容和趣味,而电视体育解说员则是这三人系统的控制枢纽,负责三人之间的串联、调动和协调,将这个解说系统的功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电视体育解说员与体育迷的关系

无论电视体育解说员在从业前是否热衷于体育运动,在他从事这项职业之后,无论是职业的要求还是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他都会渐渐地对这项事物产生感情,成为一个体育迷。但是,电视体育解说员与一般的体育迷在本质上仍然是不同的,他是一个代表着某范围内体育迷的体育节目主持人。

体育迷就是对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具有极强烈热情的人。这里我们只是从感情投入的角度去界定这一群体。电视体育解说员应该属于这一群体,至少,缺乏对体育活动的激情,他又如何去感染电视机前的观众呢?但是另一方面,电视体育解说员又不应该属于这一团体,他不能像那些狂热的体育迷一样在赛场上忘乎所以,不能像那些狂热的体育迷一样将不良的情绪发泄于社会,不能像那些狂热的体育迷一样对客场作战的运动员冷嘲热讽。当电视体育解说员坐在话筒前,面对摄像机,他说的话、表露的情感、态度就要对舆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政府负责。这使得电视体育解说员的情感发泄得到了限制,他不得不在解说的过程中保持理性。

有一段时间,业界曾经有这样一种想法,即电视体育解说员对于体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应该高于一般的体育迷。但是一些体育活动,比如足球运动,一般球迷的认知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甚至超过了电视体育解说员。他们不仅不再单纯被动地去聆听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解说,甚至开始对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解说内容品头论足,这是在其他类型节目中比较少见的。于是,有些解说员开始困惑到底如何对比赛进行讲解、评论,毕竟,不需要他开口,电视机前的观众仍然可以看得懂比赛,而且现代电视技术对现场情景的复原,也似乎使解说员的叙述、烘托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难道在足球比赛的转播中,电视体育解说员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电视体育解说不仅仅具有传递信息、讲解评论、烘托气氛的功能,它还可以将转播的体育活动作为素材,进行舆论导向、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而这些功能光靠电视画面和同期声是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的,其需要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存在。

第二,就电视体育解说传递信息、讲解评论、烘托气氛的功能来说,也仍然需要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存在。在前文中我们提到,尽管现在大众的信息渠道繁多,受众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信息。然而,人们却不太可能为一场体育活动费尽心力地去收集信息,他们只需要在观看体育活动转播的过程中,有人为他们说一些相关的资讯,以满足听觉上思维上的需求。这个任务仍是需要电视体育解说员去做的。同时,受众对于体育活动的认知大都局限于其内部规律,很少会跳出来看待这个事物。而电视体育解说员依靠其事先对大环境的准备以及其大众传媒的观察立场,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体育,用一些体育之外的因素去解释体育活动中的现象,使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开拓了思路,也更能体会到体育的复杂性和趣味性。最后,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技术对体育活动现场的复原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作为一种写实的转播模式,它无法用一些艺术片中的镜头渲染手法(如慢镜头、各种特技)来专门烘托某种气氛,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语言烘托能力仍然在其中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尽管一般的足球迷的体育专项知识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仍然会有那么少部分人对其不是十分了解,特别是那些刚刚接触这项运动的人。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比赛的时候也不能忽略这些人的存在,在其解说中,对技战术的讲解仍然要占少量的比例。

电视体育解说员是体育迷的代表,他源于体育迷,又高于体育迷。在情感上,电视体育解说员应该与体育迷产生共鸣,但是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他仍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

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年龄、性别问题

这实际上是个不应该被拿出来讨论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都不应存在年龄、性别上的限制。然而,目前在我国的电视体育解说员中,女性、老年解说员却极为少见。

女性是否适合电视体育解说是当前业界也在思考、争论的一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女性从事电视体育解说事业是完全可以的,只是当前,她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一种合适的形式。现代体育追求的是高快强,这与国人的男性观不谋而合,于是人们便认为解说现代体育项目的任务自然是男性来担当比较合适。然而,现代体育中也有对柔美、对艺术的追求。顾拜旦在创建奥林匹克运动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两条原则就是美和尊严。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继承了这两条原则,为了保证奥林匹克主义的实现,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紧密结合起来。美和艺术的存在使女性解说体育运动找到了立足的依据。在体现那些突显人类身体美的评分类项目,如跳水、体操、艺术体操等,都可以发挥女性解说员细腻、艺术感受力强等特点。然而,女性天生的较男性嗓音偏柔弱的特点又使她们听起来很不适合去解说体育活动。实际上,在一些需要营造安静环境的体育项目如射击、台球中,女性这天生的柔弱特点不仅被弱化,反而更容易营造这种“静”的环境。因此,我们认为,在当今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中,女性电视体育解说员还是有属于她们自己的阵地的。她们现在惟一所缺乏的,是合适的解说语言形式,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相对充足的体育知识。

同样,老年电视体育解说员也有他存在的理由。印象中,似乎激烈的体育运动只属于正处于人类生理辉煌期的青壮年,老年人似乎离体育远了些。然而,一方面电视体育解说员毕竟是一个体育活动的观赏者,不需要对其生理条件提出太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老年人对体育比赛中功利色彩看得比较淡薄,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其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凭借自身的阅历积累,他也更容易做到“跳出体育看体育”。在表达形式上,老年人缓慢沉重的语言特点比较适合一些节奏较慢的项目,休闲类的体育项目如保龄球、高尔夫等都可以成为老年解说员的项目。另外,如果解说员的基本功较扎实,平日也注意对嗓子的保护,即使年龄增大,声音也仍旧保持着青春、活泼的色彩,他解说一些较激烈的竞技项目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语言特色问题

语言特色是电视体育解说员体现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当前,业界的电视体育解说员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每个人的语言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其中有些人的语言特色可以被我们接受,有些人的语言特色则不能被我们认可。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语言特色既是其个人特点决定的,也要和整套转播节目的需要相适应。

首先,根据受众观看比赛的时间和地点的不同,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时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当前我国的体育转播可分为国内转播和国际转播两大类。国内转播的时间是与大家日常生活作息的时间相适应的。而国际转播则通常会受到时差的影响,一些体育比赛往往是在我国时间的深夜或凌晨转播的。比如前不久刚刚进行的欧洲足球锦标赛,北京时间深夜12:00开始,直到清晨5:00左右才结束。由于比赛的时段内大部分人都在休息,体育解说员在用声上就要相对收一些,虚一些,音高要降下来一点儿,音强也要弱下来一点儿(当然,这种用声上的变化是建立在不影响煽情的基础上的)。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们观看体育比赛并不仅仅局限于现场和家里,已经有很多人喜欢聚在一起,到酒吧或广场去看球。环境和受众面的变化使体育解说员也不得不对自己的语言样态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二,根据所解说的运动项目的不同,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时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如前文所述,在解说足球、篮球之类运动项目的比赛时,一般场面比较热闹,体育解说员的语言可以铿锵有力,大起大落。他们的用声一般都比较强、比较高、比较实,气息变化较大。然而在解说如台球、射击之类运动项目的比赛时,由于比赛场面比较安静,因而体育解说员的声音也就相对软一些、小一些,起伏也相对平一些。他们的用声一般都比较弱、比较低、比较虚,气息变化较小。在语言节奏上,体育解说员也同样受到运动项目的影响。在解说赛马和台球比赛的过程中,解说员的语言节奏是完全不同的,这在前文也有论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三,根据自身特点的不同,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时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体育解说员也不例外。不同的性格特征会造成体育解说员不同的特点,比如性格豪放的解说员,其语言是张狂奔放的,而文雅内向的解说员,其语言则是温和含蓄的。另外,来自不同城市的体育解说员,他们的解说语言也多多少少会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毕竟,语言是生活中的交流工具。不同的生活群体和环境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交流模式。例如,上海的体育解说员唐蒙在解说时喜欢使用长句或倒装句,在介绍队员的时候,他总是喜欢称呼他们的全名。他的这种“西式风格”显然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审美情趣相当吻合。唐蒙自己也曾说:“我的风格与上海这个城市太有关系了,我是在上海长大的,受到这个城市的影响,自然要带有它的风格。”除此之外,电视体育解说员的知识、阅历、气质等因素也会使他们的语言特点各不相同。

我们提倡电视体育解说员语言特色的多样化,我们甚至希望每位电视体育解说员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口头禅”,以至受众仅凭这一句话就能想到某位他们所熟知的解说员。但是,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语言特色绝不是自己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的,它需要解说员在融入转播节目的基础上去逐渐形成。

电视体育解说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前面我们讨论了电视体育解说语言与内容的关系问题,讨论了电视体育解说中节奏与留白的问题,讨论了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倾向性问题,讨论了电视体育解说员与专家顾问、情报员和体育迷的关系问题,讨论了电视体育解说员的年龄、性别和语言特色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随着1994年中国电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后,人们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困惑在体育节目这一领域中的反映。换句话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看待电视体育解说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在本章的最后,我们重点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我们认为,中国的电视体育解说来源于广播。“我国的电视体育解说,是由广播电台的体育解说发展而来的。由于有着这一‘照猫画虎’代代模仿的特殊历史背景,所以目前电视体育解说仍带有广播的影子,也就不足为奇了。”电视体育解说带有广播体育解说的影子这是历史无法改变的,何况历史必然有其合理性,毕竟张之、宋世雄曾经激励过一代人,而且他们的敬业精神、对受众的关爱、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等作用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既有的东西也应该有所调整以适应受众的需要,只是在这个层面我们还探索得不够。

从继承的角度上讲,老体育解说员对专业的钻研和对语言的雕琢是需要当代体育解说员所必须承续的。宋世雄老师说过:“体育,包罗万象……对于我这个既没有学过体育专业理论,又不是运动员出身的体育爱好者来说,要熟悉那么多体育知识,更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或一边看教科书,一边用跳棋子在桌上摆战术,学习基础知识。看书的同时,我经常到比赛场上看比赛……拜教练员、运动员为师,请他们结合比赛给自己上课。”如今,随着受众对体育转播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解说员更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绝不能在对专业的钻研上有一丝的懈怠。

另外,在广播占据着社会主流媒体的时代,体育解说员为了保证体育转播节目的流畅性,在解说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丝毫的停顿,只能不停地说下去。同时,对于比较常见的体育直播节目的特殊性,体育解说员在比赛之前尽管可以做大量的准备,但仍不可能写好直播时的稿件。这就要求体育解说员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以便能即兴对比赛进行描述。如今,电视画面的出现使当代的电视体育解说员可以在转播的过程中时断时续,但这并不是说,对体育解说员的语言能力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当电视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之后,比赛转播中的有声语言由第一位降到了第二位,作为电视画面的辅助,拓展和深化画面信息,使画面不至于过分单调或苍白。试想,如果观众看着精彩的比赛场面,听到的却是枯燥无味的语言,那么,整个转播节目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换句话说,体育解说员对自己语言能力的忽略,将导致受众对所有体育转播工作人员工作的否定!

从发展的角度上讲,我国电视体育解说的发展应该是与我国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我们认为,大概有以下四点。

首先,电视体育解说的内容由描述转向评论。由于媒体工具的特性,在广播中,受众很难对比赛场面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此,体育解说员就需要对比赛现场进行介绍和描述。随着电视画面的出现,体育解说员这种对比赛场面进行叙述的功能逐渐地被画面所代替,体育解说员从大量的描述性词汇中解放了出来。而电视画面反过来又要求有声语言对其进行解释和补充,这就赋予了体育解说员新的任务———用评论来拓展和深化画面信息。如今,如果还有哪位解说员仍然在比赛中不停地描述比赛场面,无论其语言多么华丽,也会给人以“多余”之感。

其次,体育解说的交流形式由单向变为多向。如上所述,电视画面的出现不仅使解说员从对比赛场面的叙述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使广大的受众从对比赛场面的想象中解放出来。如今,受众可以在电视机中看到现场的画面,他们不必再花更多的精力去复原解说员所描述的比赛场面,而可以将思维的重点转到对比赛的分析上来。这种思维重点的转变,使受众不再满足于电视中只有那么几个声音,他们有了要发言的欲望。这样,热线电话、短信、网络平台甚至到演播室中与体育解说员一起评论的互动模式在体育转播节目中应运而生。

再次,对体育解说员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前面已经提到。随着这几年来体育事业兴旺蓬勃的发展,体育知识在大众之中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一些狂热的体育迷甚至达到了半个专家的水平。一场比赛转播中的体育解说员最多也仅有三至四人,想必任何一个热衷于体育解说的人都会想:为什么只有这三至四人才能风风光光地坐在镜头前解说比赛呢?他们的水平是否就比我高呢?因而,如果体育解说员的解说不够准确,评论不够深刻,很容易招致电视机前观众的反感。

最后,体育解说员对自身的定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宋世雄老师的年代里,体育解说员是一个权威的导游,引导大家去观看体育活动。而如今,由于受众的体育知识不再贫乏,受众也希望对比赛发表自己的意见,体育解说员除了做导游外,还是受众朴实的朋友,和受众坐在一起,探讨比赛。

这几年新生代的代言人已经涌现,中央电视台以黄健翔、刘建宏为代表,上海电视台以唐蒙为代表,北京电视台以宋建生为代表,四川电视台的李博,大连台的焦延峰等,他们的涌现更多的是得益于这个时代,是体育市场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决定了他们的方向。可以预见随着体育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入,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电视体育解说继承与发展问题还会继续讨论下去。对历史和现在的了解将是所有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别是在校的学生,即不是不改而是如何去改!

以上我们对在体育通道班实践和当前业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电视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体育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作为两者交叉产生的电视体育解说也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东西。如今,媒体与体育这两大系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停地变化着,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些电视体育解说问题的同时,还有大量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讨论,还有大量的新问题产生。关于电视体育解说的理论研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