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什么不能将哈达挂在长辈脖子上

为什么不能将哈达挂在长辈脖子上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哈达是藏族宗教礼仪中,向神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相或向活佛敬献的礼物。尊老爱幼是藏族人民的一大美德。藏族人民非常喜爱年幼的小孩,生男生女一视同仁。藏族礼节突出地表现在逢年过节上。
社交礼仪_中国藏族

第三节 社交礼仪

在各种社会交往中,藏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礼节,迎来送往,以礼待人。赠送哈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礼节,“哈达”之意是:神的光辉,萦绕的祥云,神灵的化身,它表示与神同在,幸福无边,吉祥如意。

哈达主要分特等内库哈达、二等素喜哈达、三等素达哈达。有丝织和白麻织的两种,主要有红、白、黄、蓝四色。一般长度为二三米,在精织的丝绸哈达上,织有八宝吉祥图、莲花云座图、吉祥如意字等,现在人民普遍喜用白色的麻织哈达。

最早,哈达是藏族宗教礼仪中,向神敬奉的一件珍贵供物,也是僧侣们互相或向活佛敬献的礼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这神圣的礼物,广泛流传于民间,如拜访师长、探亲访友、婚姻喜事、喜庆佳节、迎宾接客、平息纠纷等,不啻是文明礼节与交往的纽带。

向对方馈赠哈达时,必须双手捧献,接方也必须用双手领受。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礼。不论年龄与职位,一般是在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赠哈达,常见的是弟子敬献给师长,而师长不回赠;德高望重的活佛或师长受礼后,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这时其上身要向前倾,以使回赠的哈达挂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谢。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或挂在屋内较高、洁净的地方。

有客人来访,全家大小下楼或出院门、帐篷热情相迎,如果门前或帐篷前有狗,要先把狗拴好。迎徒步的客人时,由主人家年轻的男女,先接过客人身上的大小包袱;如是乘骑的客人,要接过马的缰绳。迎进屋后,由主人家的年老者陪客,其余家人先要料理客人的坐骑,如给马饮水、备料、取鞍等,不住宿的客人,一般不取马背上的鞍子,但要松肚带,而后喂料、饮水等。

进房或进帐房时,由主人家的家长陪客人走在前,切不可与客抢道,进了帐篷或屋内,客人一般要坐在进门右上方的座位上,无客时由一家之主来坐。右下方系男子座位,左边系主妇及妇女座位,不能乱坐。不能在客人前走动,客人在,家里人不得争吵或发生口角。妇女洗漱、移动屋内器具,不能有响声;客人谈话时,不得插嘴打扰;客人坐定,主妇把糌粑茶送给男主人,由男主人再用双手端到客人前;递送切割手抓肉的小刀时,刀尖不能向着客人,要双手横平递上;在客人面前,父母长者训斥晚辈时,晚辈不得顶嘴。

客人有枪,进房或帐篷时,枪口向后,脱帽进屋。在座位上要盘腿而坐,不能把脚伸开或拉开,或东倒西歪而卧。到了他人家,即使你刚吃过饭也要喝碗茶,不然有失礼貌,主人家会不高兴。在屋内不能吐痰、放屁。取水必须用水瓢,舀茶不能把碗伸入锅内,锅台上不能坐,更不能踏。客人吃饭时,主妇不能扫地或洗碗。入睡前,除主人家年老长辈外,任何人不得先于客人睡觉;早上起床,每个家庭成员要向客人问安。客人要离开,要将马鞍备好送至院外或村外,客人上马后,不可马上回屋,要目送客人走过一段路才回。

不管与熟人或生人相遇,要问好问安。对陌生人来访也要热情地接待,并主动介绍家庭成员。对朋友、客人要重义气,不说假话,不做违背诺言之事。

家里如有出远门的人回来,要给左邻右舍送点礼物,表示有福共享。出门狩猎,一人猎到任何一种野物,同伴们都要平均分享。村寨里有新建房舍或缝制新帐篷和旧帐翻新,全村寨的人要主动帮忙。立木之日,村内各户要送青稞咂酒或白酒两瓶、上等哈达以及大小馍馍等。如遇婚礼、丧葬,家里的人们(多为男子)会热情扶助、帮忙。如在路上遇到活佛,要主动脱帽、下马,站在路边,让其先过并道安。

尊老爱幼是藏族人民的一大美德。对家庭里的老人,要特别照顾好;和睦的、特别爱戴老人的家庭,会受到全村或外村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反之则要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谴责。家庭主妇在倒茶、舀饭、上菜、分食时,第一碗要给老人,并双手端上,无论任何场合都要这样。晚辈不强占老人座位,与老人谈话时,要耐心、和颜悦色,家有重大事情,要与老人商量;对老人的嗜好不可阻止或用言语刺伤。老人和长辈外出,要准备好坐骑,高龄老人由家人护送;家庭成员回家,要向老人问安。各种场所,特别讲究长幼有序、依次就座,喝酒吃肉,由长辈老人先举杯动刀,红白喜事由老人主持;家庭或村寨内外的事宜,听老人的安排;无论在家或在外,睡前先给长辈安排护理,让老人先睡。

藏族人民非常喜爱年幼的小孩,生男生女一视同仁。村庄部落举行任何聚会,如庄严的祈祷会上,所分的祭品,决不能少了小孩的份。各部落、各村寨“锅庄”向寨神进供品,由寨上的少年男子去送。迎接远方来客,要派少男少女去相迎,敬献哈达;如果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先要保护年幼小孩的安全。

藏族礼节突出地表现在逢年过节上。农历初一早晨,家庭主妇去“抢”新年新水,在路上或河边碰到玩耍或随父母、兄妹一道赶来“抢”新水的小孩,要把怀中节日糖果、油饼等送给他们。据说,新年第一天路遇欢乐的小孩,象征新年如意、顺安。在备新年第一餐时,主妇首先给家神供餐,而后给家里的长老敬茶,或给已故的父母、祖父母供餐,再给家庭每个成员倒茶,在这碗早茶的安排上,不能少了家庭成员的任何人,包括已出嫁的、或上门的兄弟姊妹;同时还要给本地的活佛、大喇嘛、孩子的教师等备年茶。第二天或几天后,要给以上诸位送去这新年茶,表示没有忘了他们的恩德;随同年茶,还要带上新年馍馍、酒一两瓶或咂酒一坛、哈达一条等。送去时,先给活佛、教师,然后才是其他兄弟姐妹。新年初二,家家户户要把门前或院内的狗拴在离家门较远的地方,而且一定要拴牢固,使客人能放心前来。节日期间,谁家的客人多,就要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客人来时,包里都带有礼品,主人家的主妇收了礼品,还要往包里装上回礼,不能空包带回去;本村或本寨内请客,互不带礼物。

村内若遇天灾人祸,全村人在节日里不举行任何活动,但死者家属,会向村上首领说明不必为他们一家(死人)牺牲全村一年一度愉快的节日,让全村人照常举行各种活动。为此,全村各户要为死者捐送物品或钱款,集资为死者在节日前举行隆重的悼念诵经会,死者家属和亲戚在节日期间,不参加任何活动。

村里举行婚礼或新房竣工庆典,要请每家每户的男子或妇女参加,参加者要带酒和哈达,不得空手,主人家对礼物轻重不计较多少,只图来客多,客人一般要喝上三杯酒才可离开,不然难以脱身;而外出做客,访亲望友者,要穿戴整齐,洗漱干净,以表示对主人家的尊重。

敬语的使用也是藏族礼仪的内容之一。藏语分敬语和非敬语,使用敬语也就特别讲究。敬语的使用对象,主要是父母长辈、远方来客以及僧侣喇嘛,平常交往中也较普遍,如平辈平时相逢互称“却得么”(您好)、“哦尕德”(辛苦了)、“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与同辈相别,互道“德么”(平安)、“参波”(顺安);与长辈或师长招呼,在语句末尾带“啦”字,如“扎西格根啦”(扎西老师),这里的“啦”字,表示尊敬、吉祥至上等意。晚辈听见了师长的吩咐或劝告,回“纳索”(是、遵命)。与长辈、师长相见,晚辈主动说“各看德么?”(贵体安康?)。端上茶,对师长说“甲素”(请用茶),而不直说“甲通”(喝茶)。喜庆佳节、红白喜事上,小辈们主动向长辈们敬酒,并祝父老们长寿、愉快、幸福,也向做客的主人家祝福,长老们也要回敬小辈表示感谢,并给予年轻人良好的祝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