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三节酒文化背景下的酒文学

第三节酒文化背景下的酒文学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酒似通俗文艺,爱之者甚众,但要论酒的真正知音,还应首推文人,这样跟一切古老的文化一样,酒文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文人化的过程,换言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人们的饮酒有着莫大的关系。酒与文学犹如一对孪生姐妹,虽然不能说没有酒就没有文学,但没有酒将会令文学黯然失色。
第三节酒文化背景下的酒文学_中国古代文人与传统文化

第三节酒文化背景下的酒文学

中国文学的历史很长,而在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酒似通俗文艺,爱之者甚众,但要论酒的真正知音,还应首推文人,这样跟一切古老的文化一样,酒文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文人化的过程,换言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人们的饮酒有着莫大的关系。林语堂先生在《谈饮酒与酒令》一文中说:“酒在文学上比别样的东西更有重要的贡献,它与香烟一样大有助于人类的创造力。醉的人似乎是很自得的,在这个时候,人类介于事实与幻想间的创造力,便比平常更高了。”

古代诗人很少有不会喝酒的,唐代还有以饮酒出名的酒仙、酒士、酒鬼、斗酒学士和醉吟先生等等。有人曾撰联写七雅七俗:“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让“诗酒”并列“七雅”之中,可见诗与酒的缘分由来已久。从《诗经》到唐诗,咏酒的诗歌汗牛充栋,若是没有了酒,唐诗不知会减去多少迷人的魅力。还有人说“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的确,翻开古代卷帙浩繁的诗卷,几乎页页都散发着浓浓的酒香,在那厚重的酒文化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与故事,一年四季皆有酒如诗。酒与文学犹如一对孪生姐妹,虽然不能说没有酒就没有文学,但没有酒将会令文学黯然失色。

一、酒与诗词

酒与诗的关系源远流长,亲密无间,以至于翻阅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酒与诗歌的结合既是中国美酒的灵魂,也是中国诗歌的灵魂,酒成了诗人灵感的源泉,创作的催化剂,与之相呼应的,酒也更成了诗人创作不可或缺的题材和表现手段。诗是美的,酒是美的,诗酒交融产生的酒诗则更美。

先秦是酒的产生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当然,也是酒诗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三百零五篇诗歌中,涉及酒的就有50篇。“微我无酒,以敖以酒。”(《邶风·柏舟》)“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唐风·山有枢》)“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小雅·北山》)“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周颂·载芟》)“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豳风·七月》)“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周南·卷耳》)。这些酒诗就内容而言,在国风中多是为了抒忧解愁,在雅诗中多是写祭祀、宴请活动和统治者奢侈的生活,在颂诗中则多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翻开历史,酒真正与文人创作和生活密不可分,渗入到文人的灵魂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战乱频繁,政治极不稳定而思想又相对自由。对现实的愤懑,对生命的体悟以及无所归依的忧伤情怀,使得这一时期的文人以酒麻痹自我,在无知觉中寻找一份寄托和慰藉。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虽然下过禁酒令但他自己就很能喝酒,诗歌中涉及酒的也不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此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到了竹林七贤时期,酒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例如阮籍的长醉不复醒,刘伶的嗜酒如命,这些放旷之士的醉酒,早已不是醉酒的本来面目,他们醉的是忘忧。在险恶的政治形势下,文人们不得不借酒佯狂,以酒作为一种保护手段,以保全自身的清白。表面上看这些文人放浪形骸,但沉潜在人们心底的是满腹的愁苦和忧患,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也是他们痛苦的根源。这些文人们想到了隐退,他们试图用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以示抗争。但作为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熏陶的传统知识分子,他们又不可能真正做到超脱,于是便以发牢骚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又希望通过饮酒来忘记自我,达到人神相通的境界,他们认为醉酒便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最佳方式。

在两晋南北朝诗人中,陶渊明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写有大量酒诗赞颂隐居生活,如“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拟古》)。他有《饮酒》组诗二十首,如“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借“醉人”之言,揭露封建社会里的黑暗。他辞别污浊官场后,“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我介绍说:“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各情去留。”他早年作过祭酒、县令等小官,后因不堪“心为形役”而辞官归隐,终生不仕。他的生活一直很贫困,但即便断炊,也少不了酒,友人周济他的钱,也拿去买酒喝,所以他的诗作“篇篇有酒”,他的《饮酒》二十首,酒是好酒,诗更是好诗。“班荆做松下,数斟以复醉……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之十四)“且共欢此饮,吾驾可回欤。”(之九)在陶渊明的诗里除了酒还有山、水、松、菊的契合,这些一同成为消解陶渊明沉痛和悲愁的因素。因此,和其他魏晋名士相比,陶渊明更多了些许恬淡。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的话,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唐代文人之醉酒,固然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更多的是浪漫之意的情调。唐代三大诗人都写有大量的酒诗,据粗略统计,李白206首,杜甫232首,白居易多达595首。李白作为唐代诗坛的“酒仙”,他喝酒、写酒,甚至不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而他本人最后也是在酒酣中捉月落水而先去。“诗圣”杜甫的嗜酒不亚于李白,“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欢乐和“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愁都离不开酒。“醉吟先生”白居易由于家道富裕,他喝的多是美酒,“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盛唐之盛,固然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却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莫怪平生志,徒消尽日愁”(元稹《饮新酒》)是文人雅士的酒;“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是旷达放浪之士的酒;“风吹柳花满庭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是离别时的酒;“痛饮狂歌空度月,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是朋友的赠酒。很显然在唐代,文人们饮酒赋诗,其内容远比前代要丰富得多。这个时候酒不仅仅是解忧良药,还有更多的功用。唐代人似乎比魏晋人看得更明白、更豁达,他们知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道理,也能试着做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这当然是跟盛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所以唐代文人要比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幸运得多。

作品散发酒气最浓郁的,当属被杜甫称为“斗酒诗百篇”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了。他“自称臣是酒中仙”,一生嗜酒如命,喝起酒来连皇帝老儿的账都不买。他在《月下独酌》中云:“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他还在《客中作》中曰:“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由此可见,诗人对酒是多么的“痴情”!他不但常“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地独饮,还常与朋友豪饮:“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他虽性格狂放,但也掩盖不住他失意之时愁苦的心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一生与酒相伴,酒助诗兴,诗凭酒力,留下了一首首令人赞叹不已的或消愁、或喜悦、或离别、或愤世的诗篇,如《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对酒》等等。此外,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长诗《琵琶行》就是在醉酒之后,听了歌伎裴兴奴演奏琵琶,诉说她的身世后,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连夜写成的。平日里最老成持重的杜甫在高兴时也不禁高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杜甫《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正是酒才让文人们找到青春的感觉,得到个性的张扬。所以说,酒在唐代已经被赋予了生命的品格。唐代诗人借酒放松心情,以全身自我的状态在诗中展现自我和个性。酒使文人进入纯粹的精神世界,在酒香四溢中,酒的精神品格为文学注入了一份不竭的动力。

二、酒与词曲

与诗一样,词从一诞生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人同样好饮,流传下来的诗文有许多都洋溢着酒的芳香。北宋初年,天下方定,文人们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建功立业,积极有为,他们的诗词多为述怀言志之作,或是描述美好的事物。“乐秋天,晚荷花上露珠圆。凡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银簧调翠莞,琼桩拨清弦。捧觥筹,一声声齐唱太平年。”(晏殊[拂霓裳])“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酌金瓯,纵无花前常病酒,也是风流。”(欧阳修[浪淘沙])“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晏几道[鹧鸪天])宋初的一些太平文人一面饮酒,一面歌唱盛世美景。但北宋初期词以婉约为主,酒词也往往与无边愁绪汇集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以词作排遣的晏殊“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宋祁则想留住这斜阳,“为君持酒对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苏东坡不仅会喝酒、酿酒,更会写酒文学,酒词也多佳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来问去就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水调歌头])。不过生性旷达的苏东坡词已突破婉约派的藩篱,词的表现范围也更广阔,形式也更多样,“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些已是浩瀚之言,深沉之思。我们从他嗜酒如命和风度潇洒的神态,可以寻到李白和白居易的影子。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正如李白的作品一样,假如抽去酒的成分,色香味都为之锐减。请看下面的词句: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西江月]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西江月]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定风波]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南乡子]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南乡子]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永遇乐]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南歌子]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望江南]

宋代的许多文人同苏轼一样有着曲折波荡的人生际遇。烦恼多了,饮的酒自然多了起来。苏轼将酒称为“扫愁帚”、“钓诗钩”。他说:“要当立名字,来用问升平。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洞庭春色])因为酒能扫除忧愁,带来欢乐,又能勾起诗兴,激发灵感。苏轼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肚子不合适宜”,是苏轼沉浮不定,遇贬谪多而升迁少。在政治上长期的不得志,抱负不得施展使得苏轼只能借酒浇愁,“作个闲人,自觉功名懒更疏。”“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不杯当属水仙王。”(《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由此看来苏轼之酒除了破愁解闷外还增添了许多雅趣。

到了南宋,因为政治的缘故,爱国主义成为文学创作的主题,而酒甚至一度成为爱国者的精神药物。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酒生活主要是同抗金大业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炽热的情绪。“王师北定中原”和“九洲同”是陆游一生的奋斗目标,渗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士人情结。“长安不到四十载,酒徒往往成衰翁。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叹颊红。”(陆游《对酒》)这首诗隐含着报国无门,人已衰老的喟叹,希望以酒浇愁忘却世间浑浊。

与陆游同时代的辛弃疾,一生戎马抗金,常饮酒高歌,时发感慨之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中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种孤独和寂寞恐怕只有酒才能排解得了。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有一次醉后他把松树也当成是人,“昨夜松也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因而遭受主和派的不断打击,在42岁就开始闲居,可他抗金的心没有闲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在他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中,写了自己与另一位爱国词人陈亮关于纵谈的喜悦,以及对当权者偷安误国的痛心。

与辛弃疾一样,经历北宋到南宋生活的李清照,则走了与辛弃疾完全不同的词风之路。李清照的词清新委婉,凄丽动人,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在李清照的所有词中,内容涉及酒的竟占一半以上。李清照的饮酒史,从她少女时期就已经开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与赵明诚结婚两年后,两人经常分别,小则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时间即使比较短暂,也常常牵动着李清照的离别情绪,“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如梦令》充分表达了词人伤春惜别的情怀。李清照中年经历丧夫、金人南侵等大事后,沉浸在家破国亡的悲痛中,词也表现出低沉悲悒的情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同是饮酒,南渡前后的心情迥然不同,那滋味也是别样的了。在古代妇女中善饮而善写酒意酒情的,李清照恐怕算得是一个代表人物了。

如果说宋以前的酒文化有很浓的放浪色彩的话,那么宋朝文人“内敛”的文化品格使得酒文化也趋于“中庸”了。与前代相比,显得理性而沉稳。整个社会倾向于饮而不醉,醉而不沉的“微醺”状态。于是这种不醒不醉、既醉既醒的精神状态便成了后来中国社会饮酒的品格。正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人们心中的苦闷,试图用酒来消解。但又不能完全沉醉,始终保持着一种微醒的状态,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神态,已达到精神上的超脱。在“微醺”时,词人既可以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又可以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各种束缚。其个性自由不仅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来,更主要的是主体还可以在内心清楚地体会到个性呈现时的美妙和愉悦。只有在微醉的情况下精神既可以得到放松和愉悦,内心的体验也最为敏感丰富。这种饮酒的心态正应合了宋人文学中的“理”字。

元朝时酒文学并没有因为汉人江山的覆灭而沉寂下去。酒在同文人雅士结合的同时又同下层文士和广大劳动者结合起来,在体现雅趣的同时又彰显普通人劳动的紧张和乐天的精神。元朝统治者马上得天下,不重视文人,读书人位在工匠之后。许多文人只能混迹于青楼瓦肆之间,被称为“老九”。而另一些文人为保名节,远离嘈杂人世,隐迹山林。那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文士加入到杂剧艺人中间,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俗文化的文学水平。这样雅俗相融相济,而成为元以后文学的新特征。“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惊魂恼惊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白朴[阳春曲·知忆])这首小令的主题是及时行乐,明哲保身,将生活之乐寄情于诗酒,却常在饮酒作诗时,因吟不出诗句而苦恼。这种率真的性情,别有一番韵味。“于今老去空名在,处处题诗偿酒债。淋漓醉墨落人间,夜夜风雷起光怪。”(张间[醉樵歌])诗中写到以诗偿酒债,既有无钱饮酒的无奈,也有以酒赋诗的逍遥自在,这就是元人饮酒的随心所欲。

三、酒与小说

《西游记》是古典四大小说中涉及酒文化最少的一部,但其中齐天大圣大闹蟠桃园会的故事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相信并不陌生,“大圣却拿了些百味珍馐,佳肴异品,走入长廊里面,就着缸,挨着瓮,放开量,痛饮一番”(《西游记》第五回)。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大圣形象在醉酒中得到升华。

在《三国演义》中,酒与英雄豪杰的关系十分密切。刘关张桃园结义少不了酒,关羽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少不了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一代英雄曹操则在煮酒时论起了天下英雄,酒早已成为彰显其个性、豪情不可或缺的东西。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则是个酒徒,相传他弃官还乡后广交天下朋友,经常喝酒聊天,掌握大量素材,并趁着酒兴写下了千古著作《水浒传》。《水浒传》是部英豪云集的著作,施耐庵笔下的108将个个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人士,连几位女性也不例外。108位大碗喝酒的水浒将领使《水浒传》处处洋溢着酒的芳香,毫不夸张地说,《水浒传》是靠酒串起来的,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吴用智取生辰冈,武松醉打孔亮、醉打蒋门神、醉杀白额虎,鲁智深醉打镇关西、醉闹五台山,宋江醉酒题反诗,林冲风雪山神庙醉杀仇人,这些醉酒突出了英雄气概,而英雄的死竟也与酒有关,宋江、李逵就是因饮鸩酒而死的。

与施耐庵同样好酒的还有曹雪芹,相传曹雪芹住在北京香山村时,有一天与朋友一起到酒馆喝酒,连喝数碗,出门时没有钱付账,酒家不高兴,朋友拿来纸笔画了数枝凤竹,曹雪芹则在上面画上怪石,这幅画就充当了酒钱。

曹雪芹在撰写《红楼梦》时,往往写好就被人拿去四处传阅,许多人都想先睹其章节,曹雪芹就对他们开玩笑说,若有人快读我书不难,唯一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诗酒放达的燕市酒徒写出的小说当然离不开酒,按生产工艺分,酒主要有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三种,《红楼梦》把这三种酒都写到了,有人做过精确的统计,发酵酒类写过黄酒、惠泉酒、西洋葡萄酒,蒸馏酒类写到过烧酒,配制酒类写到过合欢花酒、屠苏酒。与《水浒传》豪爽饮酒不同的是,《红楼梦》里面的饮酒是温文尔雅的,甚至可以说是豪华高贵的,俗人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处处小心谨慎,最终还是醉卧宝二爷的卧室。

不只是四大名著来靠酒烘托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其他小说也是如此。《老残游记》借酒虚构故事,《金瓶梅》刻画了许多豪华奢侈的酒宴,《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小说中不少与酒有关,李汝珍的《镜花缘》不仅写了武则天醉酒逞淫威等内容,还列出了当时五十多种名酒。

因为有了酒,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小说的人物更加丰满,可以这样说,酒与小说已经是水乳交融,融为一体,真正是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开你。

四、酒与音乐

酒与音乐相结合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但凡大型饮宴,没有音乐相伴是极为少见的。中国历史上记载较早的乐舞饮宴是《仪礼·乡村酒礼》,它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饮宴中乐舞表演过程。在中国历代音乐志中,都录有大量的宫廷饮宴歌辞,宋人编写的《乐府诗集》第十三卷至第十五卷中,只集了晋到隋的燕射歌词,就有近三万字的篇幅。

历代宫廷的大型饮宴都有乐舞陪伴,并且一代比一代风行,到了唐代,由于音乐的发展,也出于统治阶级的爱好,宫廷饮宴发展到崭新的时代,当时盛行十部乐,把西凉、龟兹、高昌、天竺、高丽等十个兄弟民族和相邻国家的音乐都包含到了里面。唐代宫廷饮宴还盛行大曲,一部大曲把几十首器乐曲、歌曲、歌舞曲编排到一起,组成大型的联曲形式,教坊排练一部大曲,往往需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

宋代及其以后,宫廷仍有大型音乐机构和音乐表演,只是更重视戏曲音乐的表演了。《武林旧事》中记载有南宋圣节时的饮宴乐舞盛况,共记载了四十三盏的饮宴乐舞,真是盛况空前。宫廷大型饮宴与音乐的结合,只占浩如烟海的酒与音乐相伴的极少部分,酒与音乐的结合,更多的是体现在民间。

汉赋起源于楚辞,是一种吟唱的文学,从音乐的角度讲,它属于说唱音乐之类,汉赋兴起之初,仅有对酒描情述况的《酒赋》三篇,它们可以说是吟唱酒宴之祖了,其中邹阳的《酒赋》极尽铺陈之能事,从酒醴的名称到其酿造,从装盛的酒具,到人们对它的态度,再是隆重的酒宴,宏大的宴乐,以及弥高的颂扬,把酒从头到脚吟诵得穷穷尽尽。饮酒唱歌,言志抒情,是人们最惬意的事情之一,它可以使人尽情、尽兴、尽善、尽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的不仅仅是曹操,《送元二使安西》的唐代诗人王维,也在对酒表达离情别绪,“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一出便广为传唱,后来人们又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形成《阳关三叠》曲,成为七弦琴歌的代表作。《阳关三叠》三段歌词中的音乐处理是一个曲调加两次变化重复,上阕音乐造成了一个低缓沉闷的气氛,抒发了亲友离别留恋悲痛的感情,下阙音乐使人感情波动,依恋不舍,频频劝酒,只盼来日重逢,结尾几个角音的同时重复,更加强了无限留恋的感情。七弦琴中与酒有关的合作,还有魏晋时代阮籍的《酒狂》,它塑造了一个醉意朦胧、东倒西歪的酒狂者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代不满的强烈激愤与苦闷心情。

酒与音乐的结合,在宋词中则发挥得淋漓尽致。词是隋唐燕乐曲子的产物,主要特征是倚声填词,苏学士词需关西大汉手抱琵琶歌大江东去,柳郎中词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作为词的极盛时期,宋朝词里随处可见酒的踪迹。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艺术,追求浪漫超尘的自由境界,是其最高的理想之一。而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受到现实制度、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种种约束,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只有在醉中或梦中,人的思想才能从现实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精神的翅膀才能得以自由的飞翔。正是醉的自由天地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而又辽远的放飞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的酒文化是酒文学的重要支柱,是酒文学的自由之魂。

【注释】

[1]以下主要参见葛景春著《诗酒风流赋华章——唐诗与酒》(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鲁迅《而已集》之《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3]以下主要参见高建新《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1986年。

[5]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1986年。

[6]《宗白华全集》(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