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它第一次成为党的奋斗目标

它第一次成为党的奋斗目标

时间:2023-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从“发展是硬道理”侧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到“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成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原则。我国不仅在实践中贯彻着“以人为本”,而且将之写入党章,作为我党的一贯方针和政策。我国的“以人为本”是人类发展实践中的主导发展理念的最高境界,标志着发展理念前进到崭新阶段。
它第一次成为党的奋斗目标_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

我国从“发展是硬道理”侧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到“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再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成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原则。我国不仅在实践中贯彻着“以人为本”,而且将之写入党章,作为我党的一贯方针和政策。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来了“人”在发展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第一次将人作为发展的目标和核心确立下来,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当然,因为市场经济的推行,我国发展中出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以物为本”的某些征象,但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设定,我国正在进行着积极纠正,并且,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在朝“自由而全面发展”迈进。

“以人为本”发展目标设定,表明我国已经从经济至上、GDP至上的发展理念转到了“人”上,彰显了发展对“现实的人”的关爱,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模式的时代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发展最终意义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使一种主观愿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践,走出了一条真正贯彻以“现实的人”为本的发展实践来。俄罗斯媒体指出,“为实现主要目标,即建成和谐社会,重点必须放在‘以人为本’上,这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则。在经济领域,和谐社会体现为降低收入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政治方面,和谐社会则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逐步降低政府专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国家。”[35]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按理说已经实现了制度公正,中国确实也在贯彻着公正的方针,提高寿命、普及义务教育、提供医疗保障、消灭特权阶层、实行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积极实现社会公正。但是,在我国也还存在着诸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公正和平等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36]马克思明确指出,即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7]

对于现实的社会主义,不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产生的,而是东方社会民族对自身命运的能动掌握,因此,东方社会主义公正虽有制度保证,但也有着自身生产力的限制,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着不完满的地方,与马克思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不公平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而转向人民群众的发展公正正是中国公正的重要内容,是根据生产力发展实事求是地做着发展属人民性,在实现“以人为本”问题上,只有生产力障碍,没有制度障碍,社会中的各种不完满、不公正正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被消灭,这才是最真实的“以人为本”。

由此可见,当代,在“何为发展”问题上,存在着“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分歧;在“为何发展”问题上,存在着“困境突围”和“矛盾突破”的发展理念分歧;在“靠谁发展”问题上,存在着“精英本位”和“群众本位”的发展理念差异;在“如何发展”问题上,存在着“激进”和“渐进”的发展理念分歧。而唯有坚持“以人为本”、“矛盾突破”、“群众本位”的发展理念,根据历史发展需要选择“激进”或“渐进”发展手段,才能获得最深厚的生产力支持、社会支持、民心支持,社会才能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的“以人为本”是人类发展实践中的主导发展理念的最高境界,标志着发展理念前进到崭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