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移与不移的内心“挣扎”

移与不移的内心“挣扎”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移与不移的内心“挣扎”在移民过程实施之初,很多裕固族牧民是带有抵触情绪的,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他们习惯于逐原放牧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模式。内心挣扎与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人愿意移出牧区,而一部分人是不愿意的。“迁与不迁”在裕固族人心理上引起的挣扎是明显的,这种内心的挣扎随着“迁与不迁”语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移与不移的内心“挣扎”_中国民族学·第12辑

(一)移与不移的内心“挣扎”

在移民过程实施之初,很多裕固族牧民是带有抵触情绪的,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祖先世世代代生活的草原,他们习惯于逐原放牧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模式。俗话说“故土难离”。移民开发的消息传到莲花乡后。在牧民思想上引起了很大波动,许多人一时思想上转不过弯来,觉得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挪窝也可以凑合着过,更何况要放弃习惯的游牧生活去面对不熟悉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能否适应以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以此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心存疑虑,也有人怕吃苦、流汗,不愿承受那份创业的艰辛。许多人在“移”与“不移”之间挣扎。他们的内心既想改变旧有的生活模式,又不愿意迁往陌生的环境,内心进行着强烈的斗争。

内心挣扎与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人愿意移出牧区,而一部分人是不愿意的。这种情况在一个家庭里主要体现在,年轻的一代人一般愿意迁出,而年长的一代一般愿意留下来,这种情况是带有普遍性的。现在的居住中,一个家庭中往往出现年长的依然居住在原来的牧区,他们把那里称作“老家”,而年轻的大多迁往新区,他们把这里称作“开发区”。

在移民工程开始的阶段,面对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几乎所有的移民都无法适应,因而也就使这一阶段成为裕固族移民内心世界最痛苦、最纠结的时期。双海子的裕固族原居地——莲花乡曾是肃南地区有名的贫困乡,这里的裕固族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兼营少量的农饲生产。当地气候干燥,多风沙,少降水。长期以来,牧民虽然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等因素的制约,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一些年轻的牧民便开始外出打工寻求出路。

老二结婚以后跟媳妇子一起到兰州的酒吧里面唱“呀啦嗦”去了,钱也没挣下,我就说你去干吗去了,钱也挣不下,那就回来吧。我就给他们(在双海子村)把房子一盖,地一整,你就搬过去住去吧。盖房子的木料都是我从老家里拉过去的。(郭某,男,66岁,肃南县湖边子村,牧民)

为了促使牧民搬迁,政府为计划内移民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移民所需的土地由政府无偿划拨,开发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依法取得土地使用后,五十年不变;从搬迁之年起,迁出地生产资料继续使用三年,但必须每年向所属村交纳各项税费,三年期满后,交所属乡村统一安排使用,但必须当年整户搬迁并迁出户口;新开发农业用地从开发之年起,五年内免征各项税费;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投资扶持,在住房建设上给予适当补助;县有关部门在实施相关项目时,对搬迁户农田改造、棚舍建设、良种引进、实用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项服务;农牧民在生态移民中所进行的个人投资免征税费。

从以上优惠措施来看,向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双海子村移民所具有的吸引力是明显的。然而迁入地的配套设施也尚未完善,更重要的是搬迁后他们要放弃祖祖辈辈从事的畜牧业,从事完全陌生的农业生产,这又使多数有搬迁想法的人打起了退堂鼓。面对搬与不搬的问题表现得犹豫不决,多数人在最初“干脆不愿意搬”。(5)

img4

图3 被访者对搬迁的态度

虽然移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大多数牧民仍对此抱着犹豫不决的态度。根据在迁移到双海子的村民中的抽查显示,有65.49%的被访者表示自己是在经历了犹豫之后才选择的搬迁,有1人,0.88%的被访者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搬迁,毫不犹豫选择搬迁的仅1/3。(6)

刚开始时候心里也犹豫着呢,他们就说我们,你们一个人到那里去不行,都没种过地。(安某,女,44岁,肃南县双海子村,农民)

有一种说法就是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土窝窝好,当时走谁也不愿意走。县里乡里就开始下来动员思想,然后就是你的草场也有,先去种地适应一下,实在不行想回来就可以回来。(钟某,男,42岁,肃南县双海子村,农民)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和对故土的留恋造成了村民们的犹豫,为此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一些由明花地区走出去的老干部也回到自己的家乡动员大家搬迁。在经过大量、反复的思想工作之后,一部分牧民终于同意搬迁。然而,在迁出的这一部分牧民当中,有一部分人又因为不适应农区的艰苦生活而回迁。(7)

刚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住在沙窝里,一刮风饭都吃不上,我那时候受不了这个苦,地都已经开好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还是跑回去了。回去以后家里的地也没有,牲口也没了,钱也没了,没有往前发展的基础,所以我蹲了几天之后就又跑回来了。(钟某,男,54岁,肃南县双海子村,农民)

这位牧民在搬迁过来之后,虽然已经坚持到将土地开垦好,但仍因为受不了而选择了回到牧区,回去之后因为没有草场、没有牲畜而断绝了生活来源,又重新回到双海子村,但此时他开垦出来的土地已经分给了别人,于是他又到村长、乡长那里要土地,“那时候党的政策也好,看我回去回来,有信心在这里,(开好的地)已经给人家了,不可能从人家手里再要回来,所以就给我给了一些空地,自己开。”牧民们在移民之初的这种不愿搬迁和反复迁移的现象体现了其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挣扎,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他们选择了搬迁,而现实情况和理想的差距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又促使他们犹豫不决(8),此时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痛苦的。

其实关于“迁与不迁”似乎成了现代裕固族人一个永恒的话题,迁与没迁的人都在谈论着。没有迁移的人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有些人对自己没有迁移感到有点遗憾,有些人认为目前的居住生活环境的确不如新移民区,如果当时移民,自己的生活可能要好些,有些人认为自己不能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区,更有些老人认为:“我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是上苍给我们选定的,不能离开。”迁出的移民谈起自己做出移民的决定时几乎都有那种对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感。一位三十多岁的裕固族女性告诉我们:“我们当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家对新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了解,不知道迁了以后是什么样,自己可能会后悔吧,那个时候大家都是没有什么主意的。但是,最后还是移了,现在看来是对的。”

“迁与不迁”在裕固族人心理上引起的挣扎是明显的,这种内心的挣扎随着“迁与不迁”语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