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圣门弟子群像

圣门弟子群像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上,这三代人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认为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上最优秀的先辈,其中“圣门弟子”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们是彻底改变了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的一代精英和豪杰,因此,一个个“圣门弟子”的生平事迹,便是历代阿拉伯人广为传颂的历史故事。
圣门弟子群像_阿拉伯人的历史文化

圣门弟子群像

在阿拉伯伊斯兰历史文献中,“圣门弟子”有特定的含义,阿拉伯文原文叫“艾苏哈布”,是“同伴、伙伴”的意思,汉语意译为“圣门弟子”,指的是在穆罕默德时代追随他的人。忝列“圣门弟子”的条件是:(1)必须是与先知同时代的人,而且要亲眼见到过先知;(2)必须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也就是说,所有见到过先知的穆斯林都是“圣门弟子”,因此,“圣门弟子”的数量是相当多的,约有11万人,著名的也有数千人。所有见到过“圣门弟子”的穆斯林则称为“再传弟子”,所有见到过“再传弟子”的穆斯林称为“三传弟子”。在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上,这三代人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认为是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上最优秀的先辈,其中“圣门弟子”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们是彻底改变了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的一代精英和豪杰,因此,一个个“圣门弟子”的生平事迹,便是历代阿拉伯人广为传颂的历史故事。

黑奴比俩里

公元7世纪时,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黑人总被视为卑贱的代名词,即便是在使者传播伊斯兰教初期的阿拉伯半岛,黑人的血统与肤色注定了他们的命运与低劣和卑贱相随。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比俩里的埃塞俄比亚籍黑奴,在麦加以自身的坚韧和勇敢向世人表明他同为人类的平等权利。

当时,比俩里还是麦加城一个叫伍麦叶·哈拉夫的人的奴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比俩里聆听到麦加伊斯兰教宣传者的教导,令他耳目一新,使他忘记了自己身为奴隶的卑贱地位,在他自认为天生就是一片黑暗的心灵中燃起一缕光亮,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于是,比俩里毅然决定归信伊斯兰教。

然而,以一个不但是黑人而且是奴隶的身份,要想摆脱种族和等级歧视的桎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可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果然,当比俩里的主人伍麦叶·哈拉夫听到比俩里竟然胆敢自己做主加入到穆斯林的行列后,气得暴跳如雷,怒不可遏。伍麦叶·哈拉夫叫来自家的几个壮丁,将比俩里拖到炎热的沙漠中,剥光他的衣服,将他按倒在滚烫的沙堆中,沙砾灼烧比俩里的肌肤。哈拉夫试图以酷刑使比俩里屈服,放弃他的选择。然而,比俩里坚持自己的选择,毫不屈服,于是伍麦叶·哈拉夫他们又用皮鞭抽打比俩里,比俩里依旧毫不动摇。气急败坏的伍麦叶·哈拉夫又让壮丁们搬来一块巨石,压在比俩里的身上,比俩里依旧不屈不挠。麦加的贤士艾布·伯克尔知道此事后,便花了一大笔钱买下比俩里,并将他释放为自由人。

获得自由后的比俩里,更加坚定地追随先知穆罕默德,处处显示出他的坚强与勇敢,时时体现出求真好学的精神,受到先知和其他圣门弟子的青睐。穆斯林开始礼拜的时候,大家讨论怎样才能在礼拜时间到来的时候把大家集合起来,有人提议敲钟,还有人建议吹号角,先知说:“比俩里啊,你站起来唤人礼拜吧!”于是,比俩里登上高台,开始了他的唤礼员生涯,成为伊斯兰历史上的第一位唤礼员。比俩里悠扬洪亮的唤礼声震撼人心,开始响彻于圣地的上空。这就是一个黑人奴隶从卑贱到自由和荣誉的开始。

比俩里的声音被视为对一个新时代的召唤,因为自从他加入伊斯兰后,从来没有人在乎过他的血统和先前的身份。在阿拉伯历史乃至整个人类的历史上,比俩里的声音是对奴隶制和种族歧视的无情颠覆。

需要救助的总督——赛义德

欧麦尔执政时期,沙姆地区的霍姆斯作为当时一个比较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受到欧麦尔的重视,继穆阿维叶担任那里的总督后,谁将继任这一重要职位成了欧麦尔比考虑的一件大事。经过一番推选后,赛义德被委以重任。赛义德携家带口去了霍姆斯,走马上任,成为那里的第二任总督。

有一次,霍姆斯的百姓向欧麦尔呈交了一份当地贫困者的名单,需要政府给予救助,当欧麦尔打开名单时,赛义德的名字也豁然忝列其中,欧麦尔以为或许是重名,随便问道:“这个赛义德是谁?”来者说:“是我们的总督,他的家里几天都没有生火了。”欧麦尔震惊万分,不禁潸然泪下,随后他给赛义德捎带了一千个金币。

然而,当赛义德收到欧麦尔转交给他的金币后,却忐忑不安,仿佛手里抱着一团火球。在与妻子商议后,赛义德将一千金币分送给当地的贫困百姓。

不久后,欧麦尔到霍姆斯地区视察工作,在与当地百姓接触的过程中,欧麦尔问他们:“你们觉得你们总督赛义德怎么样?”人们向他抱怨道:“他天大亮后才开始工作;他晚上不理朝政;他每月都要休息两天;他还时常晕倒。”

欧麦尔听完百姓的意见后,望了望陪同的赛义德,希望他能就百姓意见做出解释,赛义德不得不讲述了自己的苦衷:天大亮后我才出门工作,因为我没有佣人,我很早就要起来和面做饼,然后才能出门工作;我白天忙于工作,晚上要敬拜真主;一个月有两天不出门,是因为我没有换洗的衣服,我只能在这两天洗衣服;最后一点是因为每当我想起后世,便惊恐不已,以致晕倒。欧麦尔听后,为这位清贫廉洁、敬主爱人的总督所感动,将赛义德紧紧地拥抱起来。

圣女法蒂玛

在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的时期,他的小姑娘法蒂玛常常与他形影不离,这是他与妻子赫蒂彻的第五个孩子。法蒂玛自小天资聪颖,善解人意,深受父亲影响,是一位虔诚而坚强的穆斯林女性。有一天,先知带着年纪小小的法蒂玛去天房克尔白礼拜,一些多神教徒的无赖为了侮辱先知,竟然将污秽的东西扔在他的背上,年幼的法蒂玛看到后,哭喊着勇敢地上前为父亲擦去污秽,还大声痛骂那些无赖之徒。

海底彻去世后,法蒂玛更是得到父亲的加倍关爱。而法蒂玛也对父亲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安慰他、体贴他度过了漫长的艰难的岁月。有一次,使者经过长途旅行返回麦地那,在经过法蒂玛家的时候,法蒂玛热情地迎接父亲归来,当她第一眼看到父亲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哭了。先知问她:“你为何哭泣?”法蒂玛说:“我不忍心看到父亲的面色苍白。”

先知将法蒂玛许配给了堂弟阿里,结婚的那天,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来到先知门前,她早就听说,先知的女儿善良、仁慈,不会让任何一个求助者感到失望,她心想向先知的女儿寻求一点帮助。这时法蒂玛走出家门,这位贫穷的妇女上前几步,她看到了法蒂玛皎月般的脸庞,法蒂玛也看到了她。法蒂玛对这位贫穷妇女的困境感到同情,但她自己也并不富裕。法蒂玛停顿了片刻,转身走近屋里,不一会儿,她拿着自己的嫁衣走了出来,并将嫁衣递给了那位妇女。就这样,法蒂玛穿着最普通的旧衣服到了阿里家。新婚后,阿里为别人担水挣钱,法蒂玛给人家磨面挣点工钱,以致她娇嫩的手上磨出许多血泡来。贫寒的家境和艰苦的生活,使得法蒂玛身心憔悴,疾病缠身,但她却从不抱怨,相夫教子,给予阿里以巨大的精神支持。

先知归真90天后,法蒂玛悲痛难消,病情加重,她预感时日无多,就请来邻居萨勒玛太太为自己洗了大净,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然后派人去找阿里。当阿里回家看到病危的妻子时泪如雨下,而法蒂玛却镇静的安慰丈夫,嘱咐他照顾好身后的孩子,不多时便溘然长逝,年仅29岁。法蒂玛坚守信仰、勤俭持家的故事被历代穆斯林所称颂,受到世界各地穆斯林特别是穆斯林妇女的尊崇和爱戴,有些地方在每年6月15日还要举行纪念活动,被称为“法蒂玛节”。

背柴火的长官——艾布·胡莱勒

在众多的圣门弟子中,有一位因为特别喜欢小猫而以“小猫之父”闻名的人,即艾布·胡莱勒。艾布·胡莱勒是来自也门地区的道斯族人,追随先知多年,是一位勤奋好学、记忆力超群出众的圣门弟子,他传述的圣训——穆罕默德言行录——有5374段,是圣门弟子中传述圣训最多的人之一。这五千多段圣训是他在与先知共处的4年多时间里完成记忆的,足见他的记忆力之强。这些圣训,如实地记录了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作为伊斯兰文化的宝贵文献,被收录在各大部著名的圣训集中。

有一次,艾布·胡莱勒传述了一段圣训,欧麦尔听完后表示怀疑,他提醒艾布·胡莱勒要深思熟虑后再传述。谨慎的艾布·胡莱勒感到很不安,于是就带着欧麦尔来到阿伊莎那里来确认,阿伊莎肯定了艾布·胡莱勒的传述是正确的。从此,他背记圣训更为专心认真了,他说:“我既不在园圃耕植,也不在市场上交易,我唯一的工作就是记忆圣训。”

艾布·胡莱勒一度担任先知寺的教师,向人们讲解圣训,总是口若悬河,讲述圣训,几乎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有一次,一个叫马尔迈的长官想测试一下艾布·胡莱勒的记忆力到底有多强,于是他请艾布·胡莱勒做一次演讲,讲述圣训,并暗自派了一名书记官将演讲的内容记录了下来。一年后,马尔迈再次请艾布·胡莱勒到他那里做同一演讲,演讲过程中马尔迈仔细查对了一年前他演讲的记录,他惊奇的发现,凡是引用到圣训的地方,竟然无一字之差,而当时的艾布·胡莱勒已经是一位年迈的老者了。

艾布·胡莱勒在先知去世后还曾担任过巴林、麦地那的长官,但官职对他来说,只是给了他为大众服务、向大家传授知识更多一点的机会罢了,他自己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时常被饥饿所困,在他饥饿的时候,便趴在地上,或是在肚子上系块石头,使饥肠辘辘的腹中好受一些。他身为麦地那的长官,仍亲自为家人背柴,人们都戏称要为麦地那的长官和他的柴火让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