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葡萄黑腐病

葡萄黑腐病

时间:2022-1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葡萄黑腐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都有发生,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叶柄和新梢等部位。房枯病菌的分生孢子比黑腐病菌的窄且长,子囊孢子则比黑腐病菌的大。寄主发病后在病组织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或遇雨,分生孢子由孔口溢出。发病季节及时摘除并销毁病果,剪除病枝梢,减少田间再侵染。黑腐病流行地区,尽可能选用抗病品种。

十二、葡萄黑腐病

1.症 状

葡萄黑腐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区都有发生,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叶柄和新梢等部位。近成熟果实染病,初呈紫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略凹陷;病部继续扩大,致果实软腐,干缩变为黑色或灰蓝色僵果,棱角明显,病果上布满清晰的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叶片染病叶脉间现红褐色近圆形小斑,直径约2~3毫米,病斑扩大后中央灰白色,外部褐色,边缘黑色,上生许多黑色小粒点,沿病斑排列呈环状。新梢染病现深褐色椭圆形微凹陷斑,其上也生许多黑色小粒点。该病症状与房枯病相似,房枯病主要为害果实,很少为害叶片。黑腐病除为害果实外,还为害新梢,叶片、卷须和叶柄等。

img30

图28 葡萄黑腐病

2.病 原

为葡萄球座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称葡萄黑腐茎点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壳形成在越冬僵果的子座里。子囊壳黑色球形,大小61~199微米,顶端具扁平或乳状突开口,中部由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棍棒形或圆筒状,大小62~80微米×9~12微米,子囊壁厚由2层组织形成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透明,卵形或椭圆形,直或稍向一侧弯曲,一端圆无分隔,大小12~17微米×5~7微米。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系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顶部孔口突出于寄主表皮外。分生孢子器壁较薄,暗褐色,直径为80~80微米。其内壁着生无色、单胞、细长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或卵圆形,大小5.5~11.7微米×3.1~5.8微米。房枯病菌的分生孢子比黑腐病菌的窄且长,子囊孢子则比黑腐病菌的大。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果、病蔓、病叶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末气温升高,遇雨或潮湿天气即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靠雨点溅散或昆虫及气流传播。传播到寄主上遇适宜条件即萌发入侵。子囊孢子萌发需36~48小时,在果实上潜育期8~0天,在枝蔓或叶片上20~21天。潜育期长短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温度高潜育期短。寄主发病后在病组织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或遇雨,分生孢子由孔口溢出。只要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萌发需10~21小时,温限7~37℃,以22~24℃为最适,高温、高湿利于该病发生。8~9月高温多雨适其流行。一般6月下旬至采收期都能发病,果实着色后,近成熟期更易发病。管理粗放,肥水不足、虫害发生多的葡萄园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通风排水不良果园发病重。在南方果粒成熟期气温26.5℃,湿润持续6小时以上,该病易发生或流行。

4.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结合其他病害防治,彻底做好秋冬季的修剪和清园工作,翻耕果园土壤,芽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0~30倍液。发病季节及时摘除并销毁病果,剪除病枝梢,减少田间再侵染。

(2)加强果园管理。黑腐病流行地区,尽可能选用抗病品种。新建果园要严格检查引进苗木,剔除病株,及时排水修剪,降低园内湿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铲除行间杂草,控制结果量,增强树势。果实进入着色期,用半透明纸袋套果穗隔离,有一定防病作用。

(3)在开花前、谢花后和果实膨大期喷1∶0.7∶200倍式波尔多液,保护新梢、果实和叶片,一般在雨前喷药保护果实效果更好。也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超微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福星(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或30%苯醚甲·丙环乳油5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隔10~15天次,连续防治2~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