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印边界战争及其尼赫鲁外交战略的影响

中印边界战争及其尼赫鲁外交战略的影响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印度方面予以驳回,声称东北地区的部落地带是印度的领土。中印边界战争以后,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大不如以前。毫无疑问这主要是由战争失败的影响造成的,这场由印度幼稚的外交战略诱发的战争无情地暴露出印度的外强中干。同时,尽管印度政府矢口否认印度在反华问题上与美国的勾结,但仍然严重影响了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导地位。
中印边界战争及其尼赫鲁外交战略的影响_印度独立以来的南亚政策研究

在印度独立以前,边界是英国所关切的事情,英国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是根据英国的利益得失来看待印度次大陆的利益的。他们只关心来自俄国或中国的威胁对英国投资产生的影响,或是在伦敦议会里引起的反应。印度的民族利益不是英国需要考虑的因素。独立后的印度人发觉英国为巩固印度边界所做的努力只不过是确定印度从属于英国的一种手段时,他们就对英国政府的边界政策表示遗憾。[22]随着印度独立,一切都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印度的边界不再是英国与其他帝国争夺的筹码,而成为保护新生的民族国家的边防线。

印度政府成立以来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态度是强硬的,并且坚持认为中印之间的边界是划定了的,无须再进行谈判。自1945年以来,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就在一系列照会中不断指责英国侵入麦克马洪线南面的部落地带;中国向印度最早提出的一次交涉是在1947年2月,当时他们向刚刚设立的印度驻华使馆提出上述指责。但印度方面予以驳回,声称东北地区的部落地带是印度的领土。驻新德里的中国国民党大使在撤馆时采取的最后的行动是提醒印度政府注意:中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并认为西姆拉条约无效。[2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政府很快就于1950年4月1日正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交。印度作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尼赫鲁政府快速地与中国新政府建交,并不存在任何个人感情因素而是从现实出发的一种冷静的考虑,尼赫鲁对此的表述是 “这是对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承认、鉴别和对待的问题”[24]

中国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是: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过,中印双方存在争端,只有通过共同协商和联合勘探,才能解决争端。周恩来说 “边界问题的存在,绝对不应该影响中印友好关系的发展”。经过适当的准备之后,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一定可以通过友好协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解决。印度对于中印边界的看法可以从尼赫鲁1958年12月写给周恩来的信中清晰地看到,并且他从此就坚持这一立场,寸步不让:“印度的这些大片土地 ‘中国地图标明是属于中国的’只能属于印度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对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25]

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完全相对,致使20世纪50年代中期 “印地、秦尼,巴依,巴依”的中印友好局面逐渐退去,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我行我素,完全不考虑中国的建议,这样的强硬态度是很不正常的。印度国内民众对于与中国的边界争端都采取的是 “认为中国在侵占印度领土,必须反对中国”的这一态度。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能认为是印度作为一个被殖民统治长达一百多年的国家,民族主义情绪异常膨胀的结果。

尼赫鲁的印度政府也在这种 “高涨”的民族的情绪的推动下,推行了边界 “前进政策”,中印之间从1959年开始不断发生边界摩擦。1959年中国西藏达赖集团叛逃印度,印度对此事件态度暧昧。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努力争取以谈判解决中印边界争端失败,印度态度依然十分强硬,同时中印边界上气氛开始变得很紧张,大小军事摩擦不断。中国边防军队经过充分地准备,在1962年10月开始清除全线进逼的印度军队,并且完全击溃了印度军队。在完成对印度咄咄逼人的边界政策的军事任务之后,中国方面于1962年11月20日宣布了单方面停火,并从1959年11月7日存在的中印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再后撤20公里。[26]

在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之后,印度政府感觉到多数亚非国家明显倾向于认为是北京方面作了使争论回到会议桌上来的真诚努力。中印边界战争以后,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大不如以前。毫无疑问这主要是由战争失败的影响造成的,这场由印度幼稚的外交战略诱发的战争无情地暴露出印度的外强中干。同时,尽管印度政府矢口否认印度在反华问题上与美国的勾结,但仍然严重影响了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导地位。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由于政治、经济以及边界战争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国内的困难,降低了印度的国际地位。这使得尼赫鲁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印度外交局面,昙花一现,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也证明了尼赫鲁主义外交战略的严重缺陷。蒙巴顿曾经说过,“假如尼赫鲁死在1958年,那他就会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而名垂青史”[27]

【注释】

[1]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页。

[2]林承节:《印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页。

[3][美]多·拉皮埃尔、拉·柯林斯著,周万秀、吴葆璋译:《圣雄甘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4]林承节:《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725页。

[5]林承节:《印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7页。

[6]赵伯乐:《当代南亚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7]转引自胡志勇:《冷战时期南亚国际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8]转引自孙世海、江亦丽:《二战后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9][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齐文译:《印度的发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57页。

[10]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1]Appadorai,Angadipuram.Select Documents o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Relations,1947-1972,Vol.1.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p.3.

[12]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13][印度]贾万斯特·辛格著,胡仕胜等译:《印度的防务》,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14]周广健等: 《南亚风云——印巴三次战争始末》,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15]赵伯乐:《当代南亚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16]周广健等: 《南亚风云——印巴三次战争始末》,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17]赵伯乐:《当代南亚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18]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19]Nehru,Jawaharlal.Jawaharlal Nehru’s Speeches,Vol.2(1949-1953).New Delhi:Publications Division,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Govt.of India,1964.p.256.

[20][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 《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第七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45页。

[21][澳大利亚]内维尔·马克思维尔,陆仁译:《印度对华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22][澳大利亚]内维尔·马克思维尔,陆仁译:《印度对华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65页。

[23][澳大利亚]内维尔·马克思维尔,陆仁译:《印度对华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67页。

[24]林承节:《中印人民友好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1页。

[25]转引自[澳大利亚]内维尔·马克思维尔,陆仁译:《印度对华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00页。

[26][澳大利亚]内维尔·马克思维尔,陆仁译:《印度对华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483页。

[27]张力:《印度总理尼赫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