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

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造福人群,贡献社会为荣,以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为耻。穆圣严厉批评了这位阿拉伯穆斯林,并称其行为“是一种蒙昧意识的表现”。
哲学思想_中国撒拉族

第三节 哲学思想

一、伦理道德

撒拉族很重视伦理道德,有德之人受到人们的尊重,缺德之人遭到人们的唾弃。由于撒拉族笃信伊斯兰教,其伦理道德观基本上就是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观,撒拉族地区阿訇世世代代给人们讲《古兰经》和“圣训”中的道德观念,老年人给子孙经常灌输经训中做人道理,从而使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一)调整人与真主之间关系的宗教伦理道德观

在整个宇宙当中,除了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动物、矿物、植物,除了有生物和无生物以外,是否还存在一个超自然的、有意志的、能赏罚的宇宙之主?撒拉族穆斯林认为,家有一家之主,国有一国之君,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和谐运动的茫茫宇宙也有一个真正的主宰——安拉在培育它、驾驭它、控制它、操纵它,使宇宙天体运行正常,春夏秋冬更替如故,花草树木茁壮成长,各族百姓安居乐业。所谓“穆斯林”从广义上讲,泛指天地万物。“穆斯林”的意思是顺从者,天地间的一切,如动物、植物、矿物等,一切的有生物和无生物均按真主指定的自然法则在发展变化,都在顺从真主指定的自然规律,一切都在真主的驾驭和控制之下。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都在顺从真主的安排,那么,人作为天地间的精华,作为唯一有思维能力的被造物,作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更应从宇宙的变化运动中,从大自然的万千气象中,从自身构造的绝妙中,体认造物主的存在、万能,从而赞美真主,崇拜真主,敬畏真主,感谢真主,喜爱真主。唯有如此,才是“善”的。舍真主而崇拜一些似主非主的人和物——偶像、帝王、权力、金钱、名誉、地位等,都是“恶”的。以物配主是最大的罪恶,是最不道德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就是对一些贤哲伟人,也不能崇拜,只能崇敬,哪怕是对伊斯兰教的先知、使者、圣人也不例外。

基于此,撒拉族穆斯林认为,也许人亏人,但真主不亏人,主张爱真主所爱,恶真主所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切为主,求主喜,不求人喜;惧主怒,而不惧人怒;为主交友,为主而弃友;为主而聚,为主而散。每做一事,先看是否符合主的法度,而不计他人的毁誉、褒贬。

(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

伊斯兰教认为,在确定了人与主之间纵向垂直关系(主仆关系)以后,还需调整确定人与人之间横向关系(平等的兄弟关系)。调整人与人之间横向伦理关系的规范,就是社会伦理规范。伊斯兰教的社会伦理规范内容很多,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真主面前人人平等。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人类,并为人类制定了根本大法——《古兰经》,要求人们共同遵循这个大法,一起履行“代治者”的义务,《古兰经》指出:“我以你们成为大地上的代治者,以便我看你们怎样工作。”(10:14)全人类都是真主造化的,人人都是真主的仆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因此,人不分部落、民族、种族、地域、语言、文化、门第、阶级、贫富、强弱,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伊斯兰极力反对民族优越感和种族优越感,认为人的价值体现在为敬畏真主、喜爱真主而进行的工作(善行)中,而不在于肤色和出身。以造福人群,贡献社会为荣,以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为耻。《古兰经》指出:“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49:13)穆圣更明确地指出,“你们的主是一个,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毫无区别,黑种人与红种人谁也不比谁优越;所不同者只在于敬畏真主,工作善美而已。”又说:“谁伤害异民族,我便是他的敌人。”还说:“我对你们而言,虽是圣人,但我们对真主而言,都是他的仆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穆圣时代,有一个阿拉伯穆斯林与一个黑人穆斯林吵架,这位阿拉伯穆斯林一气之下骂那位黑人穆斯林是“黑娘养的”。穆圣严厉批评了这位阿拉伯穆斯林,并称其行为“是一种蒙昧意识的表现”。

真主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非穆斯林也不能无故伤害他们。只要非穆斯林不伤害穆斯林,穆斯林就应与他们友好相处。穆斯林之间应该加强团结,应该摒弃一切基于民族、种族、地域、身份而起的隔阂和成见。《古兰经》强调凡是有信仰的人都是兄弟。穆圣说:“穆斯林是平等的,犹如梳齿一般。”“世人都是阿丹和好娃的后裔。在复活日,真主的确不问你们的血统和家谱如何。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高贵者,是最敬畏真主者。”

第二,人道主义。伊斯兰认为,既然人都是真主造化的,人人都是伊斯兰大家庭中的一员,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应互相仇视,互相伤害,而应当相互同情,相互怜悯,相亲相爱,实行人道主义。伊斯兰有关人道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孝敬父母,慈爱子辈,抚养孤儿,善待奴隶,款待旅客,扶危济困、接济亲属,亲爱近邻,普爱众生。《古兰经》指出:“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确是忠贞的;这等人,确是敬畏的。”(2:177)又说:“他怎么不超越山径呢?你怎能知道超越山径是什么事?是解放奴隶,或在饥荒日赈济亲戚的孤儿,或困穷的贫民;同时,他是一个信道而且行善,并以坚忍相勉,以慈悯相助者。这等人是幸福的。”(90:11~18)穆圣说:“有信仰的人们相亲相爱,相互同情,相互怜悯,像一个身体一样,如果这个身体上的某个器官生病,其他器官便因此而出现发烧、失眠现象。”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又说:“谁在今世为穆斯林解除一件烦恼,真主在后世就为他解除一件烦恼;谁在今世保护穆斯林,真主也在后世保护他。”还说:“谁具有三种美德,慈爱弱者,孝敬父母,善待下属,真主就用荫影掩护他,让他进乐园。”“不慈小孩,不尊敬老人者,不是穆斯林;为救护寡妇和贫弱者奔波的人,相当于主道上的战士和昼夜封斋礼拜的修士。”“你不慈悯人,主不慈悯你。只有薄福的恶人才无仁慈,也得不到慈悯。”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慈悯的主,为了传播主的普慈,它要求穆斯林爱所有的人乃至一切生物。穆圣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主把仁慈分成百分,自居九十九,而把一分降之于世,众生籍之互慈互爱,马之怕踢其子,亦在慈爱之数。”伊斯兰教认为,让飞禽走兽或家禽家畜忍饥挨饿,或负载过重或受鞭打,都是非人道的。要求人们保护一切动物,免遭人为伤害。

第三,劝善戒恶。劝善戒恶是伊斯兰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伊斯兰要求穆斯林不仅自己要仁慈,要行善,而且还要嫉恶如仇,从善如流。一个人信主且行善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不能停留于此,不能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人人都要担负监督社会道德的义务。

那么什么是伊斯兰所提倡的善行和美德呢?它所提倡的善行和美德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诚实忠厚。言行一致,诚实忠厚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基础,因此,伊斯兰非常重视这一点。《古兰经》指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要敬畏真主,要和诚实的人在一起。”(9:119)“不信真主的迹象者,才是捏造谎言的,这等人确是说谎的。”(16:105)穆圣也特别强调诚实,他说:“你们要坚持诚实的美德,因为诚实会引导你们走向正义,正义会指引你们步入乐园。一个人只要诚实,并喜欢诚实,真主那里就记录了他的名字——‘诚实者’。”这些经文旨在强调诚实,反对虚假,因为虚假的后果是侵害他人的利益,破坏社会的秩序和安定。同时,伊斯兰要求人们践约。《古兰经》指出:“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履行各种约言。”(5:1)“当你们缔结盟约的时候,你们当履行真主的盟约。你们既以真主为你们的保证者,则缔结盟约之后就不要违背誓言。真主的确知道你们的行为。”(16:91)

其二,坚韧不拔。坚韧不拔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取得成功的品格方面的重要条件。伊斯兰号召穆斯林在逆境中不畏缩,不彷徨,不悲观,不动摇,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古兰经》激励道:“你们不要灰心,不要忧愁,你们必占优势,如果你们是信道的人。”(3:139)只要信仰坚定,意志坚强,就能取得成功;当然,成功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古兰经》中说:“我必以些微的恐怖和饥馑,以及资产、生命、收获等的损失,试验你们,你当向坚忍的人报喜。”(2:155)穆斯林被告知在生活当中必然有许多磨难和痛苦,在磨难和痛苦当中,作为穆斯林,不应该怨天尤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而应该坚韧不拔,愈挫愈勇,奋斗到底。因为任何磨难和挫折都是真主对人的考验,而且受考验的严峻程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其三,宽容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根据伊斯兰的看法,圣贤也会有过错(如人祖阿丹夫妇偷食禁果),只是他们所犯的过错与常人不一样罢了。既然真主把人造化成脆弱的,既然人是不完美的,那么,人就难免会有一些过失,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只要人能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真主尚能宽恕人,人对于自己的同类的错误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基于此,伊斯兰要求人们对待自己同胞的过失,既要指出其错误的所在,促其改正,又要对有过之人宽容大度,不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古兰经》要求人们以德报怨,说道:“善恶不是一律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最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41:34)《古兰经》还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说道:“他们应当饶恕,应当原谅。难道你们不愿真主赦宥你们吗?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24:22)

其四,排解纠纷。人生在世,各人由于性格、脾气不同,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由于利益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摩擦与矛盾,分歧与纷争,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人如何对待。对此,伊斯兰要求人们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缓和冲突,协调关系。《古兰经》说道:“如果两伙信士相斗,你们应当居间调停。如果这伙压迫那伙,你们应当讨伐压迫的这伙,直到他们归顺真主的命令。如果他们归顺,你们应当秉公调停,主持公道;真主确是喜爱公道者的。信士们皆为教胞,故你们应当排解教胞间的纷争,你们应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悯。”(49:10~9)

其五,慷慨仗义。在人类社会中,由于各人的天赋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出现了贫富差异、能力强弱。富人与穷人的关系,强者与弱者的关系,是任何社会需要慎重处理的一种重要关系。对此,伊斯兰要求富人和强者做到慷慨仗义,乐善好施。而穷人和弱者要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克服嫉妒心理。与一般宗教的施舍所不同的是,伊斯兰所提倡的慷慨仗义、乐善好施,是其人际关系艺术、心理调适艺术、经济平衡艺术、道德教化艺术以及社会控制艺术的生动体现。首先,伊斯兰强调,无论是法定的天课(则卡特)也好,还是自愿的施舍(所得格)也罢,都要求施者施舍自己的心爱之物。《古兰经》指出:“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3:92)“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分舍自己所获得的美品,和我为你们从地下产出的物品;不要择取那除非闭着眼睛,连你们自己也不愿收受的劣质物品,用以施舍。”(2:267)撒拉族是一个慷慨仗义的民族,以慷慨仗义为荣,以吝啬小气为耻,其原因除了历史传统外,宗教信仰就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其六,团结协作。伊斯兰在尊重个性的同时也特别注重群体的价值,更重视群体的力量,发挥群体的作用,要求人们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古兰经》号召人们说:“你们当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你们当铭记真主所赐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原是仇敌,而真主联合你们的心,你们借他的恩典才变成教胞;你们原是在一个火坑的边缘上的,是真主使你们脱离那个火坑。真主如此为你们阐明他的迹象,以便你们遵循正道。你们中当有一部分人,导人于至善,并劝善戒恶;这等人,确是成功的。你们不要像那样的人:在明证降临之后,自己分裂,常常争论;那等人,将受重大的刑罚。”(3:103~105)伊斯兰强调人类能够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团结合作,而不能在利益关系驱使下实现真正的团结。《古兰经》说:“他曾联合信士们的心;假若你费尽大地上所有的财富,你仍不能联合他们的心;但真主已联合他们了。他确是万能的,确是至睿的。”(8:63)伊斯兰要求人们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团结合作,而不能无原则地讲团结,不能和恶人同流合污,不能助纣为虐。《古兰经》指出:“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5:2)

以上是撒拉族所奉行的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善行和美德。撒拉族穆斯林基本上能做到忠厚诚实,坚韧不拔,慷慨仗义,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二、生命观

撒拉族的生命观同样离不开伊斯兰的生死观。

生命是指肉体与灵魂的结合。穆斯林认为人是真主以土造化的,人类的始祖是阿丹。真主在《古兰经》中对人类胎儿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确已用泥土的精华创造人,然后,我使他变成精液,在坚固的容器中的精液,然后,我把精液造成血块,然后,我把血块造成肉团,然后,我把肉团造成骨骼,然后,我使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然后我把他造成别的生物。愿真主降福,他是最善于创造的。”(23:12~14)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降生之后,基本上都会经过婴儿、少儿、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的生长过程。换句话说,他或她将经历生、老、病,然后死亡。那么,穆斯林对死亡的认识又如何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讨论此重要命题。

死亡是指灵魂与肉体分离,是从一种状况转换到另一种状况或从一个居所到另一个居所。穆斯林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转换过程,是从暂时的今世生活过渡到永恒的后世生活,或者可以说死亡是从虚幻的生活进入到真实生活的起点。因此,我们常听到穆斯林说:“某人已迁居于真主的恩泽中。”死亡的只是躯体,而非人的灵魂。由此可见,人类是被造化为永恒的存在体,但必须经过死亡这一关口;与其说死亡是毁灭,不如说是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开始。这并不意味着穆斯林的观点是厌恶今世并渴望死亡,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说:“你们不要渴望死亡,如果是行善者,但愿他能更上一层楼;如若是行不义者,但愿他能得以悔悟。”而是应当祈求真主说:“主啊!如果生命对我有益,求你使我活着;假如死亡对我有益,求你使我死亡。”另一则“圣训”鼓励人们说:“你应当努力地为今世而工作,就如你将永生;你应当勤奋地为后世工作,就如你明天即将死亡。”正如《古兰经》教导穆斯林要经常祈祷真主说:“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2:201)

穆斯林在死亡来临时的态度是乐观的,并乐于觐见真主;先知穆罕默德说:“谁喜悦觐见真主,真主也喜悦与他见面;谁厌恶见到真主,那么真主也将厌恶见到他。”而害怕与真主见面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不信仰后世者;另一种人则虽然信仰,但却害怕因自己在今世所做的罪恶行径受到报应。

此外,穆斯林还认为:生死只是一种考验,正如《古兰经》所说“多福哉拥有主权的主!他对于万事是全能的。他曾创造了生与死,以便他考验你们谁的作为是最好的。他是万能的,是至赦的。”(67:1~2)所以“绝不要让今世的生活欺骗你们”(31:33)。先知穆罕默德说:“你应当在五件事来临之前利用好五件事:在老迈之前的青春,在疾病之前的健康,在贫穷之前的富有,在繁忙之前的空闲,在死亡之前的生命。”

在伊斯兰教那里,它肯定今世生命的价值,更高扬后世生命的价值,其实质是追求永恒生命的价值,实现终极关怀。

首先,伊斯兰教承认今世生活的合理性。它并不否认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与追求,不提倡禁欲主义和悲观厌世主义,“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你说:‘真主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你说:‘那些物品为信道者在今世所共有,在复活日所独享的。’”(7:31~32)万物为真主创造,真主并不反对人们享受他的创造物,人只要努力将自己的私欲和意向控制在真主许可的范围内就可以了。此外,《古兰经》不仅构建了后世生活的宏伟蓝图,还事无巨细地勾勒了现世理想的生活方式。

其次,伊斯兰教禁止轻生。因为生命本来是真主赋予的,人可以丰富或者充实自己的生命,但是无权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寿限了。”(3:145)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伊斯兰教将现世生命价值的实现,作为来世生命归宿的依据,所以对自身生命的戕害,实质是贬低自己生命的价值,逃避真主对其的考验,所以必然遭到谴责。

再次,伊斯兰教实际上是从整体上去理解生命和把握生命,把生命价值建立在永恒性与超越性的基础之上。诚然,它并没有否定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但是,一方面,在伊斯兰教那里,现世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与后世生命相比,其价值等级必然要低。“今世生活,只是欺骗人的享受。”(57:20)“其实,后世是更好的,是更久长的。”(87:17)另一方面,今世的生活虽然短暂,但是毕竟作为后世生命归宿的依据,构成了因果关系,所以又显得特别重要。今世对真主的虔敬与否以及宗教修行决定着后世的归属,也决定着生命的永恒价值。《古兰经》教导穆斯林:“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在复活日,你们才得享受你们的完全的报酬。谁得远离火狱,而入乐园,谁已成功。”(3:185)肉体生命的死亡,是相对生命迈向绝对生命的中介,是联结今世生活和后世生活的纽带,是生命大流行的重要一环。同时这也意味着,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肉体生命本身,而是在肉体生命的超越之上,提升自我的灵魂,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

撒拉族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以最大限度开发生命的价值为荣,以糟蹋和浪费生命为耻。撒拉族热爱生活表现在多方面,如,乐观地看待生活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具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逃避苦难、一死了之者,闻所未闻;心胸狭窄、自寻短见者,几乎没有。相反面对困难,想方设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存能力极强;面对挑战,从不畏缩,敢于冒险,敢打敢拼,从不服输,从不言败。

三、生态观

伊斯兰教已经渗入到撒拉族的骨髓里面,撒拉族的生态环境理念与伊斯兰教的宇宙观、生态观是分不开的。

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和谐有序的完美世界。《古兰经》中说:“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席,以天空为你们的幕,并且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许多果实,做你们的给养。”(2:22)“他创造了牲畜,你们可以其毛和皮御寒,可以其乳和肉充饥,还有许多益处。”(16:5)“教人观察自己的食物吧!我将雨水大量地倾注下来。然后,我使地面奇异地裂开,我在大地上生产百谷,与葡萄和苜蓿,与img107和海枣,与茂密的园圃,与水果和牧草,以供你们和你们的牲畜享受。”(80:24~32)“他以大地为你们的安息之所,他为你们在大地上开辟许多道路,以便你们达到旅行的目的地。”(43:10)

伊斯兰教不仅将爱护真主所创造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善功,而且还将之作为衡量人是否顺从主命的标准之一。它主张凡是敬畏真主者,必须爱护自然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就是对真主恩赐的亵渎,就意味着人的自我毁灭。《古兰经》中说:“凡你所享的福利,都是真主降赐的;凡你所遭的祸患,都是你自讨的。”(4:79)“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然后,你们要被召归于你们的主。”(45:15)“灾害因众人所犯的罪恶而显现于大陆和海洋,以致真主使他们尝试自己的行为的一点报酬,以便他们悔悟。”(30:41)

伊斯兰教整体和谐的生态观还表现在“乐园”所代表的理想生态境界上。伊斯兰教把“乐园”作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最高理想境界。这里风光旖旎、绿树成阴、百花盛开,人与自然景物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生态风景画,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亲密无间、和睦共存的动人景象。从这种乐园的自然美中,可以看到伊斯兰教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生态美的崇尚。

伊斯兰教生态观既要求考虑现在,又要求着眼于将来,确保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人类相对于自然而言,其生命是短暂的,犹如无尽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而自然环境则需要无数代人去遵循其运行规律、共享其恩赐。伊斯兰教主张人类应该不断寻求自我发展与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点,达到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长期共存的境界。

伊斯兰教主张爱护生态环境,强调把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对于自然资源,不但在匮乏时需要节约,在富余时也不能浪费。伊斯兰教认为,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禁止穆斯林从事破坏环境的活动。在伊斯兰教看来,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是一种浪费,而浪费这一行为在《古兰经》中是受谴责的:“阿丹的子孙啊!每逢礼拜,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7:31)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终尝恶果的还是人类自己,“你们不要自投于灭亡”(2:195)。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应该珍惜人类的生存条件,努力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创造天地,是比再造人类更难的,但世人大半不知道。”(40:57)

伊斯兰教在强调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持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前提下,主张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自然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古兰经》强调,人类的智慧正是体现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中。伊斯兰教主张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通过改造自然以使之适合人类需要。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以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为最终目标。

先知穆罕默德也认为:“我们的信士,凡是栽一棵树或播下种子,将来的果实被鸟、人或兽取来充饥,无不认为是施舍。”

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动植物、水、大气、阳光、土壤等。《古兰经》中说:“他创造诸天,而不用你们所能见的支柱;他在大地上安置许多山岳,以免大地动摇,使你们不安;他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他从云中降下雨水,而在大地上滋生各种优良的植物。”(31:10)

在伊斯兰教看来,人类应以公正、友善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尤其要珍惜爱护同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古兰经》和“圣训”倡导人们要对一切自然之物存有仁爱之心,禁止人们无故宰杀幼畜、砍伐幼苗。伊斯兰教还规定在斋戒期间和禁地之内不准打猎。先知穆罕默德禁止人们滥伐树木,滥捕野生动物,且下令将麦加、麦地那和塔伊夫三城及其周边地区定为保护区,不允许人们砍伐树木、捕猎野生动物,并号召人们多植树,美化环境。后来,穆斯林法学家收集早期的“圣训”和规章,制定了包括保护动物、树木、水源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成为伊斯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虽未禁止杀害动物,但严格限制盲目杀生。动物同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意识,也是真主的造化之物。“圣训”中多次提到穆斯林要尊重动物的权利和尊严,尤其对待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如骆驼和马等。先知穆罕默德曾说:“每一匹马的额头上都记录着它的功绩和福气,直到复活的那一日。”“家畜在自己的主人面前拥有六项权利,骑过后主人应当给它饲料、经过水源时应让它饮水、主人不得无缘无故地打它、不要让它驮超重的货物、不要让它走超出它能力范围的路和不要过久地骑它。”伊斯兰教允许穆斯林屠宰动物并且食其肉,但不允许虐待活着的动物。先知穆罕默德曾规定,屠宰时一定要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恐惧,屠刀要锋利,动作要迅速,不要当着动物的面屠杀其同类。各种动物对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伊斯兰教教导穆斯林要善待自己的家畜,哪怕对于危险的动物也不要轻易伤害它。

伊斯兰教教导人们要珍惜土地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由于土地是人和其他生物所共有的,人类因而有责任保护它们。现代社会人类对土地破坏性的开发,对动植物斩尽杀绝,都有悖于伊斯兰教所持的基本态度。真主允许人类开发新的处女地,是因为地球上蕴藏的一切资源只有被人类开发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才能体现其价值。于是,伊斯兰国家根据“圣训”精神,对凡是开发新土地的人均给予优惠。正如先知穆罕默德所说:“谁把一片死亡的土地成活了起来,他开发了那里的荒地,他便获得了那里的恩赐。”伊斯兰国家的法律给予开荒的人所有权和使用权,但需要指出的是,合理有节地开发和利用土地绝不意味着肆意的掠夺和破坏。

穆圣曾指出:“真主造化的大地,是我崇拜真主的清真寺,也是我净化身心的地方。”在穆圣时代,人类的生产文明已经相当发达。但穆圣还规定,必须在人类生活的区域之内留有自然生长的区域,即“喜玛”和“哈俩姆”,也就是自然保护区。具体而言,“喜玛”相当于现代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原始森林区,区内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品种因得到保护而不会有灭绝的危险;“哈拉姆”相当于公共保护区,区内按条例实行集体管理,允许公众使用,但不允许私人占有或过分开采和滥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水对于世间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遗憾的是,水的重要性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水资源污染、浪费等现象也屡见不鲜。目前,世界许多地方都面临缺水问题。《古兰经》明确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真主用水创造一切动物……”(24:45)“天地原是闭塞的,而我开天辟地,我用水创造一切生物。”(21:30)“你们告诉我吧!你们所饮的水,究竟是你们使它从云中降下的呢,还是我使它降下的呢?假若我意欲,我必使它变成苦的,你们怎么不感谢呢?”(56:68~70)

除陆地淡水资源外,伊斯兰教对海洋资源也非常重视,“他制服海洋,以便你们渔取其中的鲜肉,做你们的食品;或采取其中的珍宝,做你们的装饰。你看船舶在其中破浪而行,以便你们寻求他的恩惠,以便你们感谢。”(16:14)挖掘水井、建设水利工程在伊斯兰教看来是可以得到很多报偿的善行。先知穆罕默德对水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净化有许多教诲,上文提及的“喜玛”和“哈拉姆”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例。另外,穆圣还禁止任何人在水源中大小便,并批评做小净时浪费水的人。“圣训”中多次提及用水量的问题,如一次拜功前不许做两次以上的小净,在一次小净中,每个净洗的动作都不得超过三次等。

恰恰是伊斯兰教的教义促成了撒拉族的生态环境理念,受其影响,撒拉族对生态环境有敬畏之心,保护之举,比如,极力倡导保护水源,严禁污染水源,谁要是在民众饮用的泉水中、水渠里洗涤脏物,必然会冒犯众怒,大家群起而攻之;谁要是砍伐了公有林木,必然受到惩罚。平时庭院、巷道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谁要是乱扔垃圾,影响了环境卫生,会遭到舆论的谴责。

【注释】

[1]该部分参考了李兴华先生论文《循化地区的伊斯兰教》,《回族研究》,200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