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新闻人物摄影传神的要素

论新闻人物摄影传神的要素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新闻人物摄影传神的要素陈继超在新闻摄影中,人物摄影占主导地位。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中,要抓取新闻人物传神的神情动作,不得不研究人物传神的要素。情绪状态反映在人体各部分的外部表现,称之表情动作。这两种表情均与人物传神关系密切。由此可见,准确抓取人的脸部表情,既能自然生动地反映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达到人物传神的效果。

论新闻人物摄影传神的要素

陈继超

在新闻摄影中,人物摄影占主导地位。可惜,现在的媒体上乘的人物照片太少,大多是图解式的,只记录其人其事,不受读者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传神。从心理学角度看,传神的人物照片,人的神情自然生动,容易吸引读者的视线,迫使读者反复阅读,进而充分发挥新闻照片的作用。

摄影记者在采访拍摄中,要抓取新闻人物传神的神情动作,不得不研究人物传神的要素。

一、表情动作

何谓表情动作?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学》中说:“与情绪状态相联系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变化称为表情动作。”

情绪,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学习等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的形式和外部表现形式。”(曹日昌:《普通心理学》)如面对美好的事物,产生爱慕之情;对丑恶的现象,表现为讨厌之态;顺利完成一件事情,感到轻松愉快;失去亲人,引起痛苦悲伤。所有这些都是人具有某种情感的特殊体验。

不同的情绪具有不同的外部表现,因为“情绪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人在情绪状态下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呼吸、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组织、内外脉体以及代谢过程的活动,在情绪状态中都会发生变化”(曹日昌:《普通心理学》)。简而言之,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变化。比如,人在激动、紧张的情绪中,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升高,呼吸加速,心搏加快,表现在人的外部,为面红耳赤。相反,人遭受突然惊惧时,外周血管收缩,呼吸出现短暂的中断,呈现在人的外部,为面色苍白。

情绪状态反映在人体各部分的外部表现,称之表情动作。表情动作,可分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这两种表情均与人物传神关系密切。

先谈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主要是眼睛、眉头、嘴部肌肉、皮肤皱纹等变化。例如人高兴时,不仅眼睛更加明亮,而且脸部肌肉线条更加舒展柔和。照片《大师与幼苗》(杨溥涛摄),画面中那位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斯特恩访问上海音乐学院时,被音乐附小一位学生优美的琴声深深吸引住了。斯特恩凝视着学生,产生一种赞美、喜爱、高兴之情。此时,其脸部的肌肉表现为舒展,嘴角笑意外溢。而人在愤怒时,则横眉冷对,咬牙切齿,鼻孔张大。如照片《斗争恶霸地主》(齐观山摄),在斗争会上,苦难深重的农民面对恶霸地主,双眼圆睁,脸部肌肉收缩,控诉着恶霸地主欺压剥削农民的罪行。这两幅人物照片,都准确地捕捉人物在特定新闻现场,内心情绪在脸部自然流露的表情动作。抓住这样的表情动作,无疑把人拍“活”了,仿佛这些新闻人物就站在我们面前。

在面部表情动作中,要数眼睛最能传神。东晋画家顾恺之,对人物画提出了“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之中。鲁迅先生也说:“极省俭地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心理学也讲人的喜、乐、悲、哀的情绪,无不从眼神中流露出来。故人们称眼睛是人的心灵窗户。因此,新闻人物摄影在捕捉人物面部表情时,要着重刻画人的眼神,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如《孙冶方病中为中国献策》(杨绍明摄),刻画病榻上的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双眼饱含智慧,目光炯炯有神,面容上浮现希望之光,对中国四化建设充满了信心。

由于各人的经历,地位等差异,在同一环境、同一时间中,人们呈现的情绪状态不同,其眼神的表现力也不同。如《埃塞俄比亚的父与子》(美国卡洛·安·古兹摄)反映埃塞尔比亚连年干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人在难民营里靠救济过日子。在刺骨寒风中,伫立着一对父子,等待分配食物。由于父子俩的年龄不同,经历差异,通过两人的眼睛呈现出的情绪状态也不同。父亲眼神是凄苦、愤懑、抗争的;孩子眼神是纯真、哀怨、期待的。

事实表明:随着情绪的变化,嘴部肌肉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悲哀时,嘴角向下拉;高兴时,嘴角向后并张开嘴。由此可见,准确抓取人的脸部表情,既能自然生动地反映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达到人物传神的效果。

除了脸部表情传神外,身段表情也是一个重要的部位。身段表情包括躯干、四肢、手势等肌肉的变化,它也是人的情绪状态在外部的一种反映。如愤怒时,捏紧拳头;狂喜时,呈跳跃状;恐惧时,全身战栗。在身段表情中,要数手的动作最为丰富,最能传神。当人物脸部出现各种表情时,手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如热烈、粗鲁、果断、勇猛、轻松、无力等手势。所以艺术家们十分重视对手的刻画,称手为人的“第二张面孔”。如《在婚姻登记处》(李仲魁摄)表现了婚姻法刚颁布不久,在结婚登记处,一位壮族姑娘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出现了忸怩、羞涩的表情。特别是姑娘双手攥着手帕,用牙齿轻轻咬着手帕的一角,流露出含羞而幸福的情绪状,将姑娘此时此刻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难怪评论家们说:这双手真是满含情意,代表着千言万语,向读者述说着内心滚滚的思绪,显现了壮族姑娘婚姻自主后的无比喜悦之情。假如把表情看作是打开心灵的窗扉,那么手势动作就是启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钥匙。

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要不故作姿态,在特定环境下,面对客观事物,从他的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但也有例外,有的人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在外部的表现。如明明内心焦急,却在外表上装得很冷静。因此这就需要记者深入采访,去伪存真,准确地捕捉人的外部表情。

二、人物情感

情感,亦称“感情”,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

在人物摄影中,神情靠形象传达,形象和传神靠情感动人。照片《拼到底》(熊靖华摄)反映云南老山前线的一位班长,他率领战士击毙敌人多名后,双眼负伤,扎上了绷带,战友拉他下火线,他却挣扎着要上阵沿的瞬间,表现了这位战士对越南侵略者恨之入骨的愤怒心理。读者看了照片,无不为之感动,没有这些钢铁战士守卫祖国的边疆,哪有人民安定的生活?从而激发人民对子弟兵的崇敬之情。

人的神情,包括人的个性、气质、风度、情绪、情感等诸多因素,其中情感的因素在传神中最活跃最有力量。一些优秀的新闻人物照片,如《洪水袭来之际》(胡武功摄)、《王光美亲迎少奇同志骨灰》(齐铁砚摄)、《聂荣臻会见美穗子》(刘铁生摄)、《重逢、悲喜交集》(联邦德国H·R·皮拉色摄)、《一位土耳其母亲的极度悲伤》(穆斯塔法·博兹代米摄)等,不仅形神兼备,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以真情拨动了读者的心弦,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新闻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定情感,最能感动读者。如《孙冶方病中为中国献策》中的孙冶方坦然含笑,《在结婚登记处》的壮族姑娘幸福害羞的笑,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笑能感人,真挚的哭也能感人,有时哭比笑更能打动读者之心。如《难侨的控诉》(闵福全摄),表现两位越南华侨被越南当局迫害回国,在到达祖国的国土时,向亲人诉说遭受迫害的情况,愤怒地哭了。《热泪抒怀》表现中国女排夺魁后喜极而泣。这两幅新闻人物的照片,以真挚深沉的情感撼动读者而获奖。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新闻人物照片应准确捕捉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呕心沥血,与人民心心相印。记者在报道周恩来的各种活动时,抓取了他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不同情感,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周总理和新疆军垦农场的上海知识青年交谈》(《中国摄影》1977年第2期)表现他在看到上海知识青年在军垦农场茁壮成长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灾区》(《中国摄影》1977年第2期)则表现了他面对地震的惨景,沉重而严肃的心情,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的情感。

传神的人物情感不局限于笑。有的摄影记者认为,“笑就是情感好”。凡是拍摄人物照片,千篇一律要求对象笑。翻开“文革”时期的报纸,新闻人物照片不管人在干什么事,统统都是笑:读书学习笑眯眯,紧张劳动笑哈哈。真是千人一面,笑得虚伪浅薄,笑得令人讨厌。现在报纸上这种新闻人物照片也时有出现,原因是记者对人情感的一种曲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笑是人在特定环境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并且通过脸部肌肉收缩,自然的反映。“真正的笑,肌肉收缩动作是受内心情感支配的。而假笑,仅仅是浮现于脸表面牵强肌肉的动作,它与人内心情感毫无关联。”(魏南昌《人像摄影》)事实也是这样,用假笑代替真笑,其神情是虚伪的,是没有感染力的,也打动不了读者的心。所以在表现人物情感时,要准确捕捉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发自内心的合乎情理的表情动作。在表现新闻人物高兴或悲伤时,要注意掌握“笑得有理,悲得有因”。这样才能真实,才能传神,才能感人。如《毛主席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贵宾们在一起》(侯波摄),毛泽东作为一个大国的领袖,并没有以“大”国自居,看不起小国。大家同属于第三世界。这些小国的贵宾来到中国访问,宾主之间谈笑风生,毫无拘束。因此,在合影时,大家心情舒畅,高兴地笑了,沉浸在充满友谊和融洽的气氛中。又如,《难得重逢》(刘立宾摄)报道邓颖超同“子弟兵母亲”戎冠秀老人在“文革”结束了后在北京相见,两位老人重逢时,不由自主地拥抱在一起,禁不住老泪纵横。

总之,人物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是装不出来的。在采访拍摄中,只有捕捉人物的自然情感,才能打动读者。周恩来在生前多次对摄影记者说,人物情感“自自然然,那样就好”。这句话应该成为摄影记者抓取传神人物情感的座右铭。

三、人物细节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描写了阿Q临刑前画押的一个特写镜头。阿Q“使尽生平力气画圆圈”,他生怕别人笑话,立志要画圆。但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几乎合缝,却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画押的特写镜头就是细节描写,鲁迅把阿Q愚昧无知的形象写活了。

人物细节的表现是人个性的体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个性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反应表现也不一样。比如走路,性格老成持重的人走路稳健沉着;性格活泼的小伙子,走路连蹦带跳。就是人的笑,也是因人的性格不同,表现也不一样。如人们在听相声看滑稽表演时,听到和看到令人开怀之处,会情不自禁地笑了。这时现场听众,有的人是眉开眼笑,有的人哈哈大笑,有的人微笑,有的人捧腹大笑,有的人笑得流出眼泪……人们这种笑的细节差异,就是个性的差异。在人物摄影中,应注意观察人的这些细节特征,进而把握人的不同情绪,捕捉人物传神的神情动作。

细节有典型细节和非典型细节之分。典型细节就是人的特有性格在新闻现场活动中所表现的细节。注重刻画人物的典型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容易使人物神情达到传神的境地,从而增加人物照片的感染力。优秀的人物照片很注意抓典型的细节。如照片《谈心》(卢振海摄)中的新干部转过头来,无意识地轻轻拔草的典型细节。

典型细节能使人物神情起传神作用,非典型细节也能帮助典型细节刻画人物。非典型细节是指人物表情动作之外的具体细部特征。如《白求恩大夫》,画面中的白求恩身着土布衣,系着围兜,脚穿草鞋,这些都属于非典型细节,却体现了白求恩大夫一心一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与中国人民同甘苦的高尚品德。

典型细节应注意真实性和准确性。这就是说,在进行人物摄影时,应捕捉被摄对象在活动中自然流露的符合性格的真实细节,才能求得以形写神,如果按照记者的主观要求故作神态,势必造成貌是其貌,神非其人。

典型细节来之生活实际。在生活的海洋里,它是细小的,平凡的,人们所常见的,但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一旦被记者抓住,表现在照片上,就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让读者看了感到亲切、可信。这就需要记者在现场像沙里淘金那样,仔细观察,敏锐抓住有传神的细节。

四、典型瞬间

典型瞬间,是人物在新闻事件活动中,最有代表性、最富有特征、最能表现被摄对象性格,最令人感到生动、自然、亲切,又能说明主题的一刹那神态。

英国《泰晤士报》著名编辑伊万说:“静止的照片及时地抓住了重要的瞬间,它永远保存了宇宙间无限时间的一个有限部分。”狄德罗在《绘画论》中也说:“一个画家要善于抓住一瞬间,这个瞬间既要表现前前后后的许多年时间,而这个瞬间又必须是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一瞬间。”人物摄影的典型瞬间就是要捕捉这样的瞬间。

人物摄影抓取典型瞬间是新闻摄影的特征所决定的,新闻摄影以视觉形象传播新闻。蒋齐生说:“新闻摄影的形象性的主要特点是生动自然,表现新闻主题的典型瞬间,所谓形象说话,就是用典型瞬间说话。”同时,新闻摄影不像电视新闻那样,可作系统的完整的报道,它只能有选择地抓取新闻事件中的一个或几个瞬间,更不像电视新闻有现场音响和解说词加以补充,成为“声画一体”。因此,人物摄影只能抓取人物的典型瞬间,以一当十地揭示新闻事件。

如《险跤见情》(高伟摄)是一幅很能说明典型瞬间的照片。它报道一位准备上车的旅客,突然头晕,摔倒在地,神志昏迷,在一旁检票的工作人员和装卸工见状,立即上去将地搀起。画面上的旅客低垂双眼,身体失去自控;检票员左手拿着检票本,手指上还套着钥匙,双眉紧锁;戴着手套的装卸工,托着旅客的双臂。这三个人的表情动作,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得如此自然生动,真实感人,就是因为记者抓住了人物典型瞬间的表情动作。

利用典型瞬间传人物之神情,通常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高度概括力。即通过一个瞬间的画面,表现事物的全部或主要的内涵,人物的内心情绪,性格特征。如照片《在竞选中获胜的菲律宾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和《在竞选中被击败的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大众摄影》1987年第7期),用对比手法表现了阿基诺夫人继承丈夫遗志,当了总统后,脸上洋溢欣慰的神态。而马科斯则露出被击败后失望、悲哀的心境,这两张照片展示的瞬间具有高度概括力。

(2)冲破瞬间的局限。人物摄影拍摄的仅仅是一个典型瞬间,但它给读者的感觉,可以超出瞬间的局限,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的新闻人物照片,最能引人入胜。因为,事物发展过程中,典型瞬间的形象往往是承上启下,起关键作用的时刻,因而最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读者思前想后,回味无穷。

(3)不到顶点的瞬间。西方美学家认为物体(事态)运动高潮到来之前的顷刻是“最富有孕育性的顷刻”,是“最富有美学价值的顷刻”。中国美学家王朝闻也说,这一顷刻是“接近解决又尚未解决的矛盾状态”,故具有吸引力,因为一个事件或一个动作达到高峰就等于解决了问题,那么吸引力就必然减弱,因此有些典型瞬间的最佳神态,并不在高潮点上,而在高潮到来之前的积蓄阶段,也就是平时摄影记者说的“不到顶点的瞬间”。刘立宾拍的《难得重逢》,在神情的捕捉上,抓取了未到顶点的典型瞬间,邓颖超和戎冠秀妈妈的神态动作,既不到顶点,又孕育着高潮,让读者的想象力自由活动,并向顶点发展。

(4)敏捷的捕捉。典型瞬间的出现十分短暂,需要摄影记者当机立断敏捷捕捉。如美国珍妮特·诺特帕拍摄的《“挑战者”号爆炸》的一组照片中,其中一幅记录“挑战者”号升空时,女教师麦夸利夫的父母、弟妹目睹悲剧发生,为突然失去亲人感到无此惊惧的一刹那,被记者眼明手快抓拍了,征服了读者。

五、结论

新闻人物照片在新闻摄影中占重要地位,需要摄影记者花大力气认真对待。新闻人物在特定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的活动中,其内心活动也将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而变化,要成功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在人的外部自然流露的表情动作、动作细节、典型瞬间,就需要摄影记者学点心理学,研究人物的心理状态、情绪,在特定新闻事件变化时的神情动作等,预见性地知晓新闻人物可能会出现的传神动作,有的放矢、准确地捕捉人物传神的瞬间。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提出的四大传神要素,是相关联的。有的人物照片只有一个传神要素很突出,有的人物照片同时含有几个传神要素。从国内、国际得奖的新闻人物照片来看,一幅新闻人物照片所占的要素越多,照片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越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

(陈继超系《新民晚报》主任记者,现为中国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