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物专访概说

人物专访概说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人物专访概说人物专访是记者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门访问,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从上面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出,用问答体是比较能表现记者的采访风格和被访者的性格特点的,因此,人物专访大多选择了用问答体的形式写作。不足之处在于真实感和交流感显得弱,专访的“访”体现不够充分。

第一节 人物专访概说

人物专访是记者对新闻人物进行的专门访问,这种报道形式以作者与被采访人的谈话为主,有机地穿插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以达到表现和深化主题的目的。

与一般访问不同,专访强调的是“专”,即记者事先怀有一个明确的、专门的采访目的到现场去,针对事先经过选择的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访问,在内容上,突出专题性,即让采访对象回答特定的问题,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记言,都不必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某一些侧面;另外,“专”还体现在访问时特定的新闻背景或特定的新闻价值,即要回答读者为什么现在来专访这个人。

虽然平白无故也可以采访一个人物,但它毕竟缺乏报道的“由头”。如果一个科学家取得新的科研成果时;一位官员做出一项决策时;一个作家写出一部作品时;一个演员扮演成功一个影响较大的角色时……这些都是进行专访的好机会。

专访的内容一般是访问活动的实录,即它的主要内容应该以被访者的原谈话为主,再穿插有关的现场情况、背景材料等连缀成文。一般来说,专访有四个要素:被访者、记者、现场和背景材料,专访要通过这四个要素的组合来实现被访者与受众“近距离的交流”。

一、问答体

这是专访最主要的体例,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特征的叙述方式。其特点在于采访实录经过整理后发表,以记者提问、采访对象回答的方式再现访谈内容。

这一体例的特点是实录性、可信性和可读性都比较强。由于保持访问的原汁原味,甚至采访对象回答过程中的停顿、叹词、语气词等口语化的细节都可以保留,能传递出对话现场特有的气氛,把受众带入其中。

问答体的劣势在于篇幅一般比较长,如果问答不精彩,就会大大削弱感染力。此外,如果仅仅是一问一答,缺乏有关人物、事件或问题的背景介绍以及必要的现场表现,也可能影响可读性。因此,在运用问答体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背景的穿插和现场的再现。

如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通常就是用对话体,中间穿插背景资料,而现场的表现和反应观众通过电视屏幕都能看得到。请看王志采访刘晓庆的片段:

解说:刘晓庆似乎天生就是为电影所生,她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电影的复苏阶段,走过她人生辉煌的80年代,甚至在她淡出电影圈的90年代,她也从未离开过电影的光环。她是中国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电影明星。

记者:好像你说的每一句话,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都能引起人们关注,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一个焦点,其中有一句话关于电影“我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你现在还这样认为吗?

刘晓庆:对,我还是要投自己一票。

记者:理由呢?

刘晓庆:因为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谁还会相信你呢?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我搞了很多行,其实工农商学兵我都做过,但是我觉得这当中最合适的,其实还是做电影演员。因为我曾经得了五次百花奖,还得了一次金鸡奖。在我所处的那个时代,我基本上把电影演员能够得的奖基本上都得完了,这一些都证明我做电影演员是很合适的。

记者:但是现在年轻的一代,我看报道的,都是国际影星。

刘晓庆:但是我觉得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都是一代一代电影人这样代代相传。从墨片到黑白片,然后到今天的彩色、高科技的这种。我觉得都是每一代电影人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比方说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完成的什么历史使命呢?就是走出国门。我记得当初我可以说是全世界第一个认识的一个中国内地的演员。我记得那个时候非常非常困难,因为那个时候香港、台湾的电影都不能够在中国放映,而且大陆的电影从来没有出去过,所以我就在美国去办影展、在法国办影展,当时还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中影人,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非常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就交给下一代。

记者:如果刘晓庆晚出来十年,或者是二十年会怎么样?

刘晓庆:这个其实我一点都不遗憾,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奥斯卡80岁也是可以得的,关键是在于实力。其实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一样的,我们和现在的年轻演员享有共同的时代。

从上面的片段我们可以看出,用问答体是比较能表现记者的采访风格和被访者的性格特点的,因此,人物专访大多选择了用问答体的形式写作。

二、散文体

散文体也可称为隐性问答体,即摆脱了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以根据报道的需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使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表现被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它的优点是报道精练,篇幅相对于问答体短小,同时,通过灵活的处理,报道的信息量较大,报道显得多彩多姿。这种方式给记者留下了比较大的写作空间。不足之处在于真实感和交流感显得弱,专访的“访”体现不够充分。

请看《南方周末》2006年3月9日刊出的人物专访《“地产总理”任志强》的开头:

3月2日,在位于北京南礼士路的华远大厦董事长办公室里,头顶已现花白的任志强从满桌的资料和文件中抬起了头,双眉紧锁毫无表情地冲记者点点头,就算是采访的开始。

“他说话不会拐弯”

2月的最后一天,任志强写了《给小潘的第二封回信》(小潘指潘石屹),然后把文章交给秘书上传到他的博客上。

任志强平时并不怎么打理自己的博客,不过但凡有他在别处发表的文章或观点,秘书觉得可以拿来回答网友疑问的,便会帮他上传到博客上。

这篇回信长5076字,任志强说,他写这篇东西只花了2小时。“这么长的文章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但专门给博客写还是第一次,这次是因为小潘特地打电话来让我写一篇。”

这篇东西是任志强货真价实“写”出来的。他一直拒绝使用电脑,再长的文章都是提笔而就,然后交给公司打字员录入。任志强称自己手写的速度比打字员录入还快,他觉得用电脑会阻碍他的思维的连贯。

这封信,以及之前任志强给小潘的第一封回信——《小潘的无知》立即成为新一轮的舆论热点

若以资产而论,任志强的华远地产公司或许进不了京城地产三甲,但近两年来任志强只要一开口说话,江湖上必然是一阵刀光剑影。

2005年1月8日,任志强在“2005宏观经济引导力”论坛上发言说: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房地产开发商只替富人建房。

2005年11月,在“2005首届中国地产品牌价值评估与品牌评选活动”论坛上,任志强说:房地产行业就应该暴利;买卖有理,炒房无罪,禁止炒房就是违宪。

2006年2月,在上海举办的房地产论坛上,任志强说:现在出现穷人区和富人区很正常。

曾有好事者在网上发帖称,在全国人民最想打的人中,任志强排名第三。

在这次讨论中,任志强毫不留情面地批评了他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和私人朋友潘石屹。他用了一个非常直白的标题:《小潘的无知》。

“我这么批评他没什么,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任志强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告诉记者,小潘是我的学生,他的第一块地就是我卖给他的,那个时候他连什么是“七通一平”(房地产术语,七通指通电、通水等,一平指平整土地——记者注)还不懂呢。

“他说话就是这样,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潘石屹说起任志强不禁微微苦笑,“其实很多事情他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就是表达方式有问题,让人难以接受。穷人富人这种说法太刺激,很容易伤害到像我这样从甘肃天水出来的穷孩子的自尊心。”

3月4日,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节目录制现场,任志强和潘石屹面对面。结果滔滔不绝的任志强让潘石屹根本逮不着说话的机会,节目主持窦文涛适时塞给潘石屹一个小铃铛:“你要说话的时候就摇这个铃铛,表示抗议。”潘石屹摇了铃铛,任志强没有理他,继续说——抗议无效。

三、口述实录

这种文体的处理特点是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提问都删掉,或者淡化,主要保留被访者的谈话。口述实录的优点在于它使得被访者和受众之间形成一种直接交流感,并且让被访者自己讲故事,让人感觉更可信。

这种叙述方式适合一些现身说法的专访,例如个人经历、思想心理等,让采访对象讲述自己的经历、情感,讲述自己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