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缪佚传世孤品《云山烟霭图》

元代缪佚传世孤品《云山烟霭图》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山烟霭图》为水墨绢本,纵75厘米、横27厘米。缪佚的此幅《云山烟霭图》,曾出版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艺苑掇英》第六十四期封二,此期为《香港及海外藏品》专辑,当自大陆之外回流而来。特别应予说明的是,缪佚存世的作品,仅见此幅,可谓传世孤本。壮岁即以诗书画三绝擅名于世,著有《黄花》初、二集,卒于咸丰朝某年。可见此作亦属有序流传。
元代缪佚传世孤品《云山烟霭图》_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选集 : 全2 册

刘新岗

【提要】本文依据史料,针对《云山雾霭图》,从缪佚其人、绘画技法、款识、流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与考证。《云山雾霭图》作为缪佚的传世孤本,呈现着元代画坛文人们承袭米芾技法借画抒情,意在将个人身心融化于山野林壑间,以追求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境界之风尚。

关键词:缪佚、师承、米家墨戏、神韵、风尚、孤本

在嘉德2010春季大拍中,一件署款“缪佚”的仿米家山水《云山烟霭图》引起笔者的高度关注,以至于在三天的预展中不得不数次长时间伫立于此作前审视、揣摩、欣赏。

《云山烟霭图》为水墨绢本,纵75厘米、横27厘米。竖写款署“至正元年三月十一日,海虞缪佚”,下钤“叔民”朱文印。虽因年代久远而绢地有所破损,然风采依旧,神韵犹存。此图以高远式构图成幅,近景绘茂树六棵,树下筑一茅舍,舍内一高士端坐或思或读;中景为半山腰处云烟缭绕,有数间茅舍置于其中,若隐若现,生机颇显;而远景则为崇山叠岭、连绵起伏、云山连天。此图全用墨色为之,笔法亦不拘一格,既有连勾带擦的线条,又有大笔涂抹的面块,更多的是浓、淡墨的晕染,笔力与水墨交融多变的破墨法造就了润滋、沉郁而超逸空灵的山水境界。虽盈尺小幅,却彰显出寓物寄兴的悠悠情调和给人带来深远高阔的无际想象。“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云山虚实相映,自然生姿,颇具神韵,真可谓“山色秀苍苍,烟云冒树行,若不看款识,即认米云章”。不得不令人为其景奇、境奇、情奇,更为其心源与手法之奇而感慨!堪为一件充盈着天真、天趣、生意和神采的上品佳作。

关于此图的作者缪佚,俞建华主编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1457页源引《常熟县志》《苏州府志》《海虞画苑略》及《玉山草堂雅集》而对其本人及其父、兄均有所介绍:“缪佚:(元)字叔明,一作叔民,江苏常熟人。侃弟。能诗,善画,尝写林塘图,倪瓒、杨廉夫并为题咏;缪侃:(元)字叔正,江苏常熟人。贞子,官浙东行省郎中。诗工玉台体,书善楷隶。画山水兼妙花卉;缪贞:(元)字仲素,号乌目山樵,江苏常熟人。好古博识,隐居不仕。善篆、隶、真、行书。兼工八分、小篆,正书尤高古。致道观‘虞山福地’四篆字,李烈士碑隶书,其迹也,旁有正书题识尤佳。性嗜古,购藏三代、汉、唐器物。尝得绍兴邵谔所进述古图圆砚,因以述古名堂。著书学明辨。”另外,清初人吴其贞撰《书画记》卷四曾载:“缪供《山径群树图》小纸画一幅,法仿董北苑,气色尚佳。上有诗记,又有陆天游等十一人题咏。”今见缪佚《云山烟霭图》署款,佚字右下写作二点,初读颇似“供”字,极可能吴其贞所见法仿董源之《山径群树图》款字亦同此写法,而被吴氏误读误记,实则亦为缪佚所作。

从上述史料不难推知,缪佚当为家学有渊,参及外贤,与其父缪贞、其兄缪侃堪为元代之名士。尤其缪佚的《林塘图》曾被“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和著名诗人、书法家杨廉夫(杨维祯)题咏,还有其《山径群树图》竟得以取法黄公望和王蒙而负盛名的陆天游(陆广)等十一位名士题咏,可以想象缪佚绘画艺术之魅力和当时之声名地位。联及《云山烟霭图》作于至正元年(1341年),可知,缪佚的在世年代约与倪瓒(1301~1374)相近,且从署款“海虞缪佚”可以更为详细地确认其籍为江苏常熟北部的海虞镇。

在元代画坛,文人们注重借画抒情,于人物、山水、花鸟诸画科中特别钟情于山水画,意在将个人身心融化于山野林壑间,以追求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文人山水画渐成中国画的主流。宋代米芾(元章)、米友仁(元晖)父子开创的云山墨戏,至元代开始风行,高克恭、方方壶等各开生面而极负盛名。今见缪佚此作,方知其除师承董源之外,尚醉心于米点云山,且颇有成就,于写心、写情之时助推着文人画的承传与发展。

缪佚的此幅《云山烟霭图》,曾出版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艺苑掇英》(1998年9月)第六十四期封二,此期为《香港及海外藏品》专辑,当自大陆之外回流而来。特别应予说明的是,缪佚存世的作品,仅见此幅,可谓传世孤本。历经六百六十年的沧桑变迁,天幸留下此作,供我们研究和欣赏,其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乃至市场价值可想而知。

还应说明的是,此图左下角钤有三枚鉴藏印,因绢素老化印鉴钤盖有些模糊,但借助Photoshop处理,尚能辨析。三枚鉴藏印自下而上依次分别为“琴山心赏”(朱文)、“子孙永宝”(白文)和“韩珠船书画印”(白文)。依印文、印形可知,“琴山心赏”朱文印乃清初人黄德峻的鉴藏印,在著录于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3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中国书画全书》第六册第39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和《历代著录画目》第35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等权威著述中的元代杨叔谦、赵孟頫的名世之作《重辑尚书集注序·魏公小像》七开册页中亦钤有此印。黄德峻,字琴山,高要(今广东肇庆高要市)人,号三十六鸯馆,又号景松(参见《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第743页),是一位酷爱宋元书画的鉴赏家。“子孙永宝”白文印,虽未能直接识其主人,但与“琴山心赏”印,从印泥及其漫化程度和钤盖的上下位置来比较分析,亦似应为同一主人。而“韩珠船书画印”则为晚清以诗、书、画三绝鸣于世的韩荣光的印鉴。韩荣光,字祥河,号珠船,广东博罗人,道光五年(1825年)拔贡,八年(1828年)转刑科给事中。绘画笔法师董源、墨法师米芾,兼得董其昌之润、沈周之苍;书师怀素,颇有心得。壮岁即以诗书画三绝擅名于世,著有《黄花》初、二集,卒于咸丰朝某年。可见此作亦属有序流传。

(此文发表于《中国书画》2010年第7期,中国书画杂志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