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

人文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关系中,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社会科学着重解决人与社会关系,人文科学着重解决人与自我关系。发挥人文科学的功能,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人文科学的内涵是必然体现人类价值,化育人性的,而“教育在于
人文科学_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一、人 文

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出自《易经》。《易经》中指出:“文明己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之“天”指自然界,“天文”之“文”主要是指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这里的“人文”之“人”是指人世间,“人文”之“文”,不是诗词歌赋之“文”,而是包括诗书礼乐在内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人类文明和文化。北宋程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1]用简单明了的话来概括,天文,是指天体运行状态及其运行规则;人文,则指人类社会的运行状态及其运行规则。

《辞源》和《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

在西方,“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发现于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的著作中,是西塞罗在翻译希腊文paideia时使用的。paideia本指当时对学生实行的文法、修辞、辩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门(“七艺”)学科教育,即关于人的全科教育,以促进人的智慧和思辨。在拉丁文中,hu-manitas的原意是“人性”、“人情”、“万物之灵”,而希腊文paideia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教育”的含义。西塞罗用humanitas来表达一种教育理想,即通过教育和教化使人获得完整、圆满的“人性”。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一词成为反对神权、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提倡人的自由、平等的旗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学主义的兴起,“人文”一词开始与“自然科学”一词相对称,泛指人类在精神文明、文化领域的各种现象。可见,西方的“人文”,是从人类的角度思考人以及人得以存在的根基: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这说明,关于“人文”的概念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对这个概念也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人文的实质在于以人为本,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二、人文科学

(一)人文科学的概念

《辞海》对“人文科学”的解释:人文科学源出于拉丁文humanitas,即人性、教养。这一名词是在欧洲15、16世纪开始使用,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

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科学”的解释:是指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认为人文学科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人文学科包括如下研究范畴:现代与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法学、艺术学、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实践以及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

美国人文学科国家基金会对“人文科学”的解释是:“人文科学尤指思想方法,学术范畴。人文科学之科目从经典著作研究到分析当代问题不等,研究方法包括个别的学科研究及综合科学研究两方面。人文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历史、哲学、语言、语言学、文学、考古学、法学、文艺批评与历史、伦理、比较宗教,以及以历史和哲学方法为研究进路之社会科学,而最后一类则包括政治理论、国际关系及其他关注问题之‘质’及价值多于关注其研究方法之科目。”

尽管以上几种最权威的典籍解释有差别,但解释的内容却是一致的。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文科学先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为西方大学的历史始于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当时的学者,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自称为“智慧之友”,向年轻学生传授关于人生的智慧,解答他们提出的人生意义、品德行为、各种事物的状况以及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等问题。于是就诞生了大学的第一个系——属于人文科学的哲学系,随后才陆续有了神学系、法律系、医学系和化工系、机械系等自然科学系列。

(二)人文科学的功能

人的生存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物质生存,二是精神生存。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形态中,科技知识和科技文化着重要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存问题,人文知识和人文文化着重要解决的则是人的精神生存问题,或者说是人生存价值的感受问题。因此,人文科学是以人的生存和人与世界的感受价值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以想象、思辨等个体性、独特性、创造性的感觉和表达为基本研究方法,以追求人自身的生存价值与意义为基本目的的知识体系和深层文化形态。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关系中,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社会科学着重解决人与社会关系,人文科学着重解决人与自我关系。

(三)人文科学的作用

关于人文学科的作用,彭书雄在《社会和谐离不开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一文中认为:人文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肯定人的价值、探寻人的意义,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提供价值规范。发挥人文科学的功能,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人文科学。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光明日报》上曾指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的逐步实现,国家和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标准也越来越高,对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不仅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应用社会科学大有可为,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在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我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培养了我国第一位文学博士的程千帆先生曾谈到:“并非人类所有的精神成果的价值都可以用生产力标准来作精确衡量,人文基础学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就不是如此,但它对人类进步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却是绝不能低估的。”人文科学的作用不都是现在时,更多的是将来时,它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可见,人文科学的内涵是必然体现人类价值,化育人性的,而“教育在于教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这是人文学科存在的基础。人文科学教育的直接目的便是实践人文学科的内涵,而不能教人感受“生活”的人文科学教育将是没有生存基础的教育。著名学者让·皮亚杰说:“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只有当人们能够在人的身上分辨出哪些是属于他生活的特定社会的东西,哪些是构成普遍人性的东西时,这种区分才有意义。”[2]

简而言之,人文科学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向人们揭示了人,是关于人的精神和人的本质的思考;

第二,培养灵活的头脑,教人如何批判;

第三,教人欣赏,使人眼界开阔。

(四)繁荣发展人文科学的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提供技术支撑,而人文科学的发展可以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许多有利于和谐文化建设的优秀文化传统。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对于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和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强调把矛盾保持在非对抗的范围内,主张通过承认和尊重“不同”以寻求统一,对于培育和谐理念与和谐思维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借鉴意义。因此,通过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深入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可以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第二,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

人文科学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对于保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精神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当代人文精神,强调引导科学技术的正向发展,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张尊重科学和理性,但又不迷信科学;注重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赋予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活动本身以意义和价值等等。这种人文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应当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而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一部分就是由于缺乏人文精神所致。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繁荣发展人文科学,积极培育和传播人文精神,让自然科学承载更多的人文关怀,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有利于促进个人心理和谐。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个人的心理和谐。促进人的心理和谐,需要通过繁荣发展人文科学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许多内容,其核心是让人们“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心理不适正困惑着一些人,进而带来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因此,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力繁荣发展人文科学,借助人文科学的智慧,引导人们正确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

三、关于人文精神

我国学术界曾对人文精神展开很热烈的讨论,这引发了很多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

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精神,是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客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4]

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5]

王蒙认为,中国本来就没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外来语,本身并没有严格的界说。Humanism,从字面上看是人的主义或学说,那么,我们无妨视之为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或者更简单一点来说,人文精神我们姑且可以假定为一种对于人的关注”。[6]

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个就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说明它,就是人的尊严,强调人的尊严(也就是广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个元素是理性,可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头脑对真理的思考,那么这个含义也就是科学精神,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个元素是指用一个词就是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7]

冯天瑜认为:“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是人类对人世探求和处理人世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其核心是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8]

赵成认为:“人文精神可以泛指人们在各种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追求。”[9]

袁伟时把“人文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重视终极追求,执着探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否定神和神学对人的束缚;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实现,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亦反对人性在物欲中汩没;谋求个性解放,建立人际间的自由、平等关系,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宗法等级关系及与其相应的意识形态束缚;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10]

张岂之在《中华人文精神》一书中认为,中华人文精神就是“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11]

季羡林则认为,人文精神分两点:一叫爱国主义,二叫骨气。[12]

总之,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指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基本文化精神,也就是以人之文化存在为本,着重通过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把握来化成天下的一种文化精神。中国的人文精神说具体一点也就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道德至上的价值标准,持中贵和的处世原则,求善求圆的社会心理。

四、关于人文素质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那么,在明确人文素质的概念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素质。

(一)素质

目前理论界关于素质有三种界定:

1.《辞海》中对素质解释为:“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3]

2.生理学和心理学强调素质的先天性,认为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4]

3.教育学的界定。教育学强调素质的后天性,认为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称之为素养。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人文素质

张楚廷所著的《大学人文精神构架》一书中认为:“人的素质是在外界的交往中将习得的文化(知识、经验、信息等)通过内化过程所形成的内在之物,其中,即此‘物’之中的物质部分实是身体素质,精神部分便是人文素质,所以,人文素质是素质的主要部分。”[15]

人文素质,即做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如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如气节。狭义来说人文素质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换而言之,人文素质就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

人文素质可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形态,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和审美趣味等体现出来的。

五、关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离开了科学,就不可能有生产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关于这一点人们已达成共识。

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而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三大要素:科学知识与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精神。

所谓科学知识与能力,是指对于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是指对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科学态度与精神则是指基于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各种信念、态度等。

科学教育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它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教育,引导人们对周围物质世界的变化做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探索大自然的各种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求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特征。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它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它旨在通过对人之何以为人的解析,培养人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即只有兼顾知识技能与人文情怀的人才是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它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通过传授和阐释生活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人文知识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质,启发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求善、求美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特征。

科学教育是训练观察自然的艺术,侧重于逻辑思维(用脑);技术教育是训练生产物质产品的艺术,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动手);人文教育则是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的学习,学会观察社会,进而学会生活的艺术。人文体现科学的基础,科学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科学的发展从自然科学中汲取丰富营养,包括逻辑思维、自然知识等等,自然科学的获取和积淀同样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支撑,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人文的终极关怀和理想追求为目的,以求善、和谐、进步为准则,以激情、幻想、探索精神为动力。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事实上都是构成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关系是一个钱币正面与反面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于一个统一体中,永远不能分离。科学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发展作为目标;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它们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具有完全对应的互补性,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衡,进而导致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失衡。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蔡元培先生曾在其《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1925年)中谈道:“学生如果进入一所各科只开设与其他学科完全分开的、只有本科专业课程的大学,那对他的教育将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理科学生势必将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在这方面的造诣机会。结果他的教育将受到机械论的支配。他最终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客观上的社会存在形式是一回事,而主观上的社会存在形式完全是另一回事,两者截然无关。这将导致自私自利的社会或机械社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强调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与人文融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16]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部分。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态度;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17]若是把科学教育、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对立起来,导致了狭隘的专门化,是一种“最糟糕的教育”。

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