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良好的“声音意识”

建立良好的“声音意识”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建立良好的“声音意识”电视是声画艺术,这是很多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遗憾的是,这句话直到今天很多时候依然只是一句话。如何能够建立起创作中比较敏锐、比较良好的声音意识呢?前期创作过程中具有的声音意识,直接决定着最终的结果。建立起强烈的“声音意识”是比较重要的,而要建立这种意识,除了创作本身以外,对自己手中“武器”性能的了解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二节 建立良好的“声音意识”

电视是声画艺术,这是很多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遗憾的是,这句话直到今天很多时候依然只是一句话。电视创作经常成为画面创作,声音在节目中可有可无,甚至经常在拍摄的素材里看到除了前期拍摄的采访镜头中保留有声音,其他镜头中都是寂静无声的——拍摄时连拾音开关都没有打开,如何谈得上把声音作为一种创作元素呢?如何能够建立起创作中比较敏锐、比较良好的声音意识呢?

1.声音可以用来表达内容。电视的表达手段里采访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都成为节目传达的内容,相对来说,这一部分是电视创作中比较容易获得的部分。这里通过声音表现的部分有采访、纪实的话语声等,其中以话语的获得为主。从采访的意义上来说,由于电视采访是根据拍摄者的意图决定的,所以采访的形式其实是一种摆拍,之所以说采访是一种“摆拍”,除了目前极少数突袭式的采访或暗访外,大多数正常的节目采访何时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被采访者是谁,甚至大体要谈什么内容等,很多时候是提前预知的,不带有突发性和突然性。此时创作者要获得的两个内容:一是被采访者的状态,二是表达的内容。电视采访所获得的内容是比较独特的,除了被采访者的口语表达外,还需要获得与被采访者有关的环境,其表达时的话语、神态等。观众从一个采访里获得的除了话语内容之外,还有许多附载在话语上的信息,这些内容的重要性不一定亚于话语的表达,它们通过话语附载出来,而不可能通过镜头单独获得。与采访类似的纪实段落中的话语也具备这种特点。这类很正式采访的拾音,创作者会比较在意,比如环境是否适合,周围是否有干扰声等。但对于纪实拍摄声音的拾取往往未必如采访那样重视,偶尔甚至拍摄者自己的闲聊,不适宜的环境声等都被记录下来。

2.声音可以用来塑造人物、环境、形象等。除了话语表达之外,还有环境声、效果声等。由于被采访者的语言表达一般直接参与意义的表达,因此创作者会注意语言表达的录制技术,但对于那些表面看起来不直接参与意义表达的环境声、效果声等却容易忽视。之所以被忽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声音的塑造作用。常见的一种情形是:摄影师在拍摄空镜头,附近有人在大声地聊天,甚至是摄制组的人也参与到了这种破坏环境声音的闲聊之中。后期编辑时发现某个很好的镜头,却因为环境声不能用,于是不得不在选用了这些镜头的画面之后对不适宜的声音做处理。声音是由听觉完成的,据统计,人类获得信息大部分靠视觉,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渠道,所以声音传递信息的功能不能在前期拍摄中被忽略掉。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前期拍摄中要有强烈的声音意识,思考每个场景镜头的同时,要立体地思考每个镜头的声音构成。电视既然是一个声画共同表达的媒体,而且声音和画面的创作在很多时候是同步进行的,所以拍摄、编辑中每一个镜头都要立体地考虑,而不是以画面为主,偶尔照顾到声音的录制。前期创作过程中具有的声音意识,直接决定着最终的结果。前期拍摄中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采访时是否带了采访话筒及话筒线,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由话筒的拾音特性所决定,话筒拾音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简单地说,话筒拾音要在一定的距离范围之内。拍摄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内容可能导致摄影机与被拍摄者的距离不一样,如果是很贴近的拍摄,摄影机的随机话筒可以记录下被拍摄者的声音,如果摄影机与其达到了一定的距离,声音是否清楚,就值得考虑了。这还不包括被采访者有时会改变说话时的方向,对直线传播声音的采制,如果说话者改变了与话筒的角度就会使声音大小、清晰不一致,如果角度改变比较大,甚至会出现声音丢失的现象。

2.拍摄镜头时,摄影周围的人是否在大声喧哗。尤其是拍摄空镜头时,这一点尤为明显。人们往往会认为此时自己与拍摄无关,但记住了,凡是摄影机拾音范围之内的杂音都应该尽可能地去掉,编导从某种意义上要去维护这个拍摄场景声音的“干净”,尽可能地录制好的环境声。

3.对周围的环境声音是否有一个准确地判断,哪些会干扰你的拍摄、哪些可以被容忍、哪些是要调整之后才可以成为拍摄内容的一部分。比如在一个村子里拍摄纪实段落,村子里的村民们养了若干条狗,这些狗在某些时候会干扰拍摄过程,摄制组如何来处置这种情形。如果摄制组在此地逗留的时间足够长,这个问题可能迎刃而解,但如果逗留的时间在一两天之内或者是断断续续,中间间隔的时间都在三五天以上,那么此时狗对于拍摄就会成为一个问题。狗见到陌生人时会狂吠,尤其是像摄制组这样手里操着各类设备的人,更是会不断地狂吠。此时如果要记录声音,要么是躲着不让狗瞧见,要么是让狗的狂吠变为一种合理声源。

4.有明确的声音创作意识。在一些比较特殊的环境中,编导和摄影要有相对强烈的声音创作意识,在为镜头画面考虑的同时,也要为声音考虑。人们往往会刻意地去为镜头画面的拍摄留下拍摄时间、拍摄空间,但是否为声音留下了拍摄空间,是否有意识地去记录下了那些能够反映环境、空间等的声音,或者进入到一个空间里能否及时、敏锐地观察到哪些声音能够典型地代表这个空间的声音?这是一个判断加识别的过程,当然这种判断是在对影视语言认知基础之上做出的,同时创作者的经验也会对判断起到相应的作用。对于那些不用对口型但又特别能够表现当地地理环境的声音,编导和摄像能否在不打开镜头盖的时候抢录下这类声音?比如正在拍摄一个城市的空镜头,城市里有钟楼,又恰好遇到整点报时,能否及时录下声音?在一些海滨城市拍摄,有轮船的汽笛声,能否将这些声音录制下来?总体来说,必须要有声音创作的意识。因为这种意识的缺乏或不足,会导致许多创作中存在的先天不足。

建立起强烈的“声音意识”是比较重要的,而要建立这种意识,除了创作本身以外,对自己手中“武器”性能的了解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