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所不在的眼睛

无所不在的眼睛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所不在的眼睛_传播学十年:阐释与建构巴士大叔的故事:无所不在的眼睛?2006年年中,一部用手机拍摄的6分钟视频出现在网上,并迅速引起轰动。一位50多岁的男子在公共汽车上大声地用手机打电话,坐在后面的一位戴眼镜的青年人不堪忍受,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小声一点。无处不在的手机适应了这种社会需求。手机颠覆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传统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电影《手机》想要表达的主题。

巴士大叔的故事:无所不在的眼睛?

2006年年中,一部用手机拍摄的6分钟视频出现在网上,并迅速引起轰动。这个短片被称为《巴士大叔》,是一位业余摄影者的即兴作品。

《巴士大叔》是一件什么事呢?这是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公共汽车上的吵架,不过,这一次发生在“后现代”社会的香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在公共汽车上大声地用手机打电话,坐在后面的一位戴眼镜的青年人不堪忍受,便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小声一点。年长的一位感到受了侮辱,转身吵架,骂了些不堪入耳的脏话。这段愤怒的“独白”持续了6分钟。车上的一位乘客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吵架的过程,并放到了网上(Youtube),顿时走红。“巴士大叔”在吵架时说出的两句最著名话语——“未解决,未解决,未解决!”和“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你干嘛和我过不去?!”——变成了短暂的流行语。事后,据说这位“失业的中年男人”“一骂成名”:有人向他提供工作,他还在收费的基础上接受传媒采访,一位社会竞争中似乎是曾经的落魄人,因为粗鲁的行为偶然被手机记录而成名。

这段录像的质量乏善可陈——模糊而不稳定,离专业标准差距甚远。录下的声音也不甚清晰,而且是广东话,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但是作为媒介制造的公共事件,自有人自愿无偿地担任“翻译”、“字幕”和“配音”的工作,原版还派生出若干搞笑变种。

但手机摄影的原作者并不出名,而这个起哄的公共媒介事件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销声匿迹,迅速被人遗忘了。借助新技术记录的寻常事件毕竟缺乏文化含量。但是,《巴士大叔》的事件也不是全无意义。它显示了新技术制造新闻的能力。无聊的人和乏味的日常生活需要戏剧事件,如果没有,人们便会创造一个。无处不在的手机适应了这种社会需求。当人手一部手机的时候,人人都能成为生活的记录者。手机的普遍化和记者的普通化极大地扩大了记录的范围,但它也使新闻变得偶然和琐屑。虽然这种“娱乐致死”的新闻可能肤浅和短命,但它们挑战着传统的显著、显要和重大事件的新闻价值观,影响着人,塑造着文化。

手机颠覆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传统的生活态度——而这正是电影《手机》想要表达的主题。下面我们通过分析,阐述手机这种最新的时髦技术所具有的隐喻含义,进一步揭示手机使用的后现代寓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