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大罪状_春秋战国故事

十大罪状_春秋战国故事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大罪状_春秋战国故事宋王偃自从活活地逼死了民间的恩爱夫妻之后,不但没醒悟,反倒更加凶暴胡闹。当时他们写了一个榜文,宣布宋王的十大罪状。

十大罪状_春秋战国故事

宋王偃自从活活地逼死了民间的恩爱夫妻之后,不但没醒悟,反倒更加凶暴胡闹。他自以为天下的英雄没有人能比得过他,也想建立起霸业来了。

为了要显示大英雄的威严,宋王偃想出了几种玩意儿。第一,在他临朝的时候,大臣们必须一齐大喊三声“万岁”。堂上一呼,堂下接应,门外的卫兵也使足劲儿喊着,这种喊叫,不光宋王偃听了非常神气,别人也觉得挺威风的。这叫“齐呼万岁”。第二,他拿皮口袋盛着牛血,挂在一根挺高的竹竿上,作为靶子。他在底下拿弓箭往上射。皮口袋射破了,牛血就像下雨似的落下来。这种肮里肮脏的玩意儿有什么好玩的呢?宋王偃可有他的道理。他把挂在竿上的皮口袋当作“天”。“天”都让他射得鲜血淋淋,他还不就是威武无敌的英雄了吗?这叫“射天得胜”。第三,他老叫大臣们喝酒,一喝就喝个通宵,没有一个不喝得东倒西歪,醉么咕咚的。他可是越喝越有精神,一壶、两壶、十壶的,从来没喝醉过。大臣们都称赞他是“海量”。他的“海量”只有给他斟酒的手下人知道。

这位“洪量如海”,“射天得胜”,叫人“齐呼万岁”的宋王偃,这么荒淫无道下去,当然失了民心。大臣里头也有劝告他的,也有责备他的。他觉得腻烦透了,就在座位旁边搁着弓箭,谁要跟他来叨唠,他就射谁。有一回,一天工夫,射死了三个大臣。打这儿以后,再没有人敢张嘴了。大家伙儿背地里都管他叫“暴君”。

列国的诸侯,为了他侵略边疆,也都恨上了他。他们曾经请齐国去征伐他。这回齐湣王听了苏代“一举两得”的话,就打发人去约会楚国跟魏国一块儿去征伐宋国。(www.guayunfan.com)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齐、楚、魏三国的兵马到了宋国。宋国的老百姓恨不能把这位暴君去了,也不准备抵御。齐国、楚国、魏国三国的将军在一块儿商量着。魏国的大将说:“宋王荒淫无道,人人痛恨。咱们三个国家都受过他的欺负,还让他占了不少地方。我想咱们不妨把宋王的罪状宣布出去,通知宋国的人,他们也许会来投降的。”齐国和楚国的将军都赞成这么办。当时他们写了一个榜文,宣布宋王的十大罪状。那十大罪状是:

一、谋害哥哥,篡夺王位;

二、欺负弱小,吞灭小国;

三、专凭武力,侵犯大国;

四、对天射箭,得罪上帝;

五、通宵饮酒,不理国事;

六、抢夺妇女,荒淫无耻;

七、射死大臣,不听忠告;

八、自称为王,妄自尊大;

九、勾结强秦,藐视邻国;

十、虐待人民,全无君道。

榜文所到的地方,老百姓全都骚动起来。三国的兵马到哪儿,哪儿的人都来欢迎。这一来,三国的军队简直没费多大力气,一直到了睢阳。

齐湣王唯恐打不下睢阳,就亲自率领着三万大军前去助战。宋国人一个个吓破了胆,人人害怕。宋王偃知道大势已去,独自逃出了睢阳,给齐国的将士追上,把他杀了。齐、楚、魏三国分了宋国的土地。

齐湣王当然得到了宋国大部分的土地,他可还不满意。他说:“这回灭宋国,全是齐国的力量,楚国跟魏国怎么能坐享其成呢?”他就出乎人家意料地向楚军、魏军进攻,还把他们打败,从他们那里抢过来好几百里的地界。这一来,楚国和魏国恨透了齐国,就全毁了盟约,归附秦国去了。

齐湣王并吞了宋国大部分的土地,越发骄横起来。他对大臣们说:“早晚我把周朝的天下灭了,把九座宝鼎搬到临淄来,就能当天王了,谁还敢反对我呢?”孟尝君说:“宋王偃为了狂妄自大,得罪了列国,大王才把他灭了。请大王别学他的样儿。天王虽说失了势力,终究还是列国诸侯共同的主人。列国虽说彼此攻打,可从来没有一个敢去侵犯天王的。为什么呢?还不是怕他的名义吗?上次大王不用‘帝号’,天下的诸侯哪个不称赞大王。如今大王怎么想要去攻打天王呢?”齐湣王说:“为什么不能?成汤攻打桀王,武王攻打纣王,我为什么就不能当成汤跟武王呢?可惜你不是伊尹、太公罢了!”君臣俩就这么闹了别扭。齐湣王又把孟尝君的相印收回去。孟尝君怕再得罪他,带着门客逃到大梁,投奔了魏公子无忌。

齐湣王自从孟尝君走了以后,更加骄横了,天天想去进攻成周,自己好当天王。这一来,列国诸侯都对他不满意起来。北边的燕国,就趁着这个机会,前来报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