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体与文体学的定义与特点

文体与文体学的定义与特点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体的定义与特点(一)文体的定义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某些较低层次的文体包含在较高层次的文体之中,是较高层次的文体的组成成分,或表示较高层次文体的独特性。其次,文体的相对性表现在文体学的研究范围上。

一、文体的定义与特点

(一)文体的定义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独特的功能。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1]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2]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就是选择,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总要选择最符合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因为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它往往以历来展现在作家面前的体裁可能的丰富性为前提。它能代表某个作家、某个时期、某……在何地方,只存在于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 H.劳伦斯的话说,存在于它“为语言意识而作斗争”之中。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达克尔·里法泰尔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美学的)。这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而文体强调。”[3]

文体的意义主要不是来自于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而根本上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也可以说取决于某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而后者又归根结底受制约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境况,以及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每一种文体只有当它的先决条件、它的文化为它获得了地位时才能存在。因此,文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观念。

(二)文体的特点

文体概念在其一致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的基础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层级性、比较性、相对性、功能性和分级性[4]

1.层级性

文体的层级性是指语言的文体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抽象层上。某些较低层次的文体包含在较高层次的文体之中,是较高层次的文体的组成成分,或表示较高层次文体的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探讨广义上的不同言语社团的语言(方言)的文体特点(如美国英语、英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北京方言、上海方言等的特点),以及在较高抽象层上的语域的特点(如科技语言、文学语言、日常用语等的特点)。进而,我们还可以探讨在较小范围内的言语社团用语(方言)的特点,如某个或几个关系密切的村落方言的语言特点,某些在较具体层次上的语域的特点(如购物信函的语言特点或十四行诗的文体特点等)。这些不同层次上的文体特点都是由具体的语篇来体现的。

以上主要讨论的是语篇的文体特点。语篇层次以下的语言单位也可显示某些文体的特点,如某一语段的文体特点、某个句子的文体特点,甚至某些词汇的文体特点,如在文体学论著中经常见到的同义词汇的文体效应。

综上所述,不同层次的文体特点之间的关系是组成关系:较低层次的文体是较高层次的文体的组成成分,或者是表现形式。在组成关系中,较低层次的文体在较高层次的文体中具有特定的功能,是其文体整体的一个部分。

2.比较性

当我们讲某一语篇或语段具有某种独特性时,我们总是在把这一语篇或语段与其他的语篇或语段相比较,从而得出这一结论。哈利迪(1971)认为:“文体学实质上是比较性的”,[5]例如,在阅读海明威的小说时,我们会感到,海明威大多数小说的特点是简单明快、直截了当,而且细节之间似乎联系不很紧凑。我们研究其语言特征时发现,他的小说的语言特点是:句子短、修饰成分少、从属句子或小句偏少。

然而,句子的长短及复杂与否本来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当我们说海明威的小说中短句多或句子简单时,我们都在不自觉地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较;或更广泛地讲,是在与小说语言的“常规”(norm)相比较。例如,福克纳的小说中的句子要长得多,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中的句子复杂难懂。海明威小说的简洁性和福克纳小说的细致性可以通过以上数量关系的比较表现出来。有比较,才有鉴别。单就一家而言,难以断言各自的语言特点。

3.相对性

文体的以上几个特征同时决定了文体的相对性。首先文体的相对性表现在文体的层级性上。某个文体特征在一个层次上是共性的特征,而在另一个层次上就是独特的。例如,说海明威的小说简单明快、直截了当,在整个小说作品的层次上讲是独特的,而对于海明威个人的作品来讲,则是共性特征。

其次,文体的相对性表现在文体学的研究范围上。从语言单位上讲,小至词素,大至长篇巨著都可以说具有文体特征。

从涉及的方面来讲,文体研究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如研究古英语的文体特点与现代英语的文体特点的不同或19世纪的小说与20世纪的小说的不同就是历时研究。文体研究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如我们可以研究个体作家或个体记者的不同文风,也可以研究某个流派、潮流的文体特点。文体研究可以以产出的语篇为研究单位,也可以以某个领域的潜在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单位。

再则,文体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体现形式上。文体的中性特点常被认为是“共核语言”的特征,然而共核语言并非是一个统一体。有些语言特征适合于所有语体的语言,如the、of等;有些则在某些语域中受限,如I、you等在正式的科技文体中受限。同时,某个语体中表现出的文体特征一方面与其他语体相比较而产生,同时也与所谓“共核语言”相比较而突出。另外从数理统计的角度来讲,某些在文体上有意义的“异常”现象都是相对于某些常规建立起来的。然而,所谓常规是在直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还未见有人利用科学的、客观的方法在任何领域确立过常规。然而,这种常规却可经常在“不确定和模糊的”基础上得到人们的接受。

4.功能性

语言的文体都是与其功能密切联系的。在情景中没有任何功能的语言特征不是文体特征。某一语言特征,如某一词汇或修辞手段,如果在某一语篇中出现时与语篇在情景中的作用是一致的,对于实现交际者的目标起到了一定作用,那么在这一情景中它就是文体特征。

但哈利迪(1971)在对威廉·戈尔丁的《继承者》的文体分析中发现,作品在对尼恩得瑟尔人的描述中,不及物动词的出现频率很高。这种模式正好反映了小说的主题:尼恩得瑟尔人的行为没有效力,理解力有限,为他们最后在世界上绝迹埋下了伏笔。因此,不及物动词的高频率出现在此语篇中是明显的文体特征。然而,在某些篇章中偶然的不及物动词高频率出现可能与语篇的功能关系不大,可在文体分析中忽略。

由此可见,各种语言形式和手段都有成为文体特征的潜势,但不是“天生”就是文体特征。只有在情景中具有一定功能的形式手段才可称为文体特征。

5.分级性

在语篇文体的研究中,很少有人谈及语言文体的有无问题,因为语篇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用于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的。我们很难找到没有文体的语篇,所以,哈利迪(1971)认为语篇中“不存在没有文体的区域”。同时,也很少有人谈及语篇文体的强度问题。然而,如果我们把语篇文体看作是由运用某些对常规的偏离等手段而产生的效应,这种效应是可以有大小之分的。另外,如果我们把语篇文体看作独特性,那么独特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从这个角度讲,语篇文体的强度是可以区分的。

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来衡量语篇文体的级差呢?主要结合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首先确定某个语篇的常规,然后根据常规来分析语篇中的语言特征偏离常规的程度。如果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是有动因的,即在某个语境中有利于实现交际者的交际目的,那么我们可以用偏离常规的程度来衡量语篇文体的强度。二是根据语篇语境和交际者的交际目的来确定语篇动因的程度。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共同决定语篇文体的强度。

二、文体学的定义与特点

(一)文体学的定义

文体学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自20世纪60—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文体学的定义、内涵、研究范围、目的和方法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学者试图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的文体学流派、不同的观察视角和不同的研究层面出发给文体学下定义,如:恩克威斯特(N. Enkvist, 1964)给出的7种定义,张德禄(1998:38)列出的10种定义,刘世生(1998:2-11)总结的31种定义等等。其中比较流行的观点有:布封(De Buffon)的“文体就是人本身”(The style proclaims the man)、斯威夫特(J. Swift)的“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恰当的词,这就是风格的真实意义”(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the true definition of a style),穆卡洛夫斯基和魏多逊(J. Mukarosky, 1964; H. G.Widdowson, 1975)的“文体就是偏离”( Style as deviance)、韩礼德(M.A. K. Halliday, 1971, 1985)的“文体就是意义潜势”和“文体就是前景化”、恩克威斯特(N. E. Enkvist, 1964)的“文体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讲恰当的事情”等。

虽然文体学研究存在各种流派,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语言使用规律提出了有意义的解释,但国内很多学者都认同文体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规律的学科这一说法。[6]

(二)文体学的特点

文体学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绝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属,其研究范围极其广阔。对文体学的这种新的认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为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所接受。

有人试图把文体学仅仅看作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文体学不论算不算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问题要讨论。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看来属于所有人类的口语的范畴。从这一广义出发,文体学是研究一切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因此,比文学甚至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更广大。所有能够使语言获得强调和清晰的手段均可置于文体学的研究范畴内:一切语言中,甚至最原始的语言中充满的隐喻、一切修辞手段、一切积压法结构模式。这就是说,语言学的探讨范围涵盖不了文体学的研究内容,就语言现象而言,文体所涉及的方面也已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它是一门“有自己明确问题要讨论”的独立学科。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又认为:“最近又出现新动向,即从作品语言结构的兴趣出发重视文体问题,企图在文体学中探求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媒介作用。”[7]有些文学评论家发现,在研究文学作品语言现象时,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往往无能为力。因此他们试图从文体学的建构中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所有语言现象研究的需求,并使文体学成为文艺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学科互相沟通的媒介和交汇点。如德国的W.施奈德、H.赛德勒等就进行了这种文体学形成的尝试,他们都以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一般语言表现作为对象。我国王佐良先生的《英语文体学研究及其他》(1978) 一文,也主张尽快促成一门包括语言学又涵盖文学的新的文体学的诞生。他认为:用现代语言学的方式来研究文体是一个成就,然而在文学语言面前,特别是形象语言面前,语言学家都望而却步了……在这种时候,人们不由得想到那门古老的、可以至少上溯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想到在20世纪对于文学语言进行了精湛分析的克林斯·布鲁克斯等人。难道这些人的努力都是完全无助于文体学研究的吗?还是要等时间来促成一个既包括语言学又包括文艺学的新的综合呢?这就是说,早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历史上的一些修辞学家、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者,就已经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门完全涵盖语言学、文艺学的新的文学早已在历史中得到孕育,它的成熟和独立是水到渠成的事。可见,文体学是时代文体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相互渗透、融合的必然结果。

[1] 李哲鹏,张磊主编,《英语实用文体翻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90。

[2] 陈艳虹等编著,《英语文体学概论》,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1,4。

[3] 李哲鹏,张磊主编,《英语实用文体翻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91。

[4] 张德禄著,《语言的功能与文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30。

[5] 张德禄等著,《英语文体学重点问题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42。

[6] 李佳编,《英语文体学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2。

[7] 陈艳虹等编著,《英语文体学概论》,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