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歌阅读鉴赏

诗歌阅读鉴赏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诗歌阅读鉴赏中国诗词发展概况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诗歌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其源头可溯至上古时代。《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两汉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乐府民歌。“建安风骨”是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及蔡琰等人对我国诗歌史的一个贡献。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低落的局面,首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波澜。

第一节 诗歌阅读鉴赏

中国诗词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诗歌是我国文学的源头,其源头可溯至上古时代。

《诗经》是我国真正定型并开诗歌发展先河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这一时期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雅》、《颂》虽然都是特定场合用的乐歌,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国风》大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剥削制度的诅咒、反抗,对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讽刺,基本形成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诗经》准确、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中,它现在具有作品、书名、诗体三重含义:作品,指用这种诗体写成的作品;书名,指用这种诗体的作品辑选而成的书,该书作者和作品跨越的时间(战国至东汉)达数百年之久;诗体,指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开创者是屈原,代表作《离骚》。作为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创作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他的新诗体——骚体,是在打破《诗经》四言式格式和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篇幅较大,句式较长而且参差不齐,极具表现力。骚体这种诗史上的新体式,既是我国诗体的第一次解放,也是文学的最早革新。《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体,其爱国精神、诗歌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代初期,由于楚声、楚歌、骚体的发展,文人大都喜好辞赋,诗坛极为沉寂。影响较大的仅有汉高祖的《大风歌》以及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两歌表现的均是“悲哀”:前者气魄宏大,显现出的是胜利的悲哀;后者气氛悲壮,体现的是失败的悲哀。作为这两种悲哀联系的纽带,即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

代表两汉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乐府民歌。“乐府”原指音乐机关,后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它的出现打破了沉寂已久的汉初诗坛。从现存的一百三十八首乐府民歌来看,一般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班固)。它社会内容丰富,具有高度思想性,较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生活疾苦及其思想感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汉乐府“缘事而发”,长于叙事是其最大的特色。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它语言活泼、朴素、生动,句式以五言为主,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这些古诗长于抒情,善于比兴,象征衬托,所用皆妙。其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往往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具有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是诗歌史上的新发展。它继承前朝乐府民歌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又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当时割裂对峙的原因,南北朝时的乐府民歌形成了决然不同的风格。总体来说,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词》中的“吴声歌”为主,清丽婉转,多反映爱情生活并具有一定反封建意义;北朝乐府民歌以“梁鼓角横吹曲”为主,由于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痛苦、灾难,其民歌风格粗犷刚健,代表作《木兰诗》。

南北朝在诗歌史上开创了五、七言绝句体,当时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乐府诗名家鲍照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为后来唐诗的繁荣(成为唐诗主要形式之一)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及蔡琰等人对我国诗歌史的一个贡献。这些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动乱,对社会现实有较深的了解,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低落的局面,首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波澜。曹操的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对建安文学起着首开风气的作用;曹丕的七言诗对后世影响较大;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的诗人。“正始文学”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代表诗人是阮籍和嵇康。有代表性的诗作是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共八十二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平淡自然的风格,超世脱俗的篇章给五言诗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将其艺术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还别开生面,开创了田园诗体,使诗体形式凸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陶渊明的诗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给东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诗是从汉代古诗发展至唐代近体诗的中间桥梁,三曹、阮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等人,以其独特成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比唐以前历代留传至今的诗歌总数多三倍有余。独具风格的诗人有五六十个,也超过唐以前著名诗人的总和。唐诗涉及题材广泛,流派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等相继登上诗坛后,追求形式的诗风开始改变。其后,刘希夷和张若虚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行,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上表现了鲜明的革新精神。

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还是五、七言近体诗,都呈现出特异的光彩。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继承陶渊明和二谢(谢灵运、谢脁)的传统,诗多取材山水田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则较多地描写边塞征戍生活。高、岑均擅长七言歌行。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人的边塞诗,虽多寡不一,但形式有别,各有特色。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李白的诗歌,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豪迈不羁的性格、神奇莫测的想象、惊世骇俗的笔墨,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抨击社会黑暗。其歌行打破了初唐整齐骈偶的拘束,淋漓尽致,清雄奔放。其五、七言绝句则深远醇美,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有“诗史”美誉的杜甫诗歌,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杜甫总结并发扬了《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开拓了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生的创作道路,又“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抒情叙事兼工,古体近体并擅,确是“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中唐时期刘长卿、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较有特色。元结、顾况等人反映现实的作品,可视作杜诗的同调,也是杜甫与白居易之间的桥梁。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新乐府运动,努力创造一种“质而径”“顺而肆”的诗风。韩愈、孟郊、贾岛等诗人,尚古拙,好奇险,标榜“陈言务去”“词必己出”,另辟“横空盘硬语”一路。除了这两大派之外,李贺、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很有成就的诗人。李贺大量运用比兴,更注意锻造新警奇诡的诗句;柳宗元的模山范水之篇比王、孟更着意刻画,诗风峻洁而清腴;刘禹锡则又不同,他力求在文人诗与民歌之间闯出一条新路,可谓别创天地。

晚唐以杜牧、李商隐最为杰出,无论古体、近体都有成就,在艺术上有新的发展。杜牧的七绝熔清新俊朗于一炉,咏史、感怀、抒情、写景,无所不胜。李商隐尤长于七律,深婉绵邈,自成一家。皮日休、聂夷中和杜荀鹤,自觉地实现着“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的文学主张,感情愤激,笔锋犀利,语言浅近,成为唐诗颇有光彩的结尾。

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唐代还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中唐以前,文人词的创作还不普遍,张志和、戴叔伦、刘长卿、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作品,大都具有清新流畅的特色。到了晚唐,涌现出了一批以填词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人词家,当时写词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花间派”鼻祖温庭筠。温善诗,与李商隐齐名,又精于音律。其词用语秾艳绵密,造境隐约幽深,在词体的艺术特征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韦庄的词师承温庭筠,风格较温庭筠清新明朗。南唐的冯延巳,其词缠绵悱恻,将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逐渐摆脱了对妇女容貌、服饰的描绘,着力抒写人物内心无可排遣的哀愁。李煜工书、善画、通晓音律,其词前期大多写宫廷酣歌狂舞生活;后期在词中倾泻的是以泪洗面的深哀剧痛。语言清新明净,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词风。这些词人的努力,都为宋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宋代虽以词著称,但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极其重要。宋代诗人与流派很多。以派别言,北宋最初有西昆体,后又有理学诗和江西诗派,南宋有永嘉四灵、江湖派、隐逸派等。以著名诗人言,则有王禹偁、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叶梦得、陈与义、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自成一体,独立门户的诗人并非少数。欧阳修、梅尧臣以平淡取代浮艳,强调诗歌的美刺传统;王安石、苏轼以诗歌抒发个人感受、政治见解,强调诗歌散文化、议论化;江西诗派代表黄庭坚、陈师道以诗愉悦性情、抒写襟怀,从古人陈言中“脱胎换骨”为我用;杨万里、范成大以师法大自然,重笔描绘秀美山川,融情入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以悲壮激昂、洪亮高亢的歌声,唱出了当时人民普遍要求抗敌御侮的时代最强音。这些风格各异的诗人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晏殊、欧阳修是北宋前期的代表词人。晏殊没有摆脱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欧阳修则较早为词开辟了新的意境,在部分即景抒怀的词里洗刷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脂粉气味,使词向清疏峻洁的方向发展。柳永是北宋第一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运用口语,大量创作慢词,为词人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一般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反映市民的生活。“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当时的盛传和风行。

苏轼的词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在“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大江东去”(《念奴娇》)等词中所表现的放浪纵恣,豪迈奔放的词坛新风,对当时和以后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北宋后期,有影响的词家之一是秦观。其词善于通过凄迷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这一时期,大晟派词人的代表周邦彦,受柳词影响,其词颇具浪子气息,内容单薄,艳情占了大部分。他的词虽说严重脱离现实,可由于词句工丽,音律严格,章法多变化,影响还是很大的。

南宋前期,国家处在危亡时刻,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面对金兵入侵,一面英勇杀敌,一面慷慨悲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女词人李清照将夫死国亡的家仇国恨寄托笔端,《声声慢》一词,开篇十四个叠字,把秋风秋雨、国破家亡愁煞人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其词继承周邦彦的风格,研辞练句,选色揣声。这种风格影响了一批词人。

元代韵文的主体是散曲。元散曲作家可考姓名的有二百多人,和杂剧创作相似,元散曲的创作大略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著名的散曲作家大都是杂剧作家,比较重要的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刘致、睢景臣等人,他们的作品大多通俗晓畅,具有曲的本色,其中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第一个把愤世厌世之情写入散曲中,《双调夜行船·秋思》是他名世的代表作。他的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二十八字刻画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旅图,堪称千古绝唱。其他散曲作家的创作也各有千秋。关汉卿多以深刻细腻的笔触写男女情爱和离愁别恨。白朴的作品以抒情写景的小令尤为出色。刘致创作的两篇长套《端正好·上高监司》反映了现实内容,并扩大了散曲的题材范围。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以诙谐的语言嘲弄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他们的创作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后期出现了较多专写散曲的作家,作品也由前期的俚俗质朴转向高雅华美。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张可久和乔吉,他们的作品注重音调的和美、辞藻的雕琢,已经很少有曲子的特色了。

元代的诗词创作比较薄弱,作家不多,艺术上也缺少个性和感染力。稍有成就的是刘因、赵孟頫、萨都剌和王冕等人。刘因和赵孟頫都经历过改朝换代的动乱生活,诗作流露出较多的故国之思,感情深沉。萨都剌在不少诗作中表现了对现实的关心。他的词更著名,尤其一些怀古之作气象雄浑,显出他词风豪放的一面。王冕生活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元末,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流露出对元统治者黑暗政治的不满,诗风朴直自然,在元代诗坛上成就较高。

明初比较重要的诗人有刘基和高启,他们都经历了元末明初的动乱,对民生痛苦和治乱兴亡感受较深,并在诗作中有所反映。刘基的诗古朴雄放,古体诗成就较高。高启的诗歌兼采众长,虽重模拟,但不限于一代一家,才华洋溢,诗风豪健,是明代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刘基、高启以后,明代诗坛上流行着粉饰现实、平庸乏味的“台阁体”诗风。这时期能独树一帜,与“台阁体”形成对照的是爱国诗人于谦。明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前、后七子发起拟古运动,为反对“台阁体”的诗风,他们提出“诗必盛唐”的主张。但总的说来,内容苍白空虚,缺乏真切的生活感受。明末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等。他们都参加抗清斗争,并英勇捐躯,所作诗篇充满了斗争精神和至死不屈的爱国精神。

清初,诗歌创作进入比较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很多,成就超过明代。较著名的有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等,他们在诗中反映了国家民族兴亡大事,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内容丰富,风格沉雄。钱谦益是清代首开宗宋之风的诗人。在诗坛上居于盟主地位。吴伟业在当时诗坛上也很有名,其诗宗唐,富于情韵。稍后,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是王士稹。王士稹论诗以神韵为宗,其诗最能表现神韵特色,大都是描写山水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的七言绝句,在当时极有声誉。清代中叶著名诗人有郑燮、袁枚等人。郑燮能面对现实,以诗篇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诗风清新流畅。袁枚论诗主“性灵说”,反对复古,他的作品直抒自己的生活感受,但缺乏现实社会内容。另外,黄景仁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作诗不追求格调,绝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他个人愁苦的生活。至道光、咸丰年间,由于清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诗人们冲破诗坛的沉闷局面,在作品中抒写忧国伤时的情怀,龚自珍是其中的佼佼者。龚自珍把诗作为战斗武器,抨击时政,揭露批判黑暗社会,表现出对光明和自由的热烈追求,作品具有高度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治、光绪年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形成,发生了“诗界革命”。这一诗歌改良运动中的创作成就以黄遵宪最为杰出,他的诗歌反映了新的思想文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富有时代精神。其他如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也有不少优秀作品,推动了“诗界革命”。清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逐渐走向高潮,资产阶级革命者秋瑾是这一时期的优秀诗人。她以诗歌为宣传革命的工具,创作力求通俗、自由。她的创作代表了近代文学发展的主流。

清代的词创作也颇为兴盛。清初,成就较高的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等人。陈维崧的词效法苏、辛气魄豪健,其中抒写身世和怀古吊今的作品尤为出色。朱彝尊是浙派词家的代表,他竭力推崇南宋姜夔、张炎,所作的词在字句声律上推敲甚精,内容则比较单薄。纳兰性德以具有南唐词风著称,他的词多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自然流丽,情致缠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嘉庆年间,张惠言又开创常州词派,主张词以比兴为重,崇尚含蓄婉约。张惠言本人作品不多,但语言凝练纯净,抒情细致,具有一定的特色。清代词坛基本为浙、常两派所牢笼。

成立于1909年的文学团体“南社”,发起人是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南社”意为“操南音不忘本”,表示反清革命。辛亥革命后,人数达到一千多人。柳亚子的诗,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发革命怀抱和理想。他以七言绝句著名,语言清新朴实,流转自如。“南社”成员的作品,在当时的诗坛曾耀眼夺目。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和冯雪峰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提出了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在他的作品《红烛》、《死水》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托物寄情,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还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

新月派之后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

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马凡陀是袁水拍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末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

进入80年代,新诗的功能由充当“工具”回归精神家园,新诗真正回归到诗所固有的本质意义上来。新时期诗歌创作队伍的构成有“归来的诗人”“朦胧诗人群”“第三代诗人”。

“归来的诗人”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终止创作,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如“七月派”诗人绿原、牛汉、曾卓等;错划右派的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流沙河等;于50年代消失的“九月诗人”辛笛、郑敏等。“归来的诗”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几十年来的社会历史悲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关注社会现实,重视诗的社会干预功能。

朦胧诗,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朦胧诗多表达人道主义思想,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把个人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民族、对历史的思考。

“第三代诗歌”,是指朦胧诗之后一种新的审美思潮和写作倾向。8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更为年轻的“第三代诗人”在全国各地以民间群落形式自办期刊诗报,以各种五花八门的名称来标示自我概括的艺术主张,汇成了一段朦胧诗后新诗潮,并造就了一次新的断裂和“美丽的混乱”。1986年,“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集体亮相。这是一个前卫诗群,先锋诗群,新锐迭出的诗群。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是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代表诗人如韩东、于坚、周伦佑、杨黎等。这个诗群旗帜林立,主张多样。当时比较著名的社团或诗群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等各大校园诗群,女性诗群等。

80年代诗坛比较有名的诗人还有海子、骆一禾、西川、翟永明、欧阳江海、王家新等。

80年代末以来,具有“新诗潮”取向的、活跃在诗歌界的诗人,还有陈东东、臧棣、肖开愚、张枣、孙文波、黄灿然、张曙光、伊沙、钟鸣等。

经历了80年代诗歌喧哗与骚动之后,90年代诗歌开始走入寂寞期,那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早已被“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尴尬所代替。这种困境的原因无非有两种:一是真正开始衰退,另一则是积蓄中走向爆发。总体看来,90年代的诗歌一直在沉思反省中积蓄力量,寻找艺术精神和创作风格的独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