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沙海绿洲话中卫

沙海绿洲话中卫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海绿洲话中卫中卫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之一,也是全区、乃至全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中卫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引黄灌区111万亩,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水产品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其中,石膏储量约70亿吨,居全国第二位。中卫具有民族多元性。由于中卫是由大量移民组成的,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
沙海绿洲话中卫_浪漫沙都—中卫

沙海绿洲话中卫

中卫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之一,也是全区、乃至全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

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甘、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是黄河中上游第一个自流灌溉市。辖沙坡头区和中宁、海原两县,共40个乡镇442个行政村,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9.29万。有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占34.6%。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7.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8元。

img3

中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羌戎杂居地,秦纳入版图,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属安定郡眴卷县,南北朝属灵州郡鸣沙县,隋唐属雄州和丰安县,北宋属昌化镇,西夏建制为应吉里寨和应理州,元朝仍设应理州,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宁夏右护卫为宁夏中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中卫县,属宁夏府,1933年分设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川专区、银南地区和吴忠市管辖,海原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和固原市管辖,2004年4月,中卫立市。

中卫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平均海拔1225米,地貌类型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台地、沙漠、山地与丘陵五大单元,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沙漠影响,中卫市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在7.3~9.5℃,年平均湿度57%,无霜期158~169天,年均降水量180~367毫米。市政府所在地沙坡头区,东“锁扼青铜”,南“对峙香岩”,西“爽挹沙山”,北“控制边陲”。黄河平缓中流,滨河水乡,景色秀美。

中卫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之说,引黄灌区111万亩,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水产品和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境内矿产资源种类众多,储量丰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硅石、黏土、石灰岩及金、银、铜、铁等20多种。其中,石膏储量约70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水资源丰沛,黄河流经全市182公里,最大自然落差144米,年均过境流量240亿立方米,秒流量1040立方米,水能蕴藏量200多万千瓦,可利用能量160万千瓦,属国家黄河上游水利水能开发的重要梯级地带,是西北可利用水资源最优越的城市。建成的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是西部大开发10大项目之一,设计控灌面积107万亩,每年可供电6.06亿千瓦时,解决卫宁平原120万亩耕地的灌溉。境内与甘肃靖远交界处的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规划建设的三大控制骨干基地的唯一待建工程,距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12公里。建成后向西可灌溉河西走廊的甘肃武威、民勤,向东可灌溉宁夏、陕西的部分地区,向北可灌溉内蒙古阿左旗,能使陕、甘、宁、内蒙古贫困地区300万人民脱贫致富,远期灌溉面积达2000万亩,将形成西北新的农、林、牧商品基地。大柳树水利枢纽和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将使中卫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水利水电能源基地,将是西电东送通道的重要的电源点和输电节点。国家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工程横穿全境。

img4

中卫凭借本地资源和交通优势快速发展,形成了中卫(美利)工业区、中宁(石空)工业区、海原新区产业功能区“三大工业区”和“六个特色工业园”。初步形成了造纸、酿酒及农副产品加工、冶金化工、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电力及能源等主体工业,是“全世界最大的金属锰生产基地”“全国数控珩磨机床研发基地”“西北最大的造纸基地”。

中卫市交通便捷,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是连接西北与华北的第三大铁路交通枢纽,也是欧亚大通道“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包兰、甘武、宝中、中太银铁路在中卫交汇,可直达北京、上海、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11个省会城市。5条高速公路和4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是新疆、河西走廊通往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内陆通道。香山机场的建成通航,构建起了立体大交通网络。

img5

中卫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境内风景、文物古迹众多,已挖掘整理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近百处,主要有古代岩画、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遗址、长流水旧石器文化遗址、“菜园文化”遗址、中卫高庙、市区鼓楼、明代古长城、春秋古战场、汉代古墓群、古铜矿遗址、寺口子苏武庙、海原清真大寺、双龙山石窟、海原“环球大地震”遗址、牛首山寺庙群、泉眼山古今水利工程、黄河文化城、南河子公园以及山清水秀的西华山、南华山等。

img6

img7

中卫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禀赋极高。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巍巍祁连山横亘黄河之阴,浩瀚腾格里沙漠连绵黄河之阳,一水中分,形成一幅天然太极图。景区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长城、丝路为一体,“白马拉缰”“麦草方格”“铁龙越沙”浑然天成,实现了黄河与沙漠、沙漠与绿洲、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中卫高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砖木构造,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被全国建筑师学会称做“中国古寺庙经典建筑”;寺口子景区丹霞与喀斯特地貌相交融,奇幽险绝;浩瀚大漠与万顷碧波交相辉映的腾格里沙漠湿地休闲度假区,金沙、碧水、飞鸟、绿地及各式高档别墅镶嵌其中,勾画出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的绝版美景。大麦地岩画、一碗泉新石器遗址、秦汉明长城、海原天都山石窟、环球大地震遗址、中宁石空大佛寺等,具有极高的宗教文化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中卫也曾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驿站,是汉儒、游牧、伊斯兰、军垦等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海原回乡的“野花儿”,闻名遐迩。

img8

中卫具有民族多元性。早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就有猃狁、犬戎、义渠等游牧部落栖息活动,到秦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后就大量移民于此。此后,由于战争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到明洪武年间,又徙五方之人实之,实以齐鲁燕晋周楚之民,而吴越居多。到清代乾隆年间,宁夏大修水利,齐鲁燕陕晋甘之民趋赴,人口大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从北京、上海、天津、浙江、陕西、甘肃等地先后移民2万余人,再之大河机床厂、农牧机械厂从沈阳等地的搬迁以及从西吉等地迁移一部分人口到南山台,从而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地区。

中卫的语言特征具有民族包容性。由于中卫是由大量移民组成的,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卫方言的独特性。这种方言,以秦晋方言为基础,杂以吴越、中原等各种方言混合而成。这种方言逐渐具备了较强的同化力,不少外来人入居后很快接受了本地方言,而中卫方言则很少受外来方言影响发生变化。至今,中卫方言中仍然可以找到古代语言的因素。

中卫具有民族的开放性。中卫自古崇尚儒教,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教齐全,各个教派相互影响、和睦相处。基督教、天主教在20世纪初就有外国传教士来此传教,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得益于清真寺的广泛建立,最有名的为莫楼清真寺、东关清真寺,而海原清真寺的历史则更为久远。

历史的发展同现实的发展一脉相传。历史证明,人口、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就是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期。中卫本来就有兼收并蓄、崇尚好学的人文精神,有塞上江南、旅游胜地、枸杞之乡、花儿之都的美誉。建市以来,中卫积极引进人才,先进的文化、理念和良好的作风使中卫又进入一个新的人口、民族、文化融合时期,正酝酿着新的人文精神。

面对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历史机遇,中卫市正紧紧围绕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卫的战略目标,稳步发展农业,初步形成了枸杞、设施蔬菜、硒砂瓜、马铃薯、优质大米和红枣、林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被誉为“塞上江南”“世界枸杞之都”“中国硒砂瓜之乡”。中卫市大力发展工业,依托中卫工业区、中宁工业区和海原新区产业功能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挖掘“水、运、地”组合优势,实施“疆煤进宁”,着力培育冶金、化工、光伏、建材、造纸和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着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把中卫打造成“国家级沙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开发建设“世界沙漠博览园”、黄河祁连山大峡谷等项目,打造“魅力沙都”和“漂流之都”,深化“万里黄河第一漂、千年党项第一村、大漠边关体验地、地空穿越大本营”的感观冲击;开发建设“黄河水镇”、沙漠湿地休闲区,打造西部国家级休闲度假中心。积极发展物流,依托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优势,以大交通促进大物流,建设广汇煤炭物流基地、大西北物流城、城市综合商贸体,把中卫建成面向西北的重要物流中心、全国知名的物流中转站。加快发展城市,以“黄河水城、魅力沙都、休闲中卫”为城市定位,以“宜居、休闲、生态美”为城市目标,创建国家园林、卫生、环保和优秀旅游城市。新建的“五馆一中心”等城市景观工程,腾格里湖等湿地保护开发项目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正以崭新的风貌、博大的胸怀,热切期盼与国内外有志之士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显著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优美宜人、充满发展活力的新中卫。

img9

img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