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翻译与文化阐释

文化翻译与文化阐释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阐释是文化翻译的核心。文化阐释通常是对词语文化意义的文化阐释和对文本结构的解释和文化解读。因此,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本时,会有不同的阐释,导致不同的译文,或者不同风格的译文。跨文化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诠释过程,尤其是文学翻译。并通过这种诠释,将译者所理解的源语文化呈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

文化阐释是文化翻译的核心。没有准确的文化阐释或解读,就不可能有准确的翻译。但是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符号的差异,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往往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复制原文的文化意义。意义的根本在于阐释,阐释有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并使文本的意义变得清晰。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语境以及阅读期望的不同,根植于原文的一般意义演变为文化意义。脱离了原文的文化语境,往往产生不同的文化意义。因此通过适当的文化阐释,能使原文的意思或者大致相似的意义在译文中再现,并通过文化阐释帮助目的语读者捕捉相关的文化意义。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中谈到翻译时,指出:“翻译者必须把所理解的意义置于另一个谈话者所生活的语境中。这当然不是说,翻译者可以任意去理解讲话人所指的意义。相反,这种意义应当被保留下来,但这种意义必须在新的语言世界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至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词语进行的解释过程”(伽达默尔,2007:518)。“在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时,不管翻译者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乃是受文本内容的理解所指导,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翻译所涉及的是解释,而不是重现”(同上:520)。

文化阐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和解码意义,至少接近意义,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理解的差异性。目的语读者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或文化视野,便无法靠想象力去填补意义的空白。译者适度的阐释有利于文化意义的理解和重构,也有利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参与和互动。孙艺风认为,“翻译的适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阐释是否合理可靠,同时还要为目的语读者留出适当的阐释空间。”“翻译的根本在于阐释,而阐释无论是在翻译之前,还是在翻译过程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许还能决定译作的接受情况。”(2008:13)意义转换的前提是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和阐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也是一种意义阐释的过程。德国翻译理论家阿克塞尔·布洛赫(Axel Bülher)在《作为阐释的翻译》中指出“每一次翻译都是一种阐释,基本说来,译者所处的情形与正在做解释活动的人所处的情形相同”(陈永国,2005:311)。在对翻译阐释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布洛赫认为,“翻译作为一种纯粹阐释性行为,其主要目标就是:①对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确认;②对原文作者思想的确认;③对源语言成分约定俗成的意义的确认;④为适应目的语使用者而对原文进行改写。”(转引自陈永国,2005:326)

“诠释学的一切前提不过是语言”(伽达默尔,2007:517)。文化阐释的落脚点最终也是落到语言和文本。文化阐释通常是对词语文化意义的文化阐释和对文本结构的解释和文化解读。虽然意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意义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但是译者对意义的文化解读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刘宓庆总结了文本解读的三个本位关照原则:第一,翻译学解读文本的基本依据是理解“文本本身”;第二,翻译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码,如对隐喻、疑义、讹夺等意义的理解应该恪守取证定夺的原则,取证的范围包括文本内证、文本外证、人文互证等;第三,由于主观、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文本的文化解读完全可能因人而异(2007:188)。因此,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文本时,会有不同的阐释,导致不同的译文,或者不同风格的译文。

格尔兹认为:“文化分析不是一种探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寻求意义的阐释科学”(1976:5)。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必然涉及跨时间和跨文化的阐释。跨文化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诠释过程,尤其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一个再阐释的过程。原作者是生活在源语文化环境中,通过对其自身所处环境的观察、对本族文化的理解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创作作品,从而表现自己人生的态度和对源语文化的感受。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性认识或理性思考,都体现了原文作者对本族文化的阐释,即便有描写异域的题材,但其描写的视角依然是从自我文化的立场出发。因此,原作者对源语文化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阐释。译者通过对这种阐释的再一次阐释,诠释作者对于源语文化的理解。并通过这种诠释,将译者所理解的源语文化呈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同时,译者必须认识到,这种阐释受制于时空的变化、文字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译者所在的社会文化的规范。作为译者,他的阐释只能是努力去接近原作者阐释的源语文化。另外,译者的阐释完成后,翻译文本就会接受来自目的语读者的又一次阐释,从而完成作者阐释、译者第二次阐释、目的语读者第三次阐释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文学作品产生、译介和阅读的过程。从此过程可以看出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他们在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的阐释角色,又相互关联,这种主体之间的交往或主体间性,使得对作品的阐释不断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得到进一步叙述,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