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弟子规》的现代价值

《弟子规》的现代价值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弟子规》的现代价值——与中心秘书吴昊沐的谈话2013年12月5日到8日,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6位教授和工作人员,应安康市“援少会”会长王远峰的约请,前往安康市的5所中小学开展“阳光爱心好少年——《弟子规》巡讲活动”。这句话成为《弟子规》整篇的纲目,并以此进行诠释、开解与演绎。《弟子规》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少年儿童的行为规范,也是成年人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的现代价值_与中心秘书吴昊沐的谈话_善的人生

《弟子规》的现代价值——与中心秘书吴昊沐的谈话

2013年12月5日到8日,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6位教授和工作人员,应安康市“援少会”会长王远峰的约请,前往安康市的5所中小学开展“阳光爱心好少年——《弟子规》巡讲活动”。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吴昊沐全程参与了这项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就开展活动的意义、对安康市“援少会”的慈善救助活动等问题,与陈国庆教授进行了多次交谈。我们把在这次活动中二人的谈话记录下来,与各位朋友分享。

吴昊沐(以下简称吴):老师,我们这次开展的“阳光爱心好少年——《弟子规》巡讲活动”是如何创意的,也就是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活动呢?

陈国庆(以下简称陈):开展任何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有计划的。现代慈善事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项目化运作。也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安康市援少会会长王远峰在10月下旬在他个人微信上发了一条信息:“我想让《弟子规》,道德课大型讲座进校园,如果你有这方面的老师和经验,请你告诉我。”我看到这个信息,就跟了一条:“我可以讲。”他说:“我们请不起您呀!”我说:“为什么请不起?”他说:“巨额出场费。”我说:“免费,公益讲座。”他说:“真的呀?那我就联系学校了。”于是,他联系好学校,我组织大家备好了课,这件事就这样成了。

吴:老师,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我们这次活动就是民间活动呢?因为按照常规,这类大型讲座应当与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然后下发文件,再与各个学校进行联系。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一些,要想成行很可能要到学期末了。

陈:大体上算是民间活动吧。但是,我们双方的联系是完全符合政策法规的。我们也与安康市委宣传部和教育局进行了沟通,应该说是民间承办这个大型的讲座活动。政府在背后支持,民间组织具体操办或者运作而已。但是客观事实是,我们的效率很高,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就把这件事情落到了实处。

吴:为什么您与王远峰会长的主张很快就进行对接呢?或者说,您以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吗?

陈:的确如此。我看到王远峰会长的微信后,立刻表示同意,并与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的各位研究人员进行了沟通,决定由4位老师一起上阵,同时在5所学校开讲座,在安康市中小学形成这样一种氛围,就是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里占据应有的地位。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社会伦理、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等领域,有着系统、深入和全面的学说。《弟子规》只是其中之一,在历史上也有一定影响。在中小学讲授《弟子规》是完全必要的,对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操守是至关重要的。

吴:那么《弟子规》主要是讲什么内容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陈:《弟子规》来自儒家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成为《弟子规》整篇的纲目,并以此进行诠释、开解与演绎。宋朝著名学者朱熹撰写有《童蒙须知》,随后到清代有一位叫李毓秀的人据此做了改编,后来经过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将《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这是一篇教导人们怎样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文章。

吴:是不是在古代每一位读书人都要学《弟子规》,按照《弟子规》里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

陈:旧时代人们可以读的书并不是很多,与今天人们的读书量相比要少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恰恰相反,他们在我们今天称之为人文学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甚至远远超过了今人。《弟子规》并不只是读书人专用的教材,也就是说,读书人应该读《弟子规》,其他任何人都应该读《弟子规》。我们每个人都必然是为人子为人女的,那就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说话做事。《弟子规》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少年儿童的行为规范,也是成年人的行为规范。因此,我觉得全社会都应该学一学《弟子规》。

吴:在这次活动中,我去了几所学校,看到了少年儿童良好的精神风貌,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也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他们很守纪律,守秩序,对人也很有礼貌。在那所培新小学,我看到小学生们听您讲课都很专心,现场气氛也很活跃。不知道您的感受如何?

陈:我在培新小学讲了一个小时,孩子们一直很认真地听讲,这对我也是一个鼓励,使我更加认真严肃地讲授我的课程内容。小学阶段是人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时期,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在小学阶段应该学会守规矩,学会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学会尊重父母、尊重师长、尊重他人,学会在社会上立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规范,这个规范的底线就是法律。在更高的层次上,还要讲道德,也就是每个人都要学着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吴:我同意老师的看法。现在社会上就有一些不守规矩的现象,有些人一切都以自己的利益和好恶为原则,根本不顾及他人利益和社会秩序。比如,一个社会必须有交通规则,这样车辆行人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等等,交通就会是有序的,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社会秩序与治安状况就会大为好转。反过来,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交通规则的话,那种混乱状况就是不可想象的。

陈:是的。你说得没错。老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国与家之间还有很多组织机构或者单位,比如,学校、机关、部队、企业、商店、社区等,那么,在这些机构或单位,都有各自的规章制度,这是完全必要的。在这些单位或机构里的人们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否则,就会是杂乱无章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在工业文明阶段就更是有序化发展。

吴:老师刚才说的是所有人必须守规则,也就是遵纪守法。《弟子规》里面一开始讲的是孝敬父母和尊重兄长、友爱亲戚。您觉得,在古代社会儒家最重视的就是孝悌等道德规范。那么,在那个社会,为什么要把孝悌放在道德的第一条呢?

陈:孝是儒家伦理的第一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因为在儒家看来,身体发肤不是自己的,而是受之父母,属于父母的。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事实上,一个人从胎儿时,到自幼长大成人,以至于事业有成,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子女的安全、健康、温饱、学习,父母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总是担心着自己的孩子,甚至牺牲了自己。父母给了子女生命,给了子女身体,并且将子女养大成人,那么我们这副躯壳、这个生命,就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首先应该是属于父母的。我们对自己身体的珍惜,对个人生命的爱护,是我们孝敬父母所必需的,也是人生处事的第一要务。

在儒家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要奉公守法、不触犯国家的刑律,不遭受各种刑伤。古代人犯罪即是伤身体。孔子就说过,一个人如果犯了罪,这不仅是于君不忠,而且于己有损,更是对父母的不孝。有些人由于一时冲动而触犯了刑律,结果导致了自身的伤残并使父母蒙羞,这是多么糊涂的事情啊!对此行为,孔子的原话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另一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从更高的视角对孝道作了说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此,东汉时期以注释《孟子》一书而成名的经学家赵岐说,第一不孝是子女不敢纠正父母的过错,从而导致其犯更大的错误,并且身负恶名。第二不孝是由于家庭生活非常贫困而无法出去当官,这就使父母双亲不能得到俸禄的赡养。第三不孝是所谓“不娶无子”。在劳动力匮乏、人口稀少的古代社会,一个家族如果想要发家致富,人丁兴旺是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家族得以延续、祖业得以传承的根本保证。所以,儒家就把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起始。

吴:实际上,儒家的孝悌是维护几千年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道德规范。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孝悌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或价值呢?

陈:我刚才不厌其烦地对古代儒家关于孝的道德做了介绍,就是想说,在古代农业文明社会,国就是放大了的家,能齐家者即可治国。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是荒谬的,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我不完全赞同把古代的“孝”字完全运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因为毕竟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适合于古代的观念未必适合于今天。但是,我也不赞同把“孝”的道德全部加以抛弃,还是要保留其合理的部分或者因素。父母劳作了一生,除了为社会做贡献以外,还辛辛苦苦地把自己的子女养大成人,如今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也不能继续从事生产劳动了,那么,做儿女的就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让父母能够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行得便捷,心情愉快地安度晚年。

吴:我记得老师说过,不赞同汉代面世的《二十四孝图》。您对其中的某些孝子之作为予以否定。比如,对“王祥卧冰”“郭巨埋儿”之类的所谓孝道是加以批评的。您主张新型的家庭关系,也就是在家庭里各个成员一律平等。

陈:是这样的。我还是认为对于古代伦理道德应当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针。言归正传。对于《弟子规》里的内容,我们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全盘抛弃或完全继承,都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

吴:老师,我在安康市高新国际中学看到,有2000多名学生齐声诵读《弟子规》,场面非常壮观,学生诵读得也很整齐,让人听了以后很振奋、很感动。学生们学着守规矩、懂道理,这是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我感到我们搞这次“阳光爱心好少年——《弟子规》巡讲活动”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还想把我了解到的安康市“援少会”的慈善公益活动跟你聊一聊。

陈:嗯。我在一年前就认识安康市“援少会”会长王远峰。那是在2012年在宝鸡召开的全省慈善组织经验交流会期间。我们都参加了那次会议。随后,在西安举行的几次活动,我们也邀请了王远峰会长前来参加。我知道安康援少会是个草根机构,他们做了大量的社会慈善公益活动,救助了许许多多少年儿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我曾经跟王远峰会长说过,我非常感谢他们为安康少年儿童所做的大量慈善公益工作,希望他们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

吴:老师,我看到媒体对他的事迹有很多报道,其中有一篇汪金波写的文章,题目是《王远峰的爱心之路》。这篇文章发表在《安康日报》经济特刊2013年9月26日第4版。其实,我希望朋友们可以抽时间看看这篇报道。在我的印象中,王远峰会长是一位非常热情、执着、善良和精明能干的人,他自己的生意做得很好,他的“援少会”工作也做得很出色。他是千千万万个草根机构的典型代表。

陈:安康“援少会”是个草根机构,没有经费,没有专职人员,没有办公场所。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志向,要为安康的少年儿童多做一些事情。事实正是如此,我们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了解到很多感人的事迹,而且他们是一个非常团结的团队,很多志愿者参与到“援少会”的活动中,有不少还是夫妻甚至全家人都参加“援少会”的活动,目前,在安康已经形成了一个关心少年儿童、援助少年儿童的大好环境。我们要在适当的场合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他们真的是最可爱的人。

吴:老师,我们在安康的《弟子规》巡讲活动已经结束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还会有相关的其他活动吗?

陈:我们的《弟子规》巡讲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还要在全省范围内,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宣讲活动。这个活动还在策划中。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积极工作,不断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所学的专业,也是我们做慈善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