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吞噬一切的人造黑洞

吞噬一切的人造黑洞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起诉的结果虽然没有拖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但却使人造黑洞的风险成为全世界议论的焦点。而且事实也证明了人造黑洞并未吞噬地球。由于黑洞蕴涵着巨大能量,大到足以吞噬周围的所有东西,因此,据说美国军方已经把眼睛瞄向了人造黑洞的军事用途,拨付巨款进行专题研究。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制造出黑洞炸弹,那么一颗黑洞炸弹爆炸后产生的能量,将相当于无数颗原子弹同时爆炸,它至少可以造成10亿人死亡。
吞噬一切的人造黑洞_玛雅传说与人类未来

世界上最大的科学仪器——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瑞士正式启动的消息,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关注。近些年来好莱坞电影中提到的利用粒子碰撞原理制造“人造黑洞”吞噬地球的情节,引发了不少人的恐慌。尽管一些科学家一再表示这种担心没有任何根据,但假如你真的掉进了黑洞里,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答案是你的身体会被尽可能地撕成最小的碎片。

于是乎,就有两名美国科学家联名起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指控该机构犯下了毁灭地球罪。原因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巨型粒子加速器一旦实施操作,可能产生黑洞或其他可能导致地球甚至是全宇宙毁灭的可怕事物。协助该项目研究的美国联邦能源部和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等一并成为被告。在这次诉讼中,两位科学家坚持认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低估了强子对撞机有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至少是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旦出现闪失,悔之晚矣。对撞机投入使用后用不了多久便可以制造出微型黑洞,它很可能像自然界的黑洞一样强悍,像吞吃鸡蛋一样吞掉地球……

起诉的结果虽然没有拖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作计划,但却使人造黑洞的风险成为全世界议论的焦点。

黑洞是结构极其紧密的天体,质量与海王星相同的一个黑洞直径还不到2米,而其表面的引力场强度差不多相当于海王星的100亿×100亿倍,连每秒30万公里的光也不能逃脱它的吸力,更不要说其他的物体了。这正是黑洞的神奇可怕之处。据主流物理学界认为,自然界的黑洞虽有辐射,但不湮灭,它会逐渐把周围的东西都吸引进去,变得越来越大。那么,人造微型黑洞是否也一样具有自然界黑洞的特征呢?

◆ 当物质落入黑洞,可能会堆在视界外面,形成一个扁平的盘体。摩擦力和其他力量将其加热到数百万度,也可以聚焦形成能量和物质喷射流(〔美〕菲利普·布雷特:《地球的终结》第118页,李志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图片来源:美国宇航局/CXC/SAO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威廉·昂鲁最早提出人造黑洞的设想。他认为声波在流体中的表现与光在黑洞的表现非常相似,如果使流体的速度超过声速,那么事实上就已经在该流体中建立了一个人造黑洞。

为了能在高能质子撞击中模拟宇宙大爆炸后一万亿分之一秒内的能量和条件,藉以探求物质本质的线索和自然中新的力量和平衡,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历时14年、斥资80亿美元,在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附近一个将近17英里长的圆形隧道里面,建造了被人们称之为世界最大的“黑洞工厂”的装置——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它设计用于轰击质子使其在发生撞击之前加速到7万亿eV的能量,这为微型黑洞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解释说,他们自强子对撞机立项起,便对环境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多次评估论证,从未得出可能造成严重问题的结论。而且事实也证明了人造黑洞并未吞噬地球。但也有少数科学家呼吁科学界重视瓦格纳和桑科对人造微型黑洞的质疑。他们认为物理学是最显奥妙无穷的科学,而量子物理学的特性如同“掷骰子”,很多结论相反的课题仍在论证探讨之中,轻易得出的结论无不显得单薄脆弱。

由于黑洞蕴涵着巨大能量,大到足以吞噬周围的所有东西,因此,据说美国军方已经把眼睛瞄向了人造黑洞的军事用途,拨付巨款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在递交国会的秘密报告中预言,人造黑洞不仅能很快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来,而且50年后,具有巨大能量的“黑洞炸弹”将会像20世纪40年代美国投下的原子弹一样,令世人瞠目结舌。

俄罗斯科学家亚力克山大·特罗菲蒙科认为,能吞噬万物的真正宇宙黑洞也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室“制造出来”:一个原子核大小的黑洞,它的能量将超过一家核工厂。如果人类有一天真的制造出黑洞炸弹,那么一颗黑洞炸弹爆炸后产生的能量,将相当于无数颗原子弹同时爆炸,它至少可以造成10亿人死亡。据特罗菲蒙科称,制造“黑洞炸弹”的反物质被科学家们称作欧顿,一个欧顿的质量相当于一个原子的40倍。到那时人类的末日将会在转瞬间成为现实。

◆ 两颗中子星在相互围绕运转数十亿年后终于屈服于它们之间的引力。它们合并后,形成一个黑洞,并以一次伽马射线爆发事件宣布其诞生(达纳·贝瑞,天艺数字公司)

科学探索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造福人类。但是我们现在并不能排除一些科学狂人为了名利不顾学术道德,拼上全人类的未来进行一场豪赌。我们希望在做人造黑洞实验的科学家中,没有这样的野心家存在。对这一项目的前景,我们保持谨慎的乐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