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学科身份构建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和发展

从学科身份构建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和发展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与此同时,商务英语专业师生的自我认知不明确,而且与社会对商务英语学科的认知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该学科的顺利发展。这种学科身份的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志趣和信心,妨碍了他们在本领域里的顺利发展。本文主要讨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和学科身份的主要问题。这一模块的理论基础和学科要求基本延续英语专业的学科特征。

从学科身份构建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和发展

胡剑萍

作者简介:胡剑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商务管理,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世界经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身份认同是行为主体顺利参与社会交往的外在资格和内在行为导向。正如任何正式身份的形成一样,学科身份的建构需要明确的制度平台和学科特色的逐步凝炼。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商务英语学科的设置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但与此同时,商务英语专业师生的自我认知不明确,而且与社会对商务英语学科的认知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该学科的顺利发展。对此,本文借助Gee的NIDA理论,认为从制度、话语和兴趣群等从多方面注重构建商务英语学科身份,以此可以全面推动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从而促进其实现开放式和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身份构建;商务英语;学科发展

On the Discipline Building of Business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Identity Construction

HU Jianpi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Abstract: Identity is the external quality and internal orientation for subjects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Like any of the formal identities, the building of discipline identity needs exact institutional platform and the gradual formation of discipline speciality. As a rising cross discipline, business English discipline reflects the demand of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Meanwhile, social cognition to business English is far away from the self cogni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joring in business English, which inevitably has restricted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discipline. Hence, this paper borrows the NIDA theory from Gee and maintains that the overall promotion and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English discipline can be achieved by putting a wei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 discourse and affinity group.

Key words: the building of discipline idenity; BE; the discipline building

1. 引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关于该专业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等问题逐渐成为有关各方讨论的焦点。从缘起上看,相关讨论是从二十世纪末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这个课题派生出来的,因此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常常被视为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子课题,很自然地相关讨论和建设基本局限在英语专业范围以内。但是从现状和前景看,商务英语在各方面日益显示出不同于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和发展逻辑,并且与实际发展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英语专业,这一广为人知的老标签,在制度和其他方面,对商务英语学科的建设仍然发挥着这样那样规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商务英语师生不断从新的学科实践中获取新的身份认识,它必然与其历史身份发生冲突。这种学科身份的矛盾和冲突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志趣和信心,妨碍了他们在本领域里的顺利发展。本文主要讨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和学科身份的主要问题。

2. 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现状

2.1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的现状

商务英语学科现在主要立足于英语学科,并在该学科内部进行相关建设,英语学科作为其母学科的特点十分突出,语言学仍然是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陈准民,2009;翁凤翔,2009;林添湖,2001,2005),学科建设的话语权大都掌握在母学科内部具有资深语言文学理论背景的教授们身上。有关商务英语学科建设现有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发展,因为历史原因很好地继承了母学科的基本建设要素。比如在能力培养方面,继续强调学生英语能力和素养的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仍然着重英语类课程板块的数量和质量;在科研和学科平台的建设方面,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是正统,这些特点对于新学科在从无到有的发展初期,无疑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些早期的学科模式,在商务英语学科不断走向充实完善的过程中,却与其实践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问题、新困难形成尖锐矛盾。

商务英语学科固有的跨学科特征和专业复合要求为学科建设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传统英语学科要复杂和丰富得多的课程选择与学科要求。现在国内比较权威的看法认为,现有商务英语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陈准民,2009):第一个是语言知识与技能模块。这一模块的理论基础和学科要求基本延续英语专业的学科特征。教师和学生对这一模块都比较熟悉,与这一模块相关的教研资源可直接从英语专业继承过来。第二个是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这一模块涉及经济管理和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原有英语专业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方法论上都有显著差别。与这一模块相关的教研资源相当匮乏。但是这一模块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视为其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基础,而且从需求和培养目标来看,与这一板块相关的领域是该专业学生就业和再发展的一个重要去向。还有一个就是跨文化交际模块。这一板块与语言板块有联系,教研资源有些基础,但也需要大力建设。从未来学科发展空间和国际前沿的学科实践来看,后两个板块所涉领域,跨学科特征显著,可为商务英语学科提供不断拓展的空间,蕴含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商务英语专业所涉课程与学科的多样化特点,为丰富师生的学科体验,拓宽其学科视野和专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选择和体验对其英语专业学科身份产生冲击,问题也随之产生。

2.2商务英语学科的建设主体面临的身份困境

先说教师群体。现在为充实跨学科师资,特别是商务板块的师资,各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大力请进具有交叉背景的“新”人,另一方面也将领域内的“老”人送出去“交叉”。具有交叉背景的“新”人带着新的背景进来,在这一新学科中接受的是商务英语教师这一新的学科身份,其内涵有待在新的教研实践中去不断界定,但是必定不同于英语专业的学科身份。而常常以攻读一个新学科学位的方式正在“交叉”的“老”人,显然是在涉足一个新领域,其学科身份在其“交叉”的努力中不断地吐故纳新。但是这两类教师群体的学科身份被迎面而来的问题所困扰。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从英语专业继承下来的学科身份和刚性要求对其就像紧箍咒一样,他们愈想在新领域里寻求新发展,就愈发感觉到背离。缺乏学科平台,缺乏学科交流,缺乏学科话语。我到底是什么学科的教师?我在做什么?我该往哪里去?再比如,学科建设的另外一大主体——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在学什么?我们和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专业学生有什么不同?我该往哪里去?老的学科身份显然本身已是问题的一个部分,他们对自己学科身份摸不着头脑,或者说老的学科标签和新的学科体验及其带来的新身份之间严重背离。这不利于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有效认知,不利于他们采取有效行动发挥创造性和学科活力,不利于他们在学科内的顺利发展,这当然也不利于商务英语学科自身的健康发展。

学科发展实践要求英语学科开放门户林添湖,200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与多个其他学科相交叉,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从而为学科发展注入活力。现有外部压力催生的多样化课程设置与多元化发展路径,与英语学科历史形成的学科模式和发展定式在客观上形成矛盾,而这些矛盾投射到商务英语教师和学生这两大群体身上,便产生了这两者对自身学科身份的分裂感和困惑感。事实上,这种分裂的、困惑的学科身份干扰了主体对学科的有效认知,并且妨碍主体对其建设行为的有效调整。可见,新旧学科身份矛盾的实质就是两种学科模式和发展路径之间的冲突,它在制度等各方面形成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瓶颈。

2007年从商务英语专业正式从国家教育部获得学科建制上的一席之位起,与商务英语学科相关的身份危机便从发展中的隐形状态迅速显性化,并且激化了学科建设中的诸多矛盾。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商务英语这一新学科为广大师生提供多元化选择和多样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使之当下在全国有加速燎原之势,而这与学科发展面临的瓶颈形成巨大矛盾。这个矛盾能否有效化解决定着商务英语学科能否抓住机遇从一个本科专业有序发展成一个开放式的学科体系。

笔者通过对有关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发现,这一系列理论对相关现象的揭示和论述,可以作为恰当的分析工具来解决商务英语学科建设过程中两大主体遇到的主观和客观问题。教师和学生是商务英语学科发展过程中必须依赖的两大建设主体,从多方面构建他们对自身学科身份的明确认识,可以从根本上突破瓶颈,形成学科发展持续有效的动力。

3.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身份认同(identity)一直是文化研究领域里一个比较热点的问题,因其对个人或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也成为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

虽然不同领域对身份认同的定义各有侧重,但是综合相关的研究文献,身份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自我、他人以及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Markus, 1991; Grant, 1997)。也就是说,以个人为例,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时空范围,当个人采取行动或不同个人行为相互作用时,他人或自己对其作为“某种人”而产生一种认识和理解。这个认识常常与其跟他人的相互交往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一般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性,并兼有动、静两种特征(亨廷顿,1997; Gee, 2000)。

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变化一般被认为跟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Smith,1992;Markus, 1991; Grant, 1997)。相对稳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与相对多变的微观环境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投射到个人或群体身上,经过主体的吸收和确认形成其对自我身份的相应认识和理解,并影响主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选择。正是看到社会环境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对身份起到塑造作用,以亨廷顿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身份是主体依据客观环境和实际交往经验而在主观上构建起来的自我概念总和。可见,身份构建对于个人形成总的身份认识,并进行相关行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以Gee的研究成果为基础(Gee,2000),根据塑造身份的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及多层化特征(Leung, 2005),本文认为身份的形成是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作用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见表1)。从这四个方面来透视身份的方法可以简称为NIDA法。

表1 构建身份的四个方面

img8

3.1自然身份

首先,个人身份来源于基因、天赋等自然力,这些不受控制的自然属性在被自己或他人确认之后才成为身份,具有某人是某种人的意义,这个方面的身份可以称之为自然身份(N身份)。

自然身份必须通过制度、话语和对话,或者兴趣群体,即构成身份的其他方面的作用,才具有作为身份的功能。比如某人在沟通方面非常有天赋,在信息交换和共享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被人称为沟通天才,但是此人必须进入专业机构进行系统专业训练,或者人们用对待沟通天才的方式对待他,或者他加入了某个与沟通相关的组织,此人作为沟通天才的自然身份才会成为一个身份。

3.2制度身份

个人身份的第二个来源是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它们规定了个人的制度身份(I身份)。

比如,大学教授,是个人身份的一个方面,它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来源于学校行政机构和学术委员会所授予的教授职位及其包含的权力和责任。回到上述沟通天才的例子。一旦这个沟通天才被某大学授予沟通学教授职位,他便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相关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时,此人的自然身份和制度身份相互支撑。当然,由于个人在履行某一制度或职位授予职责的积极性上差异较大,因此制度身份有强有弱。

3.3话语身份

构成身份的第三个方面是话语。现实交往中基于对某人的认识和理解,人们会用某种特定方式来与之交谈和相处,个人在对这种特定对话和交往方式确认后,便获得某种身份感。比如,如果某人被人们认为是某一方面的专家,那么人们就会用相应的方式与之对话和交往。制度或机构必须依靠某些规定和实践来构建和维护个人的制度身份,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某种特定交往方式及其中的对话和话语来达到构建一种身份的效果。当然个人对这种在与他人的对话或交往中形成的身份具有不同程度的确认,因此话语身份也有强有弱。

制度身份需要话语和对话来巩固。沟通学教授的身份是特定教授职位所赋予的,但是如果在实际对话或交往中,没有人视其为这方面的教授,那么学校也不能保证其特定教授的身份。起初,一个身份可以得到制度的支持。一段时间后,会看到某些话语、对话,人们之间的某些特定交往会经常发生,这些可能与制度支持的身份相一致,并对其进行维护,也可能与其相冲突,并对其进行抵消。

3.4兴趣身份

构成身份的第四个方面是兴趣和爱好,本文称之为兴趣身份(A 身份)。兴趣相同但分散在各处的人们,组成兴趣或爱好群来相互分享心声并参与相关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使得群体成员在共同参与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身份感。比如,某一学科的爱好者可以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组成兴趣小组,并围绕这一兴趣组织各类活动。这样类似的兴趣群体可以在某一学科的主导下,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吸引个人参与。这样,相关的制度和兴趣身份相互支持,相互强化。

从上述分析可见,从自然、制度、话语和兴趣群等每个方面,个人都可以获得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知,这些认知可以各不相同,而且因个人确认程度不同也会强弱有别,但是他们的集合就是个人对自我身份的全部认识。四个方面的作用力因其来源不同而有强有弱,一般而言,其中制度方面的作用力因其来源于显而易见的社会组织及其相关规定,因此对身份的影响力最强。另外,四个方面的身份不是相互割裂的,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他们都以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从基因、天赋或天然兴趣等自然特征而发展出来的对身份的认知,如果得到相关机构的制度支持,并进而在与他人的对话和交往中得以确认,最后在由共同爱好者组成的兴趣群体中通过参与和分享,不断得到强化,这样形成的这种身份也就十分明确和突出。

每个人天赋不同,源于自然方面的身份相差甚远,不易改变,但是从身份构建角度而言,可以通过设计制度,创造机会,建立网络,增加活动和体验等多种途径来影响个人从其他三个方面确认身份,并与其自然身份相互呼应,从而形成一种明确鲜明的核心身份。这种明确的核心身份意识,无疑会在情感和动机两方面形成合力,最终对相关行为的选择和坚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4. 身份构建和商务英语学科建设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商务英语学科逐渐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些变化从各个方面投射到商务英语的教师和学生身上,必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他们获得身份认知。这些认知在学科建设尚不成熟的条件下,难以相互呼应和支持、容易相互矛盾和背离。这些在总体上相互分裂、相互矛盾的身份认知不利于商务英语师生在进行行为选择时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励,形成克服困难,开拓未来的勇气和智慧。本研究借用身份的NIDA理论和构建理论,认为从多方面统筹构建统一的商务英语学科身份可以解决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助于学科在建设上选择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4.1通过制度建设构建师生商务英语学科身份

通过理性个人假设推断,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选择反映了教师和学生自己对相关天赋和兴趣的一种确认,换言之,商务英语专业是其强化这种自然身份的一种制度选择。由学科和相关院系定义的商务英语学科身份,包括多个方面的规定,比如在教学上,有学科特色、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学生实习等方面;在科研上,有理论基础、研究方向、平台搭建、学术交流和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规定。这些制度要求对师生学科身份的构建具有基础意义。此外,商务英语的跨学科特征和制度设计相对于实践发展的滞后性都决定了这个新学科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始于制度建设。课程体系的重大调整是商务英语学科制度建设的基础和开端。从现状看,商务英语的专业课程基本由三大板块组成。各高校不必局限于英语专业的课程模式,可以根据各自对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科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定义,在课程组合的内容结构和学分权重上给出不同规定,从而在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上规定本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特色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在教学方面清晰地界定本专业的学科身份。

目前国内在课程要求上,基本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类学校强调对英语专业的继承式发展,注重对学生的特别用途英语能力培养,突出语言类板块的必修课程比重,商务类课程作为选修课为学生补充背景知识;一类学校走跨专业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将国际背景下的商务活动能力作为本学科的培养特色,有的还与经管类院系尝试合作,来强调和充实商务类核心课程的建设,语言能力是其进行专业能力训练的必要条件。根据国际上商务英语和英语商务的学科建设经验,还可以将跨文化能力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将跨文化系列课程设为必修,语言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支撑。这些不同内容和结构的课程要求,经过师生的课程和研究实践,逐渐形成他们对本专业核心能力、特色能力和竞争优势的认识,并且统一在学科范围内,从而奠定其学科身份的基础。

科研是师生获得学科身份认知的重要方面,它对师生在教学方面的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商务英语的跨专业性与传统的英语专业在学科基础上存在显著差别,如果各院系在科研建设上简单沿用传统模式,只注重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兴趣和成果,在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和成果激励等制度建设上忽略甚至排挤师生在教学研究上的新动向、新要求、新兴趣和新成果,这类规定和实践必然与课程和学科对师生的要求相矛盾,并在师生身上形成一种分裂的身份认知,抵消学科在教学制度方面对师生身份构建的努力。

商务英语师生从学科要求和教研实践中获得的身份认识,如果在其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并不能通过与某些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对话和交往而进一步得到确认,那么也可能十分脆弱无力,因此在制度之外,还要从其他方面构建和巩固师生的学科身份。

4.2通过话语建设构建师生学科身份

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要求和实践本身就为师生在课堂内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话语机会。在专业教学方面,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容量大,系统性强;而不足则是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专业话语过于抽象,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过于依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一种项目教学模式,以项目和任务为核心,它要求老师指导学生在学期之初,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选定一个具体项目在本学期分阶段具体实施和展开,项目可以小组形式进行,要求在学期末完成。它可以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具体有趣的项目和任务展开;将平面的抽象思维训练变成立体的职业行为训练,将学生被动的知识学习变成主动的项目过程体验,将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老师面向学生的单向式封闭式的信息流变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式开放式的信息流。在这种更为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围绕具体项目的实地展开必须要进行更多特定方面的沟通,课堂内的特定对话与交往自然向课外延伸,这个过程也是师生确认其学科身份的重要途径。现在国内开始有教师尝试使用这种方式充实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这种模式现在在发达国家的商务类课堂已经建设得相当成熟,可以在国内加强建设。

作为课堂内话语建设的延伸,在课堂之外,打破刚性的专业院系界限,围绕相关课程和能力培养目标,组织和调动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包括竞赛活动、实践活动、创意设计活动等等,围绕特定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交往和话语机会,通过以主题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科身份。

在科研方面,不仅不必画地为牢,而且充分尊重本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为有学科跨度的交叉领域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制度支持,为其搭建开放式的学术平台,增加跨学科的交流机会和话语空间,从而在学术话语方面为其身份构建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4.3通过兴趣群体建设构建师生学科身份

兴趣群体的建设与话语建设是紧密相联的。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会自发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一起分享共同爱好,参与共同的兴趣活动。不同的兴趣群体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方式和相互交往方式。这种依托群体网络和群体活动而产生的特定交往和话语形式则会经过个人确认,并形成其对某一身份的认知。

学生社团和团委分别是组织和发起相关兴趣群体的民间和官方通道。商务英语专业可以依托社团和团委等机构有意识、成系列地根据商务英语的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组织相关活动,比如语言和沟通能力比赛、文化沙龙、案例设计展示、商务创意展示等等,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组织更多、更丰富的社团或俱乐部网络。

在教师的教学和学术网络建设方面也应当打破专业院系壁垒,注重以专题讨论和分享为基础的资源网络建设。在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网络中,围绕特定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重点,商务英语教师在更广的范围内,与更多教师开展研讨活动,形成某一方面的身份认知,并使之与来自其他方面的身份认知形成呼应,相互支持,从而在总体上形成一个统一有效的学科身份。

5. 结论

身份是个人或群体关于“我是何种人”的一种认识,越来越多元化的后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个人或群体的身份标签及其对主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根本影响。身份构建理论认为身份是多重性的,它是主体在对各种客观环境进行确认后在主观上构建起来的。NIDA 理论进一步认为客观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制度、话语和兴趣群体分别从四个方面投射到主体身上,其作用力相互交织,进而形成主体对自我身份的总认知。本文综合上述身份理论,认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中师生学科身份认知模糊与分裂既是学科发展中各方面建设工作不够协调和全面的结果,也是妨碍学科在下一阶段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开放式发展的瓶颈。

本研究认为,协调制度设计,机会创造,网络组织和体验导入等各种方式,注重从制度、话语和兴趣群体等三个方面合力构建商务英语师生的学科身份,并使之与本学科师生对其相关天赋和兴趣的最初确认相呼应,能从根本上明确其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优势、特色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在学科建设上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Gee, P. J. Identity as an Analytic Len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J].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00(25): 99-125.

[2] Grant, N. Some problems of identity and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J]. Comparative Education, 1997, 33(1):9-28.

[3] Leung, K., & Bhagat, R.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cent advance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 , 2005, 36(4): 357-378.

[4] Markus, R. H., &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2): 224-253.

[5] Smith,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idea of european unity[J]. International Affairs , 1992, 68(1): 55-76.

[6] 陈准民,王立非. 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

[7]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 亨廷顿.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 程克雄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9] 林添湖. 试论商务英语学科发展[J]. 厦门大学学报,2001(4).

[10] 林添湖. 加强理论建设是商务英语学科继续发展的根本出路[J]. 国际商务研究,2005(2).

[11] 翁凤翔. 商务英语学科理论体系架构思考[J].中国外语,20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