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共同记忆中建立信仰

在共同记忆中建立信仰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祭”是一个会意字,表示用手(“又”)拿着肉(“月”)供奉在桌案(“示”)上,是古人一种按时供奉天地神明的宗教性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纷纷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战争中死难的人民,增强后来者对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2014年,中国政府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后每年举行公祭活动,哀悼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无辜平民。

11

“祭”是一个会意字,表示用手(“又”)拿着肉(“月”)供奉在桌案(“示”)上,是古人一种按时供奉天地神明的宗教性仪式。“祀”与“祭”同义,是一个形声字,从“示(礻)”,“巳”声。

26692671

小篆的“祭”“祀”

古人也有对“祭”“祀”两字做出分别,说“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即祭祀天神称为“祀”,祭祀地神称为“祭”。《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早期国家最紧要的两件事:战争关乎国家的存亡,祭祀则关乎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信仰。

上面说到,“祭”“祀”两个字中,“示”部件的作用有所区别,在“祭”中是形象的供桌,而在“祀”中则是抽象的表义符号,表示跟祭祀有关。多数情况下,“示”作为部件都起到后者的作用,如“社”“祝”“福”“神”等字。所以《说文解字》中说:“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许慎没有看到更古老的甲骨文材料,不知道“示”字表供桌的象形意义,他根据小篆字形推出的是它的引申义和作为汉字部件的意义。

1

今天我们说到“祭”,一般与悼念逝者、缅怀先人有关。清明时节祭祖扫墓的风俗历代沿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传统。当代除了私人祭扫,还有上升到国家级别的“公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纷纷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战争中死难的人民,增强后来者对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

2014年,中国政府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后每年举行公祭活动,哀悼在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无辜平民。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出于博爱的人道主义,是为使和平年代的人们警钟长鸣,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明白这一点,一个民族才能真正强大。

现代汉语中“祭”“祀”常常连用,那么“祀”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解释“祀”字说:“祭无已也。”就是指“没完没了地祭祀”。中国古代祭祀仪式程序繁多,难免耗费时间,不过,如果在祭祀上投入过多精力,或是不辨对象、胡乱祭祀,在古代也会受到批评,被称为“淫祀”。

《礼记》云:“淫祀无福。”可见随意祭拜是不能得到神明保佑的。然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于见庙就进、见神就拜,今天拜玉皇大帝,明天拜如来佛祖,后天拜耶稣基督,对所有信仰一概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可对每种信仰又缺乏虔诚的坚持。如此介于“泛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信仰,或许在现代社会仍算是一种“淫祀”吧?

21690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圣母作为水神享祭千年之久





4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