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花容易绣花难

看花容易绣花难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次演讲中,达尔文刚说完了演讲的题目,他身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带着戏谑的口吻向他提出疑问:“听说您曾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可见技能的掌握主要靠训练,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啊!”陈醇认为,说话、播音,不仅仅靠语音好,还要靠平时的积累。

在一次演讲中,达尔文刚说完了演讲的题目,他身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带着戏谑的口吻向他提出疑问:“听说您曾断言,人类是由猴子变来的?”达尔文说:“是的。”这位美女说:“那么,我也属于您的论断之列吗?”达尔文白了她一眼说:“那当然,不过,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变来的,而是由长得非常迷人的猴子变来的。”顿时,听众席爆发了热烈的掌声。达尔文的话充满讥讽式的幽默情趣,引人入胜,也较突出地反映了口才的语言特征。

口才既然是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进行成功交际的才能,是口语表达的艺术和技巧,那么口才实践中就必然表现出口语的鲜明语言特征。了解并掌握这些语言特征,熟悉口语表达在词法、句法、表达方式、炼意传情等方面的奥妙,并创造性地将其运于口才实践,必定会促进我们口才水平的提高。

演讲与口才好学吗?如果你去请教一位开车的师傅:“怎么样才能学好汽车驾驶技术?”多数司机会回答你:“没啥难的,熟练工种而已。”可见技能的掌握主要靠训练,正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啊!”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

提高口才有五个基本途径:

第一,掌握丰富的知识。鲁迅说过:“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只有胸藏锦绣才能口吐华章。周恩来总理也说过:“立屋要有梁,说话要有根据。”

知识是口语表达的物质基础,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典故、轶闻趣事,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另外,本行当的专业知识也要熟悉。举这样一个例子:某女士的几个同学在她家小聚,席间,他们插科打诨 ,好不热闹。她搭不上话,因为他们都是学医的,开玩笑使用的都是药名,她对此是一窍不通,一下子成了局外人,很是尴尬。

第二,注意从书报杂志和网络吸收信息。世界动向、国内形势、科学动态、影视作品等皆可从书报杂志网络中了解到。它们可以扩展你的谈话内容和谈话题材。

第三,勤做读书笔记。在阅读时,随时随地都要注意把遇见的名言警句、好词华章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这些经验与知识就将成为你说话的本钱了。

第四,必要的写作训练。要想口中有,一定不能胸中无。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墨”来源于阅读和写作的积累。一个人会说话,擅长演讲,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劣等稿怎么能展示优秀演讲者的风采呢?

第五,勤学苦练。多向生活学习,多揣摩有经验人士的讲话,分析其优点,取其长克己之短。

刻苦地训练口才吧,它提高的不仅仅是你的口才,还有你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案例:著名播音员陈醇的口才之道

陈醇,这位我国南方人民熟知的著名播音员,有这样一种本领:眼看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杂技、舞蹈、戏剧,嘴对现场播音话筒,串串妙语就能流溢出唇舌之间,让场外万千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面其人。几十年来,陈醇以口才塑造形象,以口才赢得了听众。是的,口才是陈醇工作、生活的武器。当代青年中,不少人缺少交际的口才。那么,交际的口才究竟来自何处?陈醇认为:

关键之一:肚里有货

“口语表达的首要关键不在嘴巴,而在肚子、脑子。肚中没货,脑子混乱,决不会有好口才。”

陈醇认为,说话、播音,不仅仅靠语音好,还要靠平时的积累。腹中空空,就不能临场发挥。从这意义上讲,肚里有货,是口才的一大关键。

陈醇牢记京剧大师盖叫天的名言:“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平日笔记不离手,无论读书、看报,还是与人交谈,一发现有用的材料,总是随手记下。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多年来,他记满了好几个厚厚的大本子。这些笔记,成了他播音时临场发挥的“材料库”“百宝箱”“智囊袋”。

关键之二:善用脑子

陈醇认为,善用脑子,做到会分析、能理解、有感情,这是使你的讲话受人欢迎的又一关键。有了材料,还要善于分析理解,唯有分析透、理解深,才会有浓厚的感情,做到言之有旨、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陈醇播讲长篇小说《挺进苏北》时,为播讲好这部书,曾特地沿着陈毅当年率军挺进苏北的路线作寻踪访问。他找老游击队员、新四军老战士作调查,拜访苏北老根据地的村民、干部,了解当时的敌我形势,体验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加深对陈老总的敬仰之情。访问回来,他再次细读原书,书中的人物一个个活跃在眼前。他更深地理解了作品,播讲时感情更深厚、更真挚。

“艺术就是感情,”陈醇认为,“我用感情塑造形象。口才是交融感情、沟通人际关系之才。真挚的情感,比金子还贵重。没有感情,话就难以讲好。”

陈醇还有这样的习惯:每广播一部长篇小说,总要写出十分具体的读书笔记。这些笔记一般包话:(1)全书主要人物的姓名。用各种符号标出人物间的关系。(2)为主要人物立小传,简要写出其外貌、性格、经历、特点、典型语言等。(3)理出情节发展的线索。(4)画出有关地图,尤其是那些描写战斗故事的书,要把涉及战斗的地名、路线等一一画出。

做完笔记,书中的人物便一个个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他脑中,爱憎之情也油然而生,情节发展的脉络也如在眼前。这样,在播讲时就能满含感情,把人物说得呼之欲出了。

“对讲述的材料一定要用脑子去分析、理解、感受。”陈醇反复强调这一点,这是很有见地的。“多思,多思,多多思,智从思来。”口才,也来自于勤思索。叶圣陶先生强调:“想清楚然后写。”并再三申述,这是在获得写作材料后,能否写好文章的关键。同样,“想清楚然后说”,也应该是在“肚中有货”之后能否把话讲好的关键。

关键之三:不断练习

陈醇,多美好的名字!有人说,陈醇的嗓音像他的名字:醇而又醇。如今,他虽然年事渐高,嗓音却更趋沉稳、浑厚,像瓶美酒,越陈越醇。听他播音,如醇酒入心田,令人陶醉。有人问他:“您的嗓音为什么总这样美?”

“练习!要不断!既要练嘴,又要练耳。”“讲话的发音,涉及咬字、吐音、用气等。用气是声音之本,要善于掌握气息。换气,要使人感到像没换一样;用力,要让人感到像没用力一样。这才显得自然。每个人都有自然声区,要懂得科学的发声方法。有人当众演说,把嗓音吊得高,非常累,不能持久。最好要练习发音,以口腔共鸣为主,胸腔共鸣为辅。”

社会交际,要讲普通话,这也要练。要不断说,不怕人笑话。生活中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人上课时讲普通话,下课后同学间的‘交际语言’用上海话,回家后‘家庭语言’用家乡话。这样,普通话使用的比例就很小。在社交场合使用时就往往说不好。”

陈醇认为,练口才,要有“自讼”精神,即“自己告自己的状”。自己抓讲话中的错处,找朋友纠正,查字典纠正。有些吃不准的字音,要多查字典。他最近在苏州人民广播电台讲长篇小说《少年天子》,就查了100多个字音。

“练口才,还要训练耳朵,学会听。有些上海人讲普通话,不能区分‘王’和‘黄’、‘吴’和‘胡’、‘郑’和‘陈’等等,把‘蕴’念成‘温’等。语音是这样,交谈的其他技巧也是这样。能发现别人的问题,自己的口才也会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