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学家的呼唤

社会学家的呼唤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共生论》出版后,多次重印,多次脱销。作为社会学家,他正夜以继日地撰写社会建设方面的新作,可望明年出版;策划良久的社会共生论丛书也将问世,他将一如既往地为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而呼唤!
社会学家的呼唤_社会共生论(第二版)

木 婴

胡守钧,曾因40多年前轰动沪上的第一大案而闻名。“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与超人胆略,在“极左路线”压抑下的上海乃至全国引起强烈震撼。如今依然令世人注目。作为社会学家的他,坚守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数十年间上下求索,提出一些新概念如“计划社会”、“权力经济”、“无主体所有制”、“管理系统分裂症”、“灰色收入”等,用来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成绩显著。他的“社会共生论”正在逐步形成学术流派得到学界与社会的认同。《社会共生论》出版后,多次重印,多次脱销。

去年11月,他在上海市政协召开的理论研讨会上语出惊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还社会于民的阶段。”他认为,转型后的中国还市场干民逐步实现,还社会于民正在推进,还政于民任重道远。他那独特的见地,别具敏锐与锋芒;他那瘦削的脸颊,显示冷峻与刚毅

复旦园记载着他的人生轨迹。从1963年入校求学,中经冤狱之灾,后执鞭从教,快50年了。已过“耳顺”,仍在孜孜深耕,任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革”中因对极“左”路线的抗争,他遭受迫害身陷囹圄。在漫长的“铁窗”生涯中,戴着镣铐的他,唯一可以慰藉生命的就是《鲁迅全集》,与鲁迅先生的倾诉与共鸣,使他驰骋于浩瀚的精神寰宇,伴随他度过最艰难的岁月。重提不堪回首的往事,他显得很淡定,没有纠结,没有抱怨,也没有为过去添光加彩,更没有去报复曾经整他的人。

那一页翻过之后,当年“胡守钧小集团”成员各有发展,星散天涯海角,他依然站在大学讲坛,传道授业解惑。他说,这一切源于他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民众的责任。他把社会学比喻为社会健康的大夫,既然是大夫,就要诊断社会弊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他做学问的原则是:假话坚决不说,真话分批说,说话要有根据,说有新意的话。

重见天日后,他撰写的第一部书稿《走出轮回》,从剖析鲁迅笔下阿Q的视角,深刻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并提出社会转型是一场深刻社会变革。书稿竟然转换了三家出版社,10年后直至1998年才得以出版。谈到鲁迅,他眼神放光,对鲁迅的崇敬溢于言表:“鲁迅的心与百姓是相通的。他看透社会,深知百姓疾苦,一辈子为天下民众仗义执言,是伟大的思想家,民族之魂”。

2002年,他的《走向共生》一书出版。他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及其特点给予更多关注,在对诸多社会“大问题”的多维思考中,早年学习自然科学的他,坚持人文精神的同时给社会科学注入了科学精神的灵魂:“科学是人类文明大厦的顶梁柱”。今年,集数十年思考之大成的新著《文明之双翼》问世。“人类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科学理性,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抚慰。一个封建历史漫长的社会,必须建构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上,才能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升。”立意深刻,深受读者欢迎。

30多年来,他埋首于“两史”(即科学思想史和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史)、“两经”(即《道德经》和《易经》)与“一论”(即社会共生论)的研究,维度多元,视野开阔,既有从古代历史到当代发展的纵向穿越,又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横向跨界。他的著作,都是长期思考积淀、过滤升华的结果,浸润着他人生印迹,汇聚着他的深刻反思。

怎样评判当前形势?学界有“盛世论”和“危世论”两种说法。“我不赞成‘盛世论’,吏治腐败,生态污染社会问题多发,岂能盲目乐观?也反对‘危世论’,经济发展,国力增长,民生有所改善,不可视而不见。成绩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国运之道在变通,改革开放的变通有了今天,唯有继续变通方能造就辉煌的未来!”

作为社会学家,他正夜以继日地撰写社会建设方面的新作,可望明年出版;策划良久的社会共生论丛书也将问世,他将一如既往地为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而呼唤!

【注释】

[1]原载《炎黄春秋》杂志2005年第9期。

[2]原载《浦江纵横》杂志2011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