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模糊性及其产生的根源

语言模糊性及其产生的根源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语言模糊性及其产生的根源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学科,西方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才出现的。但毫无疑问,ostrich 和penguin属于鸟类。这种词语所指范围边缘的不确定性便构成了语言的模糊性。对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我国模糊语言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一、语言模糊性及其产生的根源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学科,西方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才出现的。它主要研究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模糊现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比如说,life and death,poorness and richness,beauty and ugliness,health and illness等等。这些现象中所对比的两者之间的差异之中间过渡是不分明的,人们往往很难划定其明确的界限。因此,在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模糊概念”。“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伍铁平,1999:364)。例如,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涉及到bird这一概念是,往往容易想到robin(知更鸟)和sparrow(麻雀),而不会想到ostrich(鸵鸟)和penguin(企鹅)。然而根据Longman Active Study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bird”的释义为“a creature with wings and feathers,which can usually fly in the air”。或许是ostrich和penguin不能飞,所以它们属于边缘现象。但毫无疑问,ostrich 和penguin属于鸟类。这种词语所指范围边缘的不确定性便构成了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表现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诸方面,涉及词源学、词汇学、词典学、修辞学等分支,还同思维科学哲学密切相关。

对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我国模糊语言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三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它们是“语言的模糊性在于人们心理过程的特点及方式中”(郑通涛,1984);“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体(符号的所指对象),不仅在于主体(符号的使用者),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本身,而是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中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三方面的特点同时决定的,不能只从单方面讨论模糊性”(吴涌涛,1991);“语言模糊性产生于人的认识过程”(吴世雄,19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