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篇章层面的文体功能

篇章层面的文体功能

时间:2023-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句子的衔接与语义连贯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性,衔接机制是连贯实现的主要条件。张德禄[1]的研究认为语篇连贯必须从形式上有所体现,从形式特征来研究语篇连贯的主要途径是语篇衔接机制。有时候描写文与记叙文互相补充,综合使用,使文章更多变化。

一、句子的衔接与语义连贯

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性,衔接机制是连贯实现的主要条件。张德禄[1]的研究认为语篇连贯必须从形式上有所体现,从形式特征来研究语篇连贯的主要途径是语篇衔接机制。因此,通过研究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可以判断语篇的连贯性。张德禄后来把衔接和连贯的关系总结为:衔接是一种语义纽带,可以形成衔接链和衔接网络,而连贯是由这些语义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交织所形成的语篇整体,在与情景语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完整的意义整体所产生的效应[2]

根据韩礼德的《哈桑》(2001)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以及词汇搭配等。其中,照应又被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省略和替代分为名词型、动词型和小句型。连词分为详述型、扩展型和增进型,其中详述型又包括同位关系和阐述关系,扩展型包括增补关系和变更关系,增进型包括空间一时间关系和原因——条件关系。词汇搭配又被分为重复、近反义、上下义和搭配。

二、段落发展形式

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上下文的衔接、语义连贯外,其主题还必须有所发展。篇章的发展表现为话语表达的有序化,并要有一定的思路、足够的内容和一定的层次。意义没有任何发展的一段话不能算是一个篇章。那么如何进行发展呢?这就要求从情景语境因素考虑,确定中心话题,即主题。然后对主题句进行定位并发展。发展过程中要抓住每一句话的语义增长点即关键词,把关键词作为背景对基本句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一个句子至少包括一个语义增长点,可以衍生出至少一个句子。整个段落似乎有一种流动感,一种在前一句的句义基础上向更高更深方向持续发展、势不复返的感觉。一个段落是由句子发展而来的,同样,一个篇章也是由段落的平稳发展而来的。

当然,要写好一篇文章,只学会写主题句和扩展句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展开段落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归纳、演绎、举例、比较对照、分类、因果分析、定义法等。在逻辑顺序上连贯一致,有条不紊。

三、语篇模式

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也是有差别的,文章体裁不同、段落关系不同,每种篇章的层次处理各有其特点。如小说的语篇模式最基本的成分有背景、人物、事件或事件群、结局、评论,而且排列顺序也往往如此。辩论性文章的语篇模式有所不同,一般由三大部分构成:提出问题、反驳与论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反驳和论证,但首尾两部分也很重要。新闻报道的结构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是构成新闻的最根本成分放在开头,然后再交代有关过程和细节。说明文的语篇模式比较固定、整齐,一般是先提出一种论断,然后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下面就常见的几种文体语篇进行模式分析: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叙述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经历、表现的一种文章体裁,即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表达方式的文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细节的描写。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交代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的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性,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及结局。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景的情感交融。

记叙文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事实记叙,对事件进行写实性叙述,写真人真事,如新闻报道、传记、访问、游记等;一是想象记叙,如小说、散文、故事、戏剧、寓言等。

记叙文在叙述时最好能够令读者有置身现场的感觉,所以文章要具体生动,绘声绘色,让读者如见其人、如观其景、如闻其声。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记叙文的写法: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以当事人,即第一人称来叙述,把文章中的事情以“我”的所见所闻来告诉读者,用主观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如同亲身经历一样,强调事件的可信性,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用旁观者的观点来叙述事件,以客观的写作方法,充分反映事件中各个人物的感受及见解,以全知的角度来叙述。

2.叙述内容

一篇记叙文应交代清楚事情的始末、细节以及线索,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和为何,全文做到有条有理。

(1)事件: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可以从一些纠纷或交叉事件中展开,直到高潮出现,再将问题解决。

(2)人物:集中对各主要人物进行描写,记叙人物遇到的事情,及对人物有什么影响。

(3)时态语态:一般多采用一般过去时及主动语态。

3.叙述方法

(1)按叙述的线索一般可以分为:以时间为线索,按时间的推移来发展;以地点为线索,按地点的转移来发展;以事件发展的过程为线索,或以人物出现的先后次序来展开;以事物的象征意义为线索;以人物的思想行为为基础来展开;

(2)按写作顺序可以采用“顺叙”、“倒叙”和“插叙”的方法,其中插叙又可分为补叙、追叙和分叙。

(二)描写文

描写文使用生动而形象化的语言把人物、事件及环境具体刻画出来,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景色描写、环境描写等。有时候描写文与记叙文互相补充,综合使用,使文章更多变化。描写文分为两方面——客观描写和主观描写。其中客观描写对对象如实地描写,不带有感情成分,以准确明晰易懂为原则。描写时,多用名词及动词,少用带有主观判断的形容词;主观描写着重感情色彩,不苛求对外在细节的“形似”描述,而在于把一种情绪或意境传神地表现出来,在用词时,可多选用感情色彩较重的形容词。从描写的方法看,有白描,即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主要特征作概括的描绘勾勒;有细描,即着重细致刻画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从描写的对象看,有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描写),有景物描写(包括景的描写和物的描写)。

(三)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变化、类别、状态、功能、成因、结果等特征的文章。它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文体。说明文的目的是让读者有所知,给读者提供知识使之了解客观世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应用性、解说性和条理性。说明文与记叙文、描写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记叙文写的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描写文写的是一件事物外在的形态;说明文主要是叙述一件事物的内因及其变化。

常见说明方法有:定义、注释、举例、分类、比较、引用、比喻、描述、数字分析和综合等。说明文的时态常用一般现在时,语态常用被动语态,有时用虚拟语气。说明文应该写得条理分明、层次清楚,语言简洁而有逻辑性。只有掌握说明顺序,说明文才能条理分明。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和认知顺序。时间顺序是指从先到后的顺序,逻辑顺序是指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顺序,空间顺序是指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前到后的顺序,认知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

说明文可分为两种:一是事物说明文,即说明的事物是具有形体的东西;二是事理说明文,即说明抽象的概念,或介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陈述事情的原因等。

(四)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来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章体裁。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提出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练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

议论文的语篇模式由三大部分构成:引文、正文和结论。其中,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引文)提出;在正文部分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以此来充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结论部分可以总结全文,进一步阐述文章的主题。

因此,我们在分析语篇的篇章文体功能时,应该从宏观上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谋篇布局特征,将文章的内容框架和思维脉络提炼出来,注意语意的连贯和段落的有效连接,然后再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作者的逻辑推理,以宏观整体理解带动微观细节理解,以框架记忆带动细节记忆,从而达到见树知林的理解效果。

(五)演讲文

英语演讲有其特定的语篇模式,有效的演讲不仅要求演讲者英语流畅,而且要求演讲者谋篇布局合理,符合西方的修辞思维模式。为了有效地用英语进行演讲,我们需要起始段落的新颖性和点题明确,结尾段落的呼应和强调,主体要点的合理布局,段落之间的自然衔接。

英语演讲语篇的基本模式有三大部分:“introduction”,“body”和“conclusion”。

(1)其中,“introduction”的功能为吸引听众、引起听众关注、建立演讲者的信誉、简述演讲主体中的要点。有时,演讲者也可以讲述能拨动听众心弦的个人经历作为开场白。

(2) “body”为演讲的主体部分。演讲者可以依据演讲的题目按不同的模式组织布局。如可以根据时间、空间顺序,可以遵循因果顺序、问题和方式顺序,亦可以将演讲主体细分为几个分点进行阐述。典型的英语演讲语篇模式有三种:介绍性的演讲、劝说性或劝诱性的演讲、仪式性的演讲。

介绍性的演讲一般是客观地对某一事件、过程、概念或物体进行介绍。仪式性的演讲则见于各种社交、外事场合,或介绍嘉宾,或颁奖致谢等。

劝说性的演讲较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劝说的目的要求演讲者遵循一定的思维模式。劝说性的演讲根据劝说的内容又可分为三类:就事实性问题的劝说、就价值性问题的劝说、就政策性问题的劝说。从时间上看,就事实性劝说演讲是对已发生的现象予以事实的认定或否认;价值性问题的劝说则是对现状的评论;而政策性劝说演讲则是对未来政策、方针、措施、计划等的取舍讨论。在实际演讲中这三种类型往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演讲的“conclusion”也是演讲的高潮部分,演讲者必将总结演讲的主旨,并以一种使听众感到略为意外的方式(如引用名人语录)深化主题,并与“introduction”相呼应,给听众一种心理上的统一感。

[1] 张德禄,《衔接与文体——指称与词汇衔接的文体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14。

[2] 张德禄著,《语言的功能与文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