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主体的阅读审美

写作主体的阅读审美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写作主体的阅读审美阅读与审美紧密相连。周代的《尚书》就是我国较早一部应用文写作的专集。通过脑力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应用文写作也不能例外。把应用文写作作为审美对象,还应该仔细做一个界定。“应用文”对于应用文写作来说,只是应用文写作的成果,是物化了的文本

第四节 写作主体的阅读审美

阅读与审美紧密相连。阅读的过程是审美体验的过程,是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当我们用心去感受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深厚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就会渐渐走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世界里,阅读过精美诗文的人总对那些名篇记忆犹新,回味《背影》中的父子深情;感受《女神》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对五四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体味《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等等。审美阅读有助于培养人们健全和高尚的人格,让人远离假恶丑,追求真善美,通过阅读挖掘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产生文学的美感。所以,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常因其精致的结构、曲折的情节、个性化人物形象、华美的语言而触发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审美反应,在这一审美过程之中,审美主体常常会激动莫名、如醉如痴,产生如饮美酒、如吮甘露般的愉悦舒泰之感。

然而,当我们阅读一篇应用文时,在一般情况下,因读者在此之前所积累的阅读经验会马上唤起他对应用文的一般感觉,即言简意赅的主旨、老套的格式、模式化的结构,似乎很难唤起读者的审美情感。其实,应用文也是人们精神生活活动的产品,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个人情感的体验,在创造过程中,人们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文稿,必然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子。所以,应用文同样具有审美性。对应用文产生不公正待遇的是人们缺少研究,尤其是现代把应用文置于“小儿科”,应用文写作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门类,人们总以“艺文之末品”给予“下等人”观念,误以为应用文是刻板、枯燥、乏味的,俨然成了规范化、程式化的代名词、同义词,结果绝大部分的人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应用文也难以获得审美的愉悦。一言以蔽之,人们已普遍习惯了对应用文“审美性”的忽视乃至否定。事实告诉我们:应用文阅读具有审美性。

一、应用文的美学价值

应用文在古代可谓半壁江山,以总量来说,超过文学。周代的《尚书》就是我国较早一部应用文写作的专集。其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代应用文写作在相当一段时期里成为“美文”写作,这是由古人对文章的审美要求以及对文体分类的标准与现代不同形成的。从先秦到清代,应用文与文学类杂陈的现象始终存在。并且,由于注重文采,到六朝时期不但诗赋骈文化,而且一切公牍文如诏、令、表、疏和其他一些应用文如碑、铭、诔、祭、书信等也已经骈化了。这种过度讲究辞采的文风固然带来意少语多的通病,但其形体的美以及自觉的文章美学追求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古代的文章风格从怎样对待经世致用与文采斐然的关系上分类,无外乎重质轻文派、重文轻质派、文质并重派三种。而历代的制、诏、策、诫.令、旨、谕、符、檄、章、奏,表、疏等,都是具有不同审美特征的应用文。一些经典的古代应用文,像邹阳的《狱中上粱王书》、商鞅的《变法令》、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曹植的《求自试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白居易的《论和籴状》 等等,不乏文笔酣畅、痛快淋漓之篇章,到那时人们就会明白应用文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干枯乏味、味同嚼蜡。

应用文就犹如人们要生存就离不开“吃饭”一样,吃饭难道不具备美的属性吗?由此,想到清康熙年间的吴乔在《答万季野诗问》中的一段话说诗与文之区别:“又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喻“意为米,文为饭,诗为酒”说诗与文的作用,确实是既形象又有道理。意为米,“文”乃米而为炊、炊而为饭,可果腹、养生、尽年,“为人事之正道”,足见其地位的重要。

根据“美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认识,应用文写作具有审美特征,也就有阅读的审美愉悦。关于“美的规律”马克思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这段论述,包含这样几个观点:第一,美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马克思在这里并非专门论述美的规律,而是在谈到劳动异化时涉及的。关于劳动异化,马克思认为有这样四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过程的异化,三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是在谈到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述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谈到了“美的规律”问题。他认为,有意识的劳动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人在劳动实践中要遵照一系列的客观规律,如自然的规律,主体的规律,还有就是“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劳动实践中所要遵照的规律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里用了一个“也”字,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明,在马克思看来,美的规律就是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第二,美的规律就是通过劳动实践,主体的目的、意志、理性与客体的感性特征达到自由的统一。既然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那么,什么是美的规律呢?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第三,这种美的规律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规律之一。就在上述谈到劳动实践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劳动中也按照美的规律生产之后,紧接着马克思着重从主体的角度、从人的能动性的角度,谈到劳动实践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里所说“劳动中也按照美的规律生产”,既包括改造自然的劳动,也包括改造社会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通过脑力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应用文写作也不能例外。

接受美学运用西方当代现象学、解释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有益成果,力图开拓美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建立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它开创了将读者置于研究中心的做法,对更新传统的思维方式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从写作学的方面而言,不论文学作品的写作还是实用文的写作,都可以从读者角度探讨写作的意义与功效。

把应用文写作作为审美对象,还应该仔细做一个界定。“应用文”对于应用文写作来说,只是应用文写作的成果,是物化了的文本;而“应用文写作”强调的是应用文的写作过程,或说是应用文写作实践的过程。所以应用文写作的审美特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应用文写作过程中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命题、取材、构思等方面;二是成品的应用文,即应用文文本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文面、形式、语言等方面。“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事实上是在说,美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形象。”(1)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包括确定题旨、确定文种、搜集素材、搜集数据、研究思路、研究结构等等,也都是写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在创造。既然应用文写作按美德规律创作,作为作品接受者就能品味出应用文的“美”。

现代写作学研究中关于应用文读者接受过程的美学研究已经起步,如曾祥芹教授从读者接受的过程考察后认为“与文学阅读旨在审美,可以多元化阐释主题不同,应用文阅读旨在实用,只能一元化阐释主旨。应用文读者的指定性,应用文阅读目标的会意性和笃行性,阅读思维的有轨性,阅读方法的阐释性,要求读者存个人主观见解之异,求文章客观意蕴之同。”这就揭示了文学阅读与应用文阅读的不同属性与特征,有助于更自觉地进行面向读者的应用文写作。对应用文读者接受过程的美学研究应结合文体研究进行,应将各种文体的应用文读者接受过程的美学研究具体而深化,然后再进行整体综合的研究,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应用文创作实践。也就是说,今后的应用文读者接受过程的美学研究,应将对应用文各文体进行具体的读者接受过程的微观研究,与写作学意义的应用文读者接受过程的宏观研究紧密结合,全面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经验,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应用文的写作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人们普遍接受应用文存在“审美价值”,学界同仁从不同角度展开了一系列探讨,但研究比较单调,观点趋于雷同的多。董诗顶《应用文文体美的本质与特征》重点强调文体美;荆玉睛《浅论公文的实用美》重点强调实用美;袁智忠、马宁《论应用文的语体规律与审美》重点强调语言美;徐贞同《应用文审美特质探析》全面思考“审美性”的主要表现实用美、情感美、语言美、形式美;文广会《应用文的审美价值》认为审美性主要体现为内容的真实美、行文的实用美、形式的统一美、语言的简约美。所以,应用文的审美特征研究会有不同角度,有不同概括。

裴显生教授在《现代应用文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现代应用文研究应注意科学规范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要既讲究实用性,又注意艺术性,要求能产生美感,以情感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是应用文,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裴教授所强调的人文精神,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倡导的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作为人的社会精神活动的现代应用文写作,能够实现应用文写作规范性与灵活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为从事各行业的人员提供科学实用、美感洋溢、卓尔不群的应用表达工具,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对提高应用文品位的要求,以便增强应用文的“办事”效力。

二、应用文审美性表现

1.写作主体的内在美

写作主体是生产劳动者,又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生产劳动是美的最早的领域,因为,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自身,同时还创造了美。精神产品的创造是人精神劳动的价值体现,也是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反之,社会美表现在人身上,就看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写作活动最能折射人的内心世界,最能反映“文如其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美,是人性美的核心,它包括:思想意识的美、道德情操的美、精神意志的美、智慧才能的美。有了这些美,写作主体的创作通常是高尚的,在他心底就是追求真善美,就是按美的规律创作,给人奉献的就是美的作品。中国先秦时代,便有“内美”的提法,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的内美则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荀子曾说:“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非相》)强调人的内心美的重要。

一般来说,写作动机应该是主体“内在尺度”与自然形式的统一,主体需要、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但应用文写作基本上是受命而作,写作者的写作动机,与一般的写作动机是截然不同的。受命与个人需要、个人愿望是矛盾的。特别是公务应用文写作,却总是别人来命题多于自己来命题。别人命题,又要成为自己的一种愿望甚至是需求。在受命写作的情况下,人的内在美极为重要,创作出应用文之“美文”,既能反映写作主体的内在美,又能让写作受体在主体美的感召下产生感染。

写作主体要强化内在的美。在平时要加强个人各方面修养,尤其要意识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精神上做好随时接受写作任务的准备,首先要充分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清楚地意识到随时接受领导布置的写作任务,这是自己的天职,也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在愉快地接受写作任务后,要增强写作欲望,真正把“让我写”转化为“我要写”;要针对性地在如何撰写好应用文上下工夫,在能力、技巧上做好准备;要注意做好写作资料的准备,必要的情况,必要的数据,要随时随地尽量去搜集。这样,胜任愉快,驾轻就熟,优质高效,内在美自然就会“意化”为写作受体的可读、可爱之“品”。

2.写作受体的愉悦美

从美学角度探讨,阅读是为了什么?寻找美,产生愉悦。关于人的愉悦,具有差异性,解读时也具有个性。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应用文阅读中的愉悦,具有客观性。接受美学将读者置于研究中心,对更新传统的思维方式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从写作学的方面而言,不论文学作品的写作还是实用文的写作,都可以从读者角度探讨写作的意义与功效。可以肯定地说,对应用文读者接受过程的美学研究,有助于改变现代应用文写作呆板、生硬、枯燥的局面,在强调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因为,任何文章的写作效用都是通过读者的阅读产生的,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效果是这样,应用文的社会价值也是要通过读者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并与作者达成共识而实现的。所以,揭示读者的阅读规律,使应用文写作遵循这一规律便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应用文的社会价值。

应用文的写作,目的是给读者看的,是要应用的,其效益的体现关键还在接受对象对文章的理解、认可、办理程度和执行情况。那么,能促使读者爱读自己的文章,促使读者理解、认可自己的文章,以最大限度地完成文章的实用价值,应该是每一位应用文作者所要追求的最佳效果。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便是:文章必须是美的,是美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如果应用文写得精彩,会让人感到面目可亲,可爱,从而增强其可读性、认同性、愉悦性,其“应用”的效果可望发挥到极致。

我们既然认同应用文具有审美性,那么写作受体也就有阅读的审美感受。尽管我们还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一谈及阅读的愉悦就能引发兴奋,产生一系列审美反映,但应用文占据大半个文字江山,不积极引导人们感受应用文的美的价值,不培养读者审美意识,可能会影响国民阅读素养的提高,会影响应用文创作的辉煌。应用文格式化虽严重,但对于阅读者来说,内容的阅读愉悦才是应用文的内核,只要有好的思路,倾注情感,语言表达得体,文气贯通,给人酣畅淋漓之感,产生美感。以文学为例,唐宋诗词在形式上有很严格的格律要求,但没有束缚作者创作的激情,在这平仄之中,限定的字数里,作者同样“落笔惊风雨”。

所以,应用文写作受体要重新审视应用文应具有的美学价值,首先用愉悦的心情读出文章愉悦的感受。古代许多应用文的“美文”暂可搁置谈论,现代许多应用文给人的愉悦常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影响社会的走向和发展。雷锋日记,李燕杰的演讲录,于丹论语解读等阅读会产生美的愉悦,心灵得到净化。1927年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正确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读来给人确切、可信之感。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胡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深刻总结了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胡主席的重要讲话,总结历史、面向未来,总揽全局、气势恢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政治宣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这样的日记、讲稿、解读、报告、讲话具有很高的审美性。

3.写作客体的真实美

写作客体的真实美.反映了应用文审美价值“真”的属性。所谓“真”是指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性,它是构成美的内容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现实的“典型性”。法国艺术家罗丹指出:“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文学的“真”在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它“再现”生活的“真实”;应用文的“真”在于在现实中收集典型,它是“展现”生活的“真实”。这与文学表现的真实美有显著区别。

文学艺术的魅力来源于真善美的统一。唯其真,才能信服人;唯其善,才能感动人;唯其美,才能吸引人。别林斯基深刻分析了莎士比亚、果戈理等作家创造出的典型,对典型问题作了正面的、系统的论述。他把典型的塑造看成是文艺批评的重要原则,并提出了“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著名论断。文艺批评家与实践者早达成共识,通过“典型论”研究文艺的“真”。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模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布瓦洛把模仿自然视作文艺的基本任务,他认为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巴尔扎克更是认为文学获得全世界闻名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所以他十分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他认为小说如果在细节上不真实就毫无足取了。别林斯基十分推崇果戈理中篇小说里的生活的十足的真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应用文的魅力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一切写作客体都是从现实中来,一切典型都是活生生的典型,写作主体尊重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越是真实的越动情。如今电视生活真实的报道,越来越吸引读者与观众,对文学创作的典型人们有点冷淡。应用文的真实美,可以说只要经过写作主体真实展现的就是“典型”。上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下到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既有组织为了良好运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决定等,又有个人为组织合理提出建议和请求;既有先进组织的“典型”宣传报道、组织学习、宣讲介绍、总结提炼,又有先进个人的“典型”介绍和评论等等。应用文一切材料来源于现实,展现真实美,研究空间很大。

4.写作载体的实用美。

一本文学作品是虚构的真实,即使人们精神上有需求也可选择买与不买;一本实用类的书籍,人们为了更好地“应付生活”,必须购买,原因就是人们无法回避“实用”的诱惑。应用文的审美价值明显地体现在实用性上,“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要样式美观一样。”(朱光潜语)

写作载体的实用美取决于写作主体的立意上,是“与人为善,给人以实”,还是“与人为假,给人以虚”。应用文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作者的创作立意与材料的选取。清人姚鼐指出,“诗文美者,命意必善。”(《答翁学士书》)一篇作品的水平高低、影响大小,首先取决于立意。文章要做到立意高、立意深、立意新,就体现了“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过“美是一种善”,可见,美以善为前提,美要有善的内容。因有善,就能带给人们实用的利益、功利的利益,没有善的这种实用性,美就是徒具其华丽的外表而毫无存在的价值。

应用文是所有文体中最能突出显示美的实用性、功利性的一种。应用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实用,实用也是应用文区别于文学作品的主要标志之一。应用文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性。即应用文写作都有其明确、直接的对象,都有其专指性。在行文内容上,事项明确,计划可行,意见中肯,建议科学,要求合理,态度明朗,结论正确等等;二是时效性。由于应用文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的,所以它的时效性很强,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及时反映,否则拖延时间就会给生活、工作、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记录,应用文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种直接的功利,甚至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极其鲜明地反映了美的内容及善的本质,其审美价值是十分显明的。

5.写作语言的得体美

所谓得体,就是得当、恰当。得体对于应用文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因其往往直接影响到应用文处理事务、沟通关系的现实效益。应用文得体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文体的选用方面,二是行文方面,三是语言的运用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是应用文写作“得体”的主要方面。我们说应用文写作要得体,主要也就是说其语言的运用要得体,体现“得体美”的审美品质。

应用文语言得体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符合作者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有什么样的写作主体,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体现出信息输出与输入双方之间一定的关系。《文心雕龙·书记》称“祢衡代书,亲疏得宜”。这“亲疏得宜”就是指正确体现了收发双方间一定的关系。如公文中的传送用语“上报”、“呈报”用于上行,“印发”、“颁发”用于下行。倘用错了便不符合作者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文心雕龙》所谓“若夫尊长差序,则肃以节文”不能仅仅视为维护封建等级观念,从处理事务求得实效而言,这还是有必要的。

二是体现切时、切地、切象、切题的要求。切时,就是切合行文时间,不先不后,恰到好处;切地,就是要考虑行文空间和范围;切象,就是要考虑行文对象,上级机关、下级机关、平级机关、社会公众等,对象不同,语言、语感也相应有变化;切题,就是要使语言紧紧围绕中心议题,要言不烦。

三是注意特定的场合与氛围,要做到和谐协调。应用文的交流,不少关乎社会组织形象,每人遣词造句都要庄重、得体。如贺喜时不说丧气话,严肃的场合不说俏皮话等。请柬的结束语,“恭请光临”不能写成“准时出席”;会议通知的“准时到会”不能写成“恭请光临”。有的人很讲究忌讳,同这种人说话在这方面就应特别注意。一般人忌讳的话也要尽管少说,有一个储蓄所的营业员,把“要存定期还是存活期”说成“要死的还是要活的”,结果把前来储蓄的一个老人气走了,这就是说话不得体的后果。

四是语言色彩要符合特定的行文目的及内容性质的要求。如颁布政令的要庄重严肃;通报错误的要说理严正、义正词严;申请要求的要平和委婉;报喜祝捷的要热烈欢快等等。《文心雕龙·诏策》里说:“故授官选贤,则义柄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这说的便是语言色彩与行文目的、内容性质的要求相符合的问题。

五是符合应用文体的语体要求,体现所用语体的个性。应用文主要使用公务语体和事务语体,次要使用政论语体和说明语体,偶尔用文艺语体。根据语体力求语言的简朴,就是通俗易懂,质朴实在。孔子说“辞达而已”。刘勰说:“文以辨沽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应用文文种较多,选用什么语体差异较大。但说什么、不说什么、怎样说、何时说等等,都要简洁明了,质朴自然。所以,语言得体将有利于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达到预期的效果。

6.行文格式的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等领域中审美客体的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这种有规律的组合就构成了形式美的形式规律。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现代,存在作为美的规定性,美学思想在存在之维度与境域上展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应用文的行文格式是一种规范了的格式,在现代文稿的传播与交流中,人们同样注重其视觉形式,注重每一形式的有机统一。应用文的形式法则主要体现在整齐一律,这是形式美最简单的法则。应用文的格式是经过人们的长期使用约定俗成,从而成为惯用格式,有的成为法定规范,成为使用者统一范本。应用文的“形式美”不仅指应用文内部的组织结构美,而且也包括其外在的文面格式美。事实上,应用文的外在格式和内在结构在同一篇文章里具有不可分性:外在格式标志着应用文的社会属性及功能,内在结构反映出写作者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式。应用文的文面美首先反应在整体的构架上,应用文通常有标题、称呼、正文、结束语、日期、署名等,这几个部分摆布要合理、均匀。文面美还包括汉字书写、标点符号运用及行文格式的安排。具体来说,外在的文面格式美包括文章标题的设计是否美观、段落的划分是否匀称、纸面上下左右的留白是否合理、分条叙述时的编排顺序是否正确等方面。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规定,我国现行行政公文文面的格式美,是通过各公文要素在公文文面的规范标识直接体现出来的,它给公文阅读者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是一种视觉的美。应用文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内部结构上,形成段落模块。不同文种有不同的思路与结构,产生不同的模块组合,读者直觉就能感知这相互间的连接美。如“工作计划”正文模块:情况分析(制订计划的根据)——工作任务和要求(做什么)——工作的方法、步骤和措施(怎样做);如“请示”正文模块:请示的原因及理由——请示的事项及提出解决的方案等。

【注释】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