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谱》的章法

《书谱》的章法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关于《书谱》褒贬的论战。所以真正学《书谱》的人,还会善于从后半部分汲取营养。《书谱》的大章法,王世贞点评非常到位,但比较笼统。的确,《书谱》前后,近乎异面。此系《书谱》章法的独到之处。所以总觉得把《书谱》机械地分成两块去谈章法,有些不妥。
《书谱》的章法_临帖技巧

(一)《书谱》章法有章可循。《书谱》因系誊写长篇手稿,非一日一时能成,故而局部多变,前后径庭,很难求其整体章法的完全一致,这是很自然的事。正因为这种纯自然的无意而作,反而为后世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学习王体书法的真凭实据。因此,尽管有变数,《书谱》章法的基本特点还是能够把握。

(二)关于《书谱》褒贬的论战。明代王世贞评《书谱》,也有过精彩形象的两句:“《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前一句比米芾的“阶段性”评语还要确切,直接说孙过庭的字从前半部分看,几乎赶上王羲之写的那样精彩。只是后来怕书稿失损,加速整理,才变得“渴猊游龙”般粗犷奔放,恣肆无华。所以真正学《书谱》的人,还会善于从后半部分汲取营养。

《书谱》(结尾部分)

当然,持不同意见的也有,孙过庭百年之后,又诞生一位唐代书法修史大家窦臮,他的《述书赋》洋洋两万余言,亦分上下两篇,对孙过庭的述评只有区区28个字:“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疑于冰冷,甘没齿于夏虫。”先给定性为平民之风,登不得大雅之堂,又找出千篇一律字无变化的“依据”,最后反唇相讥,否定得一塌糊涂。就因为孙氏出身微贱,当过教书先生,就看不起他,这应当不是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

凡是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正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荡寇志》。各人所站角度不同,观点自然有别。从哲学角度看,站在伟人肩上不一定就高于伟人。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褒扬和批评,学会自己去分析。中国一位当代伟人说过,我们不怕争论,但绝不能让争论白白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也不必责怪窦氏,何况写完字还要盖个章最早是从他那里发起的。有所比较,有所鉴别,就可以了。所以多说几句,是因为当前书坛确有一些窦氏理论追随者,并由此产生一些误导。不学《书谱》“拜佛无门”,学习《书谱》又怕“明珠暗投”。其实大可不必。依我看,米芾之论千年之后犹合时宜。放眼望去,千余年来,有多少名家名作能赶上《书谱》这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且对二王书法再现得如此博大精深?

(三)《书谱》章法探秘。《书谱》的大章法,王世贞点评非常到位,但比较笼统。的确,《书谱》前后,近乎异面。前面多圆润,墨迹厚实,浓淡疏密、虚实枯润、动静缓疾等对比不强,呈现一种自然平和之美。这是对“平和简净”“优雅自然”的东晋书风的良好继承。学二王草书从《书谱》入手,依据大概就在于此。就字与行的关系看,字间距拉大,行间距缩小,小字体显出大张力,增强了行气的外拓,几行几十行萧散自如,浑然一体。这些基本特征是前后一贯的,而且也是在以往的张芝和二王草书帖中见不到的。此系《书谱》章法的独到之处。后面的草意奔放也没有影响整体章法的一致性。所以总觉得把《书谱》机械地分成两块去谈章法,有些不妥。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来看问题,就可以减少片面性,本质的东西把握准,才能真正理解《书谱》的章法。伟大出于平凡,艺术蕴于自然。那种“《书谱》无章法”的论点,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跳进去了却没有钻得出来。至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实在有些过激,书法不是变戏法,对长篇书稿求全责备,实在划不来,如此态度就会心无定数,胸无成竹,《书谱》的精华也就学不到了。

《述书赋》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