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特点

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特点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语言与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是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核心。而语言的交际性则又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是一种素质教育。

第二章 培养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有资料表明:在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从“听、说、读、写”的比例来看,“听”占的比例最大,人们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在听。由此可见,口语交际在人们日常交流、交际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和需要。

第一节 语言与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是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核心。语言的一系列属性决定了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相关属性。

口语交际离不开语言,口语交际训练必须依托于语言训练,而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复杂性。从口语交际训练的角度看,有必要强调语言的以下几个属性:

一、语言和社会的互相依存性

语言离不开社会,语言的内容,要受时间、环境、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制约;语言的效果要由社会反映来检验和决定。而社会也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就不利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没有语言,就不利于人们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没有语言的交流,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语言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水平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良好语言沟通的社会将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语言和社会的这种互相依存性决定了语言是动态的,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依存于社会,这点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的不间断性,即持久性;社会离不开语言,这点也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必须立足于满足社会交际需求的性质。

二、语言的自然获得性和依赖学习性

语言的自然获得性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的阶段性,而语言的依赖学习性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性。前者要求口语交际训练应该在一个适当的阶段完成其基本任务,而后者要求人们要进行口语交际,如果想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交际需求的话,必须终身学习语言。

三、语言的系统性、规律性和反系统性、反规律性

语言的系统性决定了语言单位、规则的有限性和言语作品的无限性,同时也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因此它又要求口语交际训练必须具有科学性;语言的反系统性、反规律性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中应该正视规则操练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语言的系统性、规律性有助于人们通过口语交际训练获得判定语言形式合法性的能力,而语言的反系统性、反规律性则有助于人们明白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还要尊重活的语言事实。

四、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要求人们知道怎样使用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熟练地操作和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而语言的交际性则又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是一种素质教育。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这是语言的交际性赖以存在的根本,口语交际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言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任何想通过单一途径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五、语言的规约性和可塑性

语言能指和所指的约定性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中语言规范教育的必要性,语言的可塑性表明人对语言是有影响的,即通过口语交际训练改变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和编码是可能的,比如,由长期讲方言向说普通话的转变过程就体现了语言的可塑性属性。

由以上不难看出,语言的属性决定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相关属性,因此,我们在探讨口语交际训练教学策略时,必须从语言的属性出发,重视语言属性对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影响,同时还要认识到口语交际训练会受到个体心理、文化素质、生活阅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制定科学、系统、严谨的训练原则和教学策略。

第二节 口语交际训练的特点与训练原则

一、语言训练

从个体语言运用能力的养成来说,训练是必需的,而且在教学中的训练也是一以贯之的。从古至今,语言的获得、语言能力的养成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从语言学习的实践来看,语言学习主要有两种途径:模仿和积累。这两种途径都体现了训练的内在本质。儿童的语言习得主要借助于模仿,比如婴儿的牙牙学语,小学生的识字、写字、写作等都是通过模仿进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就主要依靠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等。积累需要大量的时间,并通过持续不断地反复来对抗遗忘;积累需要大量的内容以扩充积累的数量。有了充足的时间和数量的保障就基本上可以实现积累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相应的效果。

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体现在三个层面:技能层面、观念层面和精神层面。技能层面要求学生知道怎样使用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熟练地操作和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观念层面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使用语言,能在理论上明晰语言使用的规则和恰当有效地使用语言的细则。精神层面要求学生知道必须这样使用语言,以传承语言的审美价值,体现语言之美,这是有意识的文化自觉,更是无意识的思想维权。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可以跨越第二个层面,通过语言积累直接从技能层面进入精神层面,在潜移默化中感悟语言的审美价值。不过在实现这种跨越之后而感悟到的语言审美价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下,学生的语言学习依然停留在技能的层面。其实,只要实现了这个层面,一个人就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关于训练,一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就是借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方法指导和操作示范,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规范的技巧和要领,使学生的活动方式规范化。

关于语言训练,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在《为“训练”正名》一文中指出:何谓“训练”?“训练”不等于“练习”,更不是做习题,跟通常在语文课上所见的那种刻板的字、词、句的“操练”也不是一回事。“训练”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辅导,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以这样说,“训练”是教师(训方)和学生(练方)在教学过程中赖以建立互动、合作关系的必要形式。只要你真正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训练”必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并不特指字、词、句的机械式操练,同时也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交际交往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来达到使训练贯穿教学始终的目的。当然,钱梦龙先生对“训练”的定义是站在新课程的角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训练”是课堂师生互动关系建立的必要形式,这是对语文教学中的“训练”的更为广义新颖的一种理解。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某种特长和技能,具有强烈的使动性,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练习,绝不仅仅指练习、测试、作业而已。”

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特点

(一) 口语交际训练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进行科学、系统、严格的口语训练。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系统的口语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必经之路。由以上对“训练”所做的界定不难看出,口语训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计划性和操作性。所以在口语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口语训练的计划性和操作性特点。

由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属性可知: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这是语言的交际性赖以存在的根本,口语训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言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任何想通过单一途径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针对口语交际训练因素的复杂性,在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方法、途径以及原则的制定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计划和可供学习者操作的特点。由语言的自然获得性和依赖学习性属性可知:语言是用来进行交际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反复操练获得的,反复操练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所以,口语训练中要体现训练的操作性特点。另外,由于口语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造成口语交际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因素,不少教师虽也知道只有扎实的口语训练才能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但却苦于无具体的操作方法可资借鉴,常常是“跟着感觉走”,所以这种盲目训练的效果并不见佳。因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将训练分解为一连串的基本操作步骤,合理而顺利地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二) 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拟定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系列,使训练计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口语交际能力构成因素复杂,训练内容多样,途径也多,训练应通盘考虑,有计划地进行。应遵循学生能力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规律,拟定口语交际能力的系列,使训练计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例如把听、听记、听说、说作为计划的横向展开,在纵向依次定出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说话,能说一段话,清楚地表达意思;讨论时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具有叙事、说明、一事一议的能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复述有关的内容;有准备地进行命题演讲、即兴演讲等等。制订计划,是为了防止训练中的随意,教师想到什么就让学生训练什么,全然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平衡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均衡的增长才是真正的增长,仅仅突出单个因素并不一定有益于能力的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因素的复杂和训练内容、途径的多样,更要求有科学的计划,这样的训练才能有效。

三、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一) 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进行课时分配时,要避免低效、无目的教学。一定要预先设计,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后都能有所收获。不一味追求量的积累,一定要注重质量。在课时分配上也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增加或减少相应课时,不可能按照计划一成不变。

2. 应用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尤其是对大学生,在教学中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能让学生将所学很好地融合于今后的交际场合,为其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口语基础,切忌将课堂变成传统模式中的教师一言堂,即只是一味传授口语交际的理论知识。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多设置各种交际情境,开展多种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交际场景,并能在课外的交际场合中,将课堂上关于口语交际的所学所练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

3. 主体性原则

口语交际训练,是教学中最需要照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最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一个领域,是最不能容忍刻板说教,最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领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就一定要参与其中,而且要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是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主体。若没有学生的参与,再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是空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参与其中的重要性和目的性,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让学生愿意并喜欢投入到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突破课堂的局限,形成自觉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意识。

(二) 口语交际训练方法

1. 循序渐进,系统训练

俗话说:“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出一张嘴。”可见练嘴之难,非得根据口语训练的规律下苦工夫不可。这个规律就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系统训练。口语训练的过程应该是由基础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基础训练一般包括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训练,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朗读指导及其训练、说话指导及其训练,以及态势语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思维训练等一般口语交际技能;专业技能训练指表述基本形式(包括凭借文字材料的表述训练与不凭借文字材料的训练)和表述与交际的基本类型(单向表述与双向交流)。由读到说,由片段到整段、整篇;由照稿说到按提纲说,由背着说到即兴说;由初步掌握口语技巧到熟练运用口语技巧再到运用自如,形成技能。这个训练过程适应了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切合了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低的现状,注重夯实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的基础,注重以“有文字依托的口语表述”为基础的训练,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向“无文字依托的即兴口语表述与交际”的过渡。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语音基础很差,要完成由方言向普通话的转变,必须进行普通话的系统学习,纠正方音,促使他们的口语交际走到普通话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一般口语交际技能,及与此相关各种技能。这个训练就是既符合口语表达规律又能够系统培养和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程序。

2. 讲练结合,重在实践

口语训练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要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为主,以传授口语表达与交际知识为辅,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由于语言具有可塑性,所以加强口语交际实践,进行苦练,才能练好口才。要按照“基础理论—典型事例—系统训练—总结评议”的课堂结构进行。除教师讲的一些必要的口语训练理论和知识外,主要精力应放在口语的实际练讲上。“练”即是口语训练的语言实践,体现了语言的自然获得性和依赖学习性的属性,是口语训练的基本活动。只有抓住了这个中心环节,口语训练才能有理想的收获。

3. 听说兼顾,四个结合

口语训练,虽然以练说为主,但又不可忽视听的训练。虽然说和听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彼此不可替代,其间的密切关系,相互促进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听是人们学习语言最重要、最方便的途径,听好才能说好,说好又促进了听力的提高。尤其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有机会说的人是少数,听的人则是大多数,所以听辨能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这样,在以训练说话能力为主的同时,听的能力也受到了训练,使听说能力得到协调提高。

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投入很多精力、下很大工夫才能奏效,因此,在训练口语时,还应注意以下四个结合:

一是课堂练习和课余练习相结合。课堂上人数多、课时短,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所有的人都得到足够的训练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多、更实在的训练,以此来增加实践的机会及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课余时间进行演讲、朗诵等形式的口语练习活动可以弥补课堂练习的某些不足。

二是口语训练同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比如,口语训练可在教法课和《现代汉语知识》与《大学语文》等课上进行,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给口语交际训练留有一定的时间,如选取语言运用精彩典范的篇目进行朗读和复述,或结合课文进行课堂讨论,或进行语音训练等等。很多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或演讲,就是将口语训练与其所教课程相结合的很好体现。

三是口语课的教学与校内外社团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以口语课堂教学为指导课、示范课,与其他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的广阔课堂,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学业负担较轻,学校管理相对宽松,在时间、空间上学生拥有相对的自主权,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语言和社会的互依性决定了语言是动态的,口语交际训练必须置于校内外的社会大环境中才能有切实的收获,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和除了课堂之外的社会紧密结合,即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四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家较熟悉,易于接受;电化教育可视、可听,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特点,可以起到典型示范和自我评价的作用。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要进行有效的训练,贵在坚持。只要将科学、系统、规范的口语教学策略与学生按照人生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自觉地、持之以恒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有切实的提高。

第三节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点在道理上大概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是重读写而轻听说。听话、说话的训练与阅读、写作的训练比较起来,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处于一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的状态……今天的时代,不容许我们对口头语言训练放任自流听其自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青少年的听说读写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教师应以其实际应用的需求为导向,来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提前进入到专业语境,为其就业服务。

下面结合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和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总结,提出相应的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普通话的学习是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步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语言实践中,我们都要使用普通话交流和沟通,说普通话时是提高口语交际效果的一个手段。一个口语交际水平高的人,不一定说普通话,但一个口语交际水平高的人,如果加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会使口才增辉,更会增强交际效果。普通话听起来自然大方,给人以庄重感,毫无轻飘浮躁感,而且表现力丰富,声音高低错落有致,对于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来说,讲好普通话是其就业的敲门砖。

我校的学生,主要来自甘肃省各地区,大部分是农村孩子,说普通话时带有浓重的方音,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尤其是对于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普通话水平将决定其能否有资格进入教师岗位。所以,他们在普通话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是方言语音严重。要提升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解决如何由方言向普通话转变这一问题。

(一) 学生应从观念上明确: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

要提升自身口语交际水平,普通话的学习是前提。而且,普通话的训练应贯穿口语交际训练的始终。因为一般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大部分大学生来说,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学习普通话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因此,在日常的交流中,就自然地用方言代替了普通话。这反映在口语训练中,就出现了声调不准、发音不到位、方言语调较重等现象。可以说,方言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最大障碍。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章可循,克服方言障碍,可将学生学习普通话时的缺陷和错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1) 个别方言读法的遗留。如个别字的读法,“听说”的“听”容易念成“qīng”,“爱”容易念成“gài”,把零声母元音节的开头加上“g”辅音。

(2) 声母、韵母发音不到位。如读声母n、l时,常将这两个声母相混,以至于“男”、“蓝”不分,“女”、“旅”不分。读韵母时前、后鼻音不分。

(3) 调值不准确。许多学生都能基本读出普通话四种调值,但受方言影响较大,许多调值读得不到位,该升高的不升高,该降低的不降低,如把全降调51常读成低降调41、31甚至21,把上声214常读成211或213。

(4) 由于受方言影响,某些轻声、儿化和上声变调读得不够自然,如把“第一个”中的“一”读成“yī”等,听起来比较生硬。

以上四点是学生学习普通话时受方言影响易出现的错误和缺陷,训练时应格外注意。

(二) 针对方言这一障碍,纠正乡音,提高运用普通话交际交流的准确率和自由表达的流畅度

(1) 克服普通话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大家知道,在口语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开口,这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在口语交际中,学生由于存在心理障碍,不愿意开口讲话,担心自己讲不好被人笑话,缺乏自信,对自己认识不足,容易产生胆怯、自卑等心理。强调学生开口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强迫他们开口,而是要使他们愿意主动开口,教师要使用激励性的话语,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才能使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只有开口说或读,才能实现语言的两种转换,即: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换,作者语言向读者语言的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言语表达能力才能同时获得提高。对于他们在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的表述有误时,坚持做分解性评价,将其正确部分提出来予以肯定,使其增强信心。在言辞的选择和语气、语调的使用上,注意保持对学生的信任和关切;在口语课堂上,要为这类不愿开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说话的机会,注意增强他们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勇气和胆量。

在口语教学中,必须适应教育对象的差异。因为学生接受水平不同、态度不同、个性倾向不同,对教师的教学口语的感受、理解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必须重视并适应这些个体的、群体的差异性,在教学口语的应用中,遵循教育的一般原则的同时,坚持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不同个性倾向学生的教学口语的运用,必须分别对待。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考虑到他们感情内向,反应较迟钝,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有的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应增加教学用语的激励因素,诱发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对性格外向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感情比较丰富、敏感、情绪不够稳定,因此,注意运用口语中的感情因素,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体验,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适当增强教学用语的指令性,并通过及时的提示,控制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杜绝用全盘否定、极而言之的方式说话。

(2) 抓住关键,着重于普通话语音的训练。据统计,方言和普通话相比,在语音上的差别很大,词汇、语法和语气次之。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往往受方音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要花大力气去纠正方音语调。首先,在说话练习时,方音语调比较明显,从而影响普通话的语调。由于学生的母音是某种方言,方言语调根深蒂固,虽然能用普通话朗读,但不能熟练地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学生在做说话练习时,总习惯于先用方言进行思维,然后再把思维的结果翻译成普通话,在这个过程中,就把某些方言的语调习惯,诸如把一个字加重,或在句子某一处停顿、拉长或提高音量,而显出方言特征。其次,要强化声调训练。学习声调,先要把普通话四个声调的调值念准,要记住常用字词的普通话声调读音。另外,还需要找出自己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进行“求同正异”。

(3) 努力纠正方言语调。乡音总是伴随在语流中。自由交谈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带上乡音语调,那么,怎样才能纠正乡音语调呢?首先,要善于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练,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急不缓,平稳适中,不要因性格急躁或情绪紧张就像打机关枪一样语速过快,也不要像老夫子读诗那样慢条斯理语速过慢。其次,努力读准普通话四类调值,避免由于语调变化而使字调发生变化。

(三) 在实践教学中,再通过以下训练方法加以强化

(1) 绕口令练习。绕口令是普通话传承过程中,人们进行正音强化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它可以帮助同学们辨识声母、韵母的区别,它是把声母、韵母、声调相近的字有机编排在一起,要求学生快速准确地说出来,避免错误发音,对辨音、利唇有很大帮助。如,让学生们练习这样的绕口令:“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狗。”学生们比较喜爱绕口令的训练方式,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2) 指导学生朗读。朗读在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从字音、发声技巧、朗读技巧和相应的态度、表情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练习普通话,把握词语的连接和贯通,感受文章的情感,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优秀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具体地学到艺术语言的表达技巧,丰富词汇量,这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朗读,可以把普通话说得更好,提高运用普通话交流思想的能力,最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朗读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过程,不是书面材料的简单有声化,是将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是要从文章全篇着眼,恰当运用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具有口语化、艺术化和针对性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可以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规定的60篇测试篇目为普通话练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朗读,把握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力争达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传情达意、自然流畅。让学生在朗读中增强表达的信心,培养语感,增强对语音、语义、语法的感受能力。

(四) 学好普通话,完成方言语调向普通话的转变,还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语言的习惯

学习语音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语言习惯的养成很重要。习惯是经过反复实践和训练形成的一种自觉需要的行动,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意识反应。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养成听读的习惯。实践证明,学习普通话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听读实践中习得。听,指听广播、电影、电视、话剧中的规范口语;读,指阅读、朗读规范的书面语,从中学习和吸收普通话词法和句法的表达形式,把规范的书面语转化为自己的口语。其次,养成发言的习惯。发言不仅可以训练口语,使语言逐步做到通畅、自然,而且还可以训练思维,使思想集中、敏捷。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发言,课堂气氛不活跃,这是他们从进入大学直至毕业的一贯表现。当然,学生不发言,有其年龄和性格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语言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人人都讲普通话、都用普通话发言的语言环境,使学生通过发言,锻炼自己的胆量,能坦然、自信地与老师同学交流,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要在学习普通话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那么,由乡音转变成普通话也是很自然的。

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主要方式、方法

(一) 坚持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

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是指每堂课前三分钟,请一位同学站在讲台前,在三分钟内,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够自然大方地表达。这种课前说话的方式可以学生平日的见闻感受为主要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不断做些调整。因为这些内容来自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还能促使学生自觉扩大阅读面,留心观察生活。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做到表达中心明确,条理清晰,仪态大方,发音准确,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在题材选择上,最好选取自己切身感受或经历过的人和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亲身体会到的东西,才能讲得真切、感人,有吸引力。口语表达则会显得自然、流畅,有条理性。

二是说话时应该以平缓较慢的语调语速来说,这样学生就不会因语速过快而暴露许多缺陷,如急不择语、出现语塞等现象,可谓“欲速则不达”;也不会因语调的“曲折升降”(因其随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调形式)而显得过于紧张,导致无端的停顿,显得语无伦次;同时导致胆怯,没有自信再说下去。这儿,所强调的是说话者应该力求平缓,而不是否定语调本身的曲折升降。在咬文嚼字均清晰的前提下,采用什么语速才合适也要因人、因景而异。但在起初训练说话时应力求语调的平缓。

三是在语言的选择上,应该多选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达,才能使人感到可信、倍感亲切,“平平淡淡才是真”嘛!有的学生在说话时选用的语言显得华丽无比,甚至完全是辞藻的堆砌,让人一听似乎很有文采,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觉得越有文采的话语,越让听者觉得像写文章,不像是说话,因为口语表达不需要太多的华丽的修饰,需要朴实的明朗化的语言来表达。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充实的思想不在乎言语的富丽,只有乞儿才能够计数他的家私。”所以,朴实、简练、准确才是说话时语言的特点。

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时间虽短,却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自信,同时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口语表达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贵在坚持,只有长久坚持,口语训练才能见成效。这种训练应遵循口语训练的规律,由简到繁,由短讲到长讲,由有准备到即席发言。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不论是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还是演讲、朗诵、辩论等等,都是语言艺术的较量,语言作为一门艺术,包括外形与内涵两大部分。就其外在表现而言,讲究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色优美,音质醇厚,语速错落有致,语调抑扬顿挫。对语言的外在特点的把握,没有丰富、扎实的内涵底蕴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词能达意,紧扣题旨,不讲废话。所以,在口语训练的起初阶段,除了兼顾以上三方面外,必须强调言之有物。

(二) 结合读、写、听的学习过程进行口语训练

训练口语交际能力,不是单一的学习过程,它是与读、写、听紧密相连的语文学习过程。因为听、说、读、写虽然是四种能力,但它们是相通的。说和听、读的关系密切,要“说”话,先要“听”懂别人的话,分析别人的话,这就会促进听话能力的提高;“说”还可以从“听”和“读”中找到谈话的材料,学到表达方式,反过来又促进了“听”和“读”的能力的发展。再从“说”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们是相通的。“说”和“写”都是表达,其过程大体相同,都要把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词语,组织成有条理的、连贯的语句,最后用语音(或文字)说(或写)出来,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说话是写作的基础,把要说的话写成文字,就是文章。如果话说得通顺明白,有条有理,作文的语言也就通顺,有条理。人们常说“写出来的文章要明白如话”,这个“话”就是指说话。

进行说话训练,离不开读的过程。从读的生理机制看,读的过程不光是一个眼与心谋的过程,它还是口与心谋、耳与心谋、口与耳谋这样一个全方位、多渠道、深刺激的过程。从读的功能效果看,读的过程不光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还是个倾吐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把文章的语言积淀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里的读,主要指朗读。通过朗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训练说话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朗读是将书面语转换成有声语言的一种活动,朗读训练要练语音、语调、语气,是说话训练的一种基本形式。朗读能锻炼说话的胆量,锻炼发音器官和发音技巧,丰富口头表达的内容和方法,培养敏锐的语感。

王力先生说过:“说话对于写作有促进作用。作文其实就是说话。”进行说话之前,先写好作文,不仅有利于提高说话时的条理性、连贯性和完整性,而且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就是把内部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的过程,先写好东西,再用口、脑把早已写好的东西转变成口头语言。对于初次练习说话的人来说,说话之前先写好作文,说的时候就可按照已写好的文章的思路,组织语言文字,就能有条理地说下去;同时还能增强说话的信心和勇气,可以说,练习说话时走了一条快捷方式。因为这样就可避免说话时的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的发生,久而久之,说话时的思维就越来越严密,说话的质量越来越高,而且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能力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表述者来说,对某一命题进行写作的过程往往就是对该命题的观点逐渐明确、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份文字底稿对于即将进行的口语表述具有理清思路、确立观点、明晰层次、突出中心的作用,具有对思维周致严密的强化作用。如果我们对现实生活做一番考察,则不难看到文字写作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如专题报告人通常都先写好一份提纲或文稿;较重要的发言和表态,人们往往准备一份文字底稿;司法人员的职业交往常常离不开起诉书、裁决书,教师更不能与讲稿绝缘……

听,也是训练说话的一种好方法。听,可指听广播、听录音、听老师说或读等方式。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只有听好才能说好,说离不开听,可见听是很重要的练习说话的好方法。练习说话时,可以听别人的准确的发音,听说话者的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说话技巧。人们起初学习语言大体经过这样的过程:听取—模仿—比较—发展—记住,即首先要听取,然后加以模仿,经过比较、发展和记忆的过程,再说出来。模仿在语言学习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牙牙学语靠的是模仿,年龄较大的中小学生运用语言又何尝离得开模仿?学生在听广播、读文章、听人说话后,在自己说或写的时候更自然地选择其善者而用之。所以,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以模仿,然后自己就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进行口语交际。

总之,说话与读、写、听的训练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整体。

(三) 抓住时机,进行课外口语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老师往往注重课堂上的训练,而对课外的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其实,大学生学业负担较轻,学校管理宽松,在时间、空间上学生相对自主,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因此,利用课外时间锻炼学生的口才与课内训练有同样的效果,并且课外有比课内更为灵活的训练场合和话题。因此,进行课外口语训练,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为学生的口语训练做启发、做引导。

创设氛围,熏陶渐染,引进活水,开口不难。要让学生锻炼口才,必须有一个可以锻炼的环境和说话的契机。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并尽量为他们做示范以启发他们的思路。如我们可以将开班会作为一个训练的切入点,精心策划,或以老师生动的引言开头,或以学生精彩的演讲开路,然后让同学们针对班情发表见解,展开争论。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内举行的“团委生活”,进行诗歌散文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口语训练,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们在亲身体会中拓宽视野,丰富说话渠道。这样,大起天下事,小悟身边情,活水源源,真情绵绵,说起话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只有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交际环境,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抓住一切时机进行口语训练,熟能生巧,一旦学生掌握了窍门,他们也就成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途径

任何一种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都是经过后天培养、锻炼而成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苦练出口才,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古希腊卓越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有发音不清、说话气短、爱耸肩的毛病。可是,当时在雅典想要当一名演说家,必须以声音洪亮、发音清晰、姿势优美、富有辩才见称,尤其需要广博的知识。他起初的演说很不成功,以致被观众哄下台。然而,失败、嘲笑与打击并没有使他气馁。他一方面刻苦读书,虚心请教朗读方法,学习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向著名的演讲者请教。为了练嗓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呼啸的大风说话。为了克服气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面攀登陡峭的山坡,一面不停地吟诗;为了克服耸肩的毛病,每次练习演讲时,他都在自己的上方挂两柄剑,剑尖正对着自己的双肩,迫使自己随时注意改掉不必要的动作。为了能安心在家练习,不外出游走,他剃了阴阳头。他还在家里安装一面大镜子,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演讲,以克服演讲上的毛病。后来,他终于成为一名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

我国著名演说家曲啸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场演讲,真是众人叹服。当有人评说他是“天生的好口才”时,他笑着说:“哪来的天才呀?不敢当。我小时性格内向,说话还口吃,越急越结巴,有时涨得脸通红也说不出话来……”曲啸练口才也吃了不少苦。为了开阔心胸,训练心理素质,他常常早晨迎着寒风跑到沙滩高声背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他不放过一切“说”的机会,积极参加辩论会、演讲比赛、朗诵会、话剧演出,终于在高中阶段崭露头角。一次在“奥斯特洛夫斯基诞辰纪念会”上,他拿着一份简单的提纲,一口气竟做了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经历了20多年的人生磨难,生活的锤炼使他的口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这些实例应了这样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也说明,任何一个人的说话能力,都不是天生而就的。哪怕是笨嘴拙舌,甚至有口吃的毛病,只要不怕困难,长期实践,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一个人具有较高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也是顺利实现理想目标的可靠保证。

张志公先生说:“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思想,有丰富的知识,有敏捷而致密的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有组织驾驭语言的能力,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是得体的,效果好的,有力量的,如此等等,这是善于说话必备的条件。所以,高超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主要在于为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和实践。

下面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保证

对人说话是一种精神活动,表达效果的好坏,与说话者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说话练习中,心理素质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口语表达的效果。说话训练时,不管准备得怎样充分,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一站在公众面前便丧失镇定的情绪,思绪混乱、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哪里还谈得上表达效果呢?所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然产生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即登台时不紧张,说话过程中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之后对自己的表达效果有清醒客观的评估。整个说话活动都在自己稳定心理的制约之下从容不迫地进行。虽然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差异,甚至还有某些先天的遗传成分,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说话训练的实践而发生变化,随着多次登台实践的锻炼和自觉、有意识地培养而逐步得到提高。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与意志等方面。训练时应根据“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的原则提高训练效果。所谓“人心如面,性格各异”,这种差异,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导人必因其性”是指在训练过程中不可忽视学生的个性。个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包括了智力、能力、气质与性格四大方面,与各人的思想观念,所属的文化层次,具有的文化水平,达到的文化素质相关。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社会环境的价值观、个人所处地位、接受的教育、人际关系等影响逐步形成,并被社会或集体舆论所强化或削弱。个性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两大特点。稳定性是指个性中难以改变的特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可塑性是指人在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与阅历的过程中,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促使某些个性特征生成、强化或削弱、消失的可能性。因此,人们口语交际中的心理素质存在个体差异,有人心理素质好,有人心理素质差,而心理素质差的原因主要是对自己不自信,面对交际场所产生怯场心理等,依据心理个性的可塑性特点,下面从激发表现欲、培养自信心、克服怯场心理三方面来提供一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 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欲望是行为的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是很难主动自愿地站在众人面前发言或演讲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呢?有效的做法如下:

一是树立强烈的机遇观念。指出每一次当众发言或讲话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自己、提高口才的机遇,要抓住它,决不放弃它。

二是具有浓厚的参与意识。指出不要满足于当一个安静的听众,而要做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力争不要满足于当交际的配角,而要努力争取当交际活动的主角。

2. 培养自信心

自信是魅力口才的金钥匙。口才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的问题。自信来源于什么?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在的层面,指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对所说事情的了解熟悉程度。一个是外在的层面,指个人的外在形象等。常听到学生抱怨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不自信,准备得不充分;外在的层面,主要是对自己的形象仪表的不满意。因此,要让学生树立足够的自信心,首先要客观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缺点的认识尽量客观,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要看到自己做这个事的优点和长处;其次,对自己的观点、见解的正确性要坚定不移,相信它是有说服力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种:

一是注意仪表,塑造优美的形象,增强自信。首先,整洁、得体的仪表,有利于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其次,举止自信,如挺胸抬头走路,人的走路姿势与步伐和内心的信心体验有密切的关系,平时应该养成挺胸抬头,步伐坚定有力,速度稍快的走路习惯。

二是通过公开表白,建立自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班级、年级集体活动等公开场合,大声说“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演讲家”等表白自己至尊的话语,让学生破胆,度过胆怯、羞涩关,逐步建立起自信。随后可以有意安排一些学生喝倒彩,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

三是进行成功体验,产生自信。教师可以在学生练习完毕后,通过掌声、指出优点等形式,让学生体验成功,逐步产生自信;也可以以赛代练,增加比赛机会,有意识扩大获奖面,通过奖励来建立自信。总而言之,要给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氛围,让他觉得自己“行”。

四是注重知识积累,形成自信。教师可以开设一些讲座,向学生讲解各种口语交际形式的特点、讲稿的书写、语言的要求、情感的调控、体态语的使用等;也可以讲一些口语交际技巧,如如何开头和结尾、声音的调控、情感的调控、口语表达中出现忘词、卡壳等意外该如何补救的技巧等;同时介绍一些比赛评分办法及注意点,让学生感到自己知识充实,口语交际时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从而形成自信。

五是进行自我暗示,坚定信心。比如,演讲时,可以让学生想平静的大海、静谧的森林等容易让人平静的事物,让学生能够经常以平静心态对待演讲,逐渐适应演讲氛围,从而坚定自信。

3. 克服怯场心理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要么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的气氛、形式所压迫;要么顾虑重重,担心自己讲不好或讲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其实,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面前滔滔不绝,可一旦与外人交谈,他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在人少的场合口若悬河,可在人多的场合,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说明他不是不能说,而是有心理障碍。只要破除这种障碍,怯场就会消失。破除这种障碍的方法如下:

一是消除怕丢丑的思想顾虑,要豁出去。怕丢丑,其实是如何看待面子问题。针对这种顾虑,教师要指出在学步阶段人人都可能摔跤、出洋相,而学校是学步的场所,每个学生都在学步,不存在谁笑话谁的问题,就是上台没讲好,也是正常的。因此,大可不必把个人面子看得太重要。

二是加强平时训练。如朗诵、多同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交谈等。

三是每次发言前做必要的准备。这在单向交流时容易做到,就是双向交流时,同谁交谈,涉及什么内容,也可做大体的言辞推测。只要在大方向上有所准备,到时也不致于不敢说或说不下去。

四是故意视而不见。指在初次登台讲话前,心中有听众,但在讲话时,眼中不能有听众,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去表达。这样可避免听众的不良反应带给其过多的心理压力。当经过多次登台体验、锻炼后,就要做到心中、眼中都得有观众,因为口语交际是互动的,是需要交流和反馈的。

(二) 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是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源泉

口语交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语言与智慧的游戏,是知识与信心的竞赛。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说话者能够很好地以言辞实现人际沟通交流的源泉。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很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底蕴很差,可供调动的东西很少,即使有高超的说话技巧,也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所以,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提高说话水平的源泉。

语言积累丰厚,口语交际时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而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能靠自己有意识地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舍此别无他途。

(三) 精心组织语言材料,是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要诀

所谓材料,是口语交际时所使用的一系列的事实现象或理论根据。材料是否充足、优良直接影响到口语交际的质量。有些人说起话来套话连篇、空洞无物、干涩无味,从根本上说是掌握和使用有价值的材料少的缘故。材料是说话的物质依托,没有翔实的材料,说话就显得苍白无力,根基不牢,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清人刘大魁说:“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论文偶记》)意思是要想把你的观点、目的让人理解和接受,没有充足的材料作基础是不行的。一番精彩的演讲或辩论,都离不开大量丰富、新颖的材料的支撑。材料是主旨的支柱,是思想观点的依托。

平时收集和占有材料,是确保口语交际成功的关键。凡是口语交际能力强的人,平时大都善于收集和积累材料,口语表达时信手拈来,随意使用。占有材料宜多不宜少。只要占有大量的材料,口语交际时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至于捉襟见肘、左右为难。

面对大量的材料,平时注意观察、体验,注意积累、分析、比较和筛选材料。一般情况下,人们只看到某人的好“口才”、好“笔杆子”,羡慕他们的才能,却没有看到“口才”和“笔杆子”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辛勤聚材。口语交际所使用的材料,一方面是平时积累的现成材料,另一方面是从现实生活中抓取的活生生的生活材料。只有运用大量的生活材料,口语交际才显得生动活泼、贴近现实、富有表现力。

(四) 拟写讲稿,是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前提

在学习口语交际的初级阶段,好的说话提纲或讲稿是确保说话成功的基础,只有经过这个扎实的准备阶段,说话才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1. 拟订说话提纲或讲稿

拟订说话提纲或讲稿是准备说话的一个重要环节。拟订说话提纲或讲稿,是进一步思考谋篇的过程,是认真研究和推敲所说主题是否正确、思路是否合适、材料是否妥帖、结构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等等。通过撰写讲稿,还可以加深对话题内容的记忆,进一步熟悉说话的内在结构、篇章布局以及重要段落和关键句子。

2. 反复试讲,最后脱稿

念讲稿,不用动脑,不要费多大力,而且表述也比较准确,但难以做到生动、活泼,表现不出学生个人的说话风采,也不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和情绪变化做出灵活积极地调整。背讲稿,凭借自己的记忆,像背书那样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不仅听起来不自然,而且也有忘词、卡壳的危险。这样的表达效果都不佳。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然流畅、条理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呢?这里需要掌握三个环节:

一是反复诵读,把讲稿的书面语言转换成自己的口头语言。一般来说,写好的讲稿多为规范、严谨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由于句式较长,修饰语较多,且太干巴,缺少说话时所需要的节奏与活力。这样的语言,讲起来不自然,记忆起来更困难。只有花时间精力把讲稿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以理解和记忆,表述起来才会自然随意而不失个人风格。

二是熟记提纲。提纲是整个说话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口语表述时只有按照这个提纲,围绕表述内容,进行充分发挥,表述思路才不会被打断和阻隔。表述前,根据要说的内容列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提纲并熟记。在每个纲目下再列出一些关键词、关键句子以及重要的事例。千万要记住你所要表述的意思。当把要表述的意思全部牢记于脑海里,用自己的话按一定的顺序把要说的内容连缀起来后,就能顺畅地表述了。

三是反复练习,自如表述。依据事先准备的讲稿或提纲,反复进行口头表达练习,直到自己对练习的效果满意时,便可胸有成竹地走向讲台。

总之,从撰写讲稿到提炼提纲,再到不用讲稿和提纲,是个逐步过渡、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当你经过反复练习,多次锻炼,有了口语交际的经验,并确信自己不会忘词时,你就掌握了脱稿说话的交际技巧了。

(五) 培养坚强的自制力,是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的关键

一个人的口语交际水平既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自身情绪的影响。口语交际实践表明:当你热情、开朗的时候,口才自然就变得很好。可当你很自闭,不愿意跟外界沟通、跟世界有隔阂的时候,你是讲不出有影响力的语言的。所以,一个人要想口才好,情绪一定要好。外在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而自身的情绪也随时可能发生波动。如何把握交际局面,增强调控能力,对能否展现自己的口语交际才能至关重要。自制力是一个人在整个口语交际过程中能够自觉、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辞的能力。口语交际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受心理的支配和制约。该不该说,怎样说,何时起始,出现意外如何应对等等,能不能做到适时的自我调控,直接影响着说话的效果。自制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口语交际必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可以消除说话者害羞、恐惧、不敢说或不敢大胆说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说话者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动而造成言辞的失误。那么,怎样培养自制力呢?

1. 意念控制

一个人的意念(念头、信念、自我监督、有意识的语词等)可以控制调节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自制力,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意念控制上。意念控制的作用就表现在促进自己积极行动。这方面的训练有两种方法。

(1) 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的作用在于使自己获得信心,进而提高自制力。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里强化,避免对自己进行负面强化。一旦自己有所进步(不论多小)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等,这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信心。

(2) 自我激励。无论干什么,全靠自觉。自觉往往指的是自己获得一种动力去积极行动。怎样才能获得一种动力去积极行动呢?这就要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激励即自己给自己提出任务、自己给自己奖惩、自己命令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司令员、指挥员。自我激励的方式有:① 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好必须做好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出奖惩规定。② 写出座右铭,时时勉励自己。③ 常写日记,在日记中进行自我监督。④ 口头命令。每遇困境或身临危急之时,要学会自己指挥自己。通过口头命令,可以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精神力量。

2. 松弛训练

失去自我控制或自制力减弱都往往发生在紧张的生理心理状态中。因此通过松弛训练,学习消除紧张,可以提高自控力。紧张状态伴随着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过程,松弛训练可产生有意识地控制这些过程的作用,获得生理反馈信息,从而控制和调节自身的整个心理状态。松弛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呼吸训练。在发怒、激动、恐慌时,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呼吸的急促,甚至觉察不到呼吸困难,由于这样,反而更增加了紧张。因此,在从事预计会引起紧张的活动之前,做一做呼吸松弛训练,使自己的呼吸保持一种平静、舒缓的节奏,方法有:① 站立或静坐,使全身放松,进行深呼吸;② 一边缓步行走,一边深呼吸等。

(2) 肌肉放松训练。通过肌肉放松训练可消除疲劳,克服紧张,甚至可治疗某些病症。经常进行或临场进行放松训练,可以使我们学会自我控制,变得坦然、从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