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没有棉花以前人们是如何御寒的

没有棉花以前人们是如何御寒的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文》中没有“棉”字,棉花是在宋元时期逐渐传入我国的。所以人们常存一个疑问,在没有棉花以前,人们是如何御寒的。陆地棉古人御寒,较早的也是较为普遍的,当推兽皮。《周易集解》引《九家易》:“黄帝以上,羽毛草木,以御寒暑。”麻葛不着色,称白衣。这些名著,在介绍、推广棉花种植、棉田设施、以及扎棉、弹棉诸方面,贡献极大。现在用以御寒的材料多了,棉还是少不了。

《说文》中没有“棉”字,棉花是在宋元时期逐渐传入我国的。一是从非洲传入的非洲草棉,二是从印度传来的,称作“吉贝”的亚洲棉,三是从美洲传来的海岛棉。1865年我国又从美国引进了一种适于纺织质地较好的陆地棉。陆地棉纤维长,比较轻软,弹性也强,适宜大面积栽种。是更好的御寒材料。清人马苏臣有诗:“五月棉花秀,十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在清代金埴《不下带编》中,也有一首《咏棉花》的诗:“采得西风雪一篮,御寒功在倍春蚕。世间多少间花草,无补其人亦自惭。”两首诗都点评了棉花的功绩,没有它便天下寒,它功倍春蚕。所以人们常存一个疑问,在没有棉花以前,人们是如何御寒的。

陆地棉

古人御寒,较早的也是较为普遍的,当推兽皮。《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不轻而温,夏则不凊(清凉)而凊。”茭,指草绳索类,当时未有麻丝。《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麑(ní,幼鹿)裘,夏日葛衣。”可见上古人穿兽皮较为普遍。再从文字考察,外表的“表”,从毛从衣,本义就是皮衣。裘,甲骨文写作“”,皮衣形。再如帔,从皮。《方言》:“关东谓之。”指下裙。帔,在《汉字大字典》中,第一义是下裳,裙。皮质下裙,就是说用皮裹下身。

羽毛也用来御寒。《周易集解》引《九家易》:“黄帝以上,羽毛草木,以御寒暑。”丝出现也早,有了丝,就有了丝绵。丝绵“乃茧缠延,不可纺者”。丝绵也早就用来絮衣了。但不是贫者所能有。《左传·宣公十二年》,讲到楚王巡视三军,战士感到温暖,说是像披上绵絮衣。汉代文帝规定:九十以上衣帛,人二匹;絮,三斤。年轻人,没有份了。

葛出现也早。葛原为野生,后来才人工栽培。曹植有诗:“种葛南山下,葛藟(lěi)自成荫。”葛与麻纤维都比较长,是继蚕丝之后的主要纺织原材料。葛与麻制衣适于夏天穿着,风凉不太保暖。白居易诗“天寒身上犹衣葛”。李绅《放古歌》:“冬有褴襦夏有(chī)。”褴襦,是无缘饰的破短袄。是葛衣,也称卉服。粗布衣,庶民所服,劳动妇女所织。《红楼梦》李纨住地称浣葛山庄。浣是洗,浣葛表示妇德。古人穿麻葛称布衣。麻葛不着色,称白衣。麻葛之间,大麻用得更多。

1.花枝 2.花去花瓣,示雌雄蕊

宋元时期,棉花传入我国,得到推广。这里有科学家的功劳。如徐光啟写有《吉贝疏》,褚华有《木棉谱》,方观承有《棉花图》。这些名著,在介绍、推广棉花种植、棉田设施、以及扎棉、弹棉诸方面,贡献极大。上海松江乌泥泾黄道婆,以她的实际行动,只身去海南学种、学纺、学织,而后回松江传授、推广,致使松江棉织“衣被天下”。由于棉花的种植普及,出现了不麻而布、不蚕而织的局面,御寒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当时上海还有一位人称丁娘的,织布甚新,因名丁娘布。这在朱彝尊(竹垞)集中有诗

现在用以御寒的材料多了,棉还是少不了。棉与化纤不同,棉织内衣轻软舒适,穿它惬意;作外衣也能显示出青春、朴实。

注:

①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195页,上海书店。

②古逸如《棉花》,《新民晚报》2008年4月。

③许谦《方观承与世界最早棉作图谱》,《历史大观园》1993年1月,第40页。

④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814页,中华书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