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重要性

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重要性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意识、个性意识、品牌意识:强化学术期刊生命力的三要素史玉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甘肃社会科学》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当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组织选题策划。“问题意识”是当下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流行词语。《甘肃社会科学》在选题策划方面已经有了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个性意识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问题意识、个性意识、品牌意识:强化学术期刊生命力的三要素

史玉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甘肃社会科学》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我谨以编辑同行的身份,向该刊喜迎30岁华诞致以诚挚的祝贺!

《甘肃社会科学》是我较多关注的学术期刊之一。多年来,该刊以繁荣学术、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为己任,以提升质量和培育特色为办刊重心,孜孜以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甘肃省品牌期刊等,社会影响力稳步提高。在我看来,该刊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其在办刊过程中注重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策划组稿、注重培育期刊独特的个性特色的一贯做法是分不开的。祝贺之余,我很乐意借此机会,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对学术期刊的策划意识与学术导向、个性养成与品牌意识谈一点体会与看法,诚以一家之言,与编辑同仁交流切磋。

一、问题意识: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应坚持的基本导向

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是编辑主体根据社会需求,在一定的编辑原则指导之下,对一定时期、一定阶段期刊编辑工作的设计和构想。选题策划既是编辑流程中的起始环节,又贯穿于整个编辑过程之中,对编辑工作其他环节起着定向和整合的作用,是期刊编辑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事实上,选题策划本身是学术期刊自身所承载的学术导向功能的体现,是编辑对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前瞻性把握,是对社会文化走向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倡导,是具有创造性的编辑智力活动。然而,长期以来,选题策划并不为期刊编辑所重视,很多期刊的传统做法更多依赖作者主动投稿,然后进行加工处理和刊用出版,这种选题策划意识的弱化导致了期刊编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近年来,随着期刊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期刊认识到选题策划对期刊发展的战略意义,变被动为主动,把选题策划作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品位和影响力、增加社会知名度的重大措施而放在了编辑运作的突出位置。

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首先必须从优化选题开始。如何做好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这是期刊的主编、编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当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组织选题策划。

“问题意识”是当下学术研究中的一个流行词语。何为“问题意识”?简言之,就是研究者对前沿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自觉探知的意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马克思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是否能够取得有价值和有成效的学术创新,取决于研究者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取决于从何处发现问题、怎么发现问题和怎样应答问题。就法学期刊或法学栏目而言,尤其应注重对编辑“问题意识”的培育,这是由法学学科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已经明了,法律和法学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积极回应各种问题与冲突并提供解决方案和途径,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此,侧重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不仅是法学研究者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也应当是法学编辑应当坚持的基本导向。

学术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至少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了解、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与动态,具备对学科前沿“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基本素养,准确把握学术研究的脉搏。其次,能够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及时捕捉本学科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此作为期刊选题的重点和内容的中心。再次,根据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定位、特色和优势,找准选题切入的角度和方式,形成符合本刊要求的具体的选题规划,展现自身的个性和风格。为达到上述三个层面的要求,编辑一方面要树立开放办刊的理念,建立与学科专家的双向互动,利用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网络信息资源等各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开拓学术视野,丰富选题思路。另一方面,编辑要积极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即走所谓“编辑学者化”之道。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推出更高水准的知识产品,达到引领学术前沿的目的。

《甘肃社会科学》在选题策划方面已经有了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该刊法学栏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经过多年的积淀,其选题策划已初步形成了注重问题意识、注重紧贴当下理论热点和难点、注重实证研究的风格。如,该栏目2008年主要选题方向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法律权威的再塑研究、中国西北法文化与西北地区的法学研究、生态文明与法治建设研究、改善民生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创新与新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衔接和互动的法律机制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经济法制创新研究等。集中体现了该栏目选题策划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风格。

二、个性张扬:学术期刊以特色求发展的必然路径

学术期刊的个性化,是指一份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内在特质,是期刊的特色之所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学术期刊,必然具备某些与众不同的特质,因而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份学术期刊要在当今社会色彩纷呈、竞争激烈的各种期刊中崭露头角,得到社会的承认与青睐,靠的就是它的质量与特色。如果说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那么个性则是期刊的灵魂。

与“个性化”相对应的概念是所谓“同质化”,学术期刊的同质化,就是众多的学术期刊栏目设置基本相同,内容选题相互重复,内涵取向相近,质量价值相差甚小,传播方式及服务运作极为相似。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学术期刊逐步走向繁荣,在传播学术思想、倡导理论创新、引领学术方向、促进学科建设、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但是,在学术期刊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同质化”就是其中之一。内容和形式雷同,导致国内林林总总的学术期刊“千刊一面”,缺乏个性特色,缺乏竞争力,学术影响力低下。

导致学术期刊同质化有很多深层次原因,如办刊体制因素、学术评价机制因素等。本文无意对中国现行的学术机制做深层次的宏观探究,作为一名编辑,笔者认为,在现行体制框架下,学术期刊自身定位不准、缺乏个性张扬意识则是导致期刊“同质化”现象的具体缘由。刊物定位决定着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和生存空间,是办刊工作中首先需要明确的“顶层设计”,然而,在笔者看来,很多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并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很多综合性院校的学报往往涵盖多个学科,形成“大而全”的格局,缺乏个性特色;而一些单科性院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科专业的拓展,为满足不同学科作者发表文章的需要,其学报也面临走“小而全”办刊模式的动机与压力,事实上一些单科性院校的学报已经走上了所谓办综合刊的道路。这种做法,表面上满足了校内作者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需求,实际上则是一种无视期刊发展规律的短视做法,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为什么?笔者以政法院校的学报为例,对这一问题做一回答:作为专门的政法院校,法学学科无疑是其主干学科和优势学科;其学报面对的是法学界,学报作者群、读者群主要是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性”就是其最大的特色;如果办成综合性刊物,编辑部不大可能组织到国内法学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如文史哲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一流稿件;丢掉专业性和特色性,学报将极有可能沦为职称评审的工具和学术垃圾的制造者,在期刊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将失去市场,降低影响力,甚至丧失生命力。因此,尽管面临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面对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作为编辑,应当坚持学报的专业特色,坚持开“专卖店”而不是“百货店”,避免同质化,以学术质量求生存,以专业特色求发展——这是我们必须秉持的立场。

学术期刊如何培育自身的个性特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准确定位。近年来,学界关于学术期刊发展模式有很多讨论,主流观点认为,学术期刊应当走联合型(或整合型)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外延式发展模式是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这一模式的实行需要以改革现行中国学术机制为基础和支撑,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当下,学术期刊提高质量和影响力应通过准确定位、凸显特色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对于依托单科型院校或科研机构主办的学术期刊,毫无疑问应当坚持“专业化”的办刊定位,在这一前提下,着力塑造自身不易被替代之个性特质。目前国内法学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在刊物定位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如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等,同为政法院校主办的刊物,这些期刊无一例外都坚持了“法学类学术期刊”的基本定位,同时,以各自不同的用稿方向和研究优势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色。再如,《法制与社会发展》和《当代法学》两份期刊均由吉林大学法学院主办,前者定位为理论法学期刊,后者则侧重于部门法学研究,二者互为补充,互不雷同,彼此促进,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对于那些尚不能由“专业性”所取代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应尽量突出其学科优势或研究优势,力戒面面俱到的“大拼盘”,通过打造优势栏目、特色栏目、主干板块来彰显其个性。

二是发挥学科优势。学术期刊的特色最终体现在栏目设置和文章内容上,它是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的总体反映。在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本身由高校或科研单位主办,前者以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报为主体,后者以科研单位(如各省区社科院、社科联等)主办的学术期刊为主体。而各高校、科研单位往往有自己的科研和学科优势,学术期刊可以以此为依托,形成自己的优势方向、特色栏目,提升学术影响力,避免亦步亦趋。事实上,一些综合实力较弱的高校由于受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制约,校内优势学科的作者往往倾向于把一流的优秀稿件投向校外较为知名的学术期刊,而把二流的甚至三流的稿件投给本校的期刊。因此,编辑部要主动对主办单位的科研力量进行组织、发掘和引导,稳定优秀稿源的作者队伍,努力培育一支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和专栏作者队伍,为特色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借助地缘特色。受主办单位隶属关系、地域分布等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带有某种“地方性”表征。有些学术期刊所在地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挖掘所在地的传统文化和地缘特色,选择相关学术研究中的特色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突破,逐步形成自己的地域文化学术专题栏目,扩大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学术期刊形成特色的有效途径。

我们仍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做简单的实证分析。该刊作为甘肃省社科院主办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除开设哲经文史等传统栏目以外,还依托自身优势,开设“社会学研究”、“丝绸之路”、“汉简研究”、“新农村建设研究”等栏目,这些栏目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该刊近年来下大力气组织专题稿,最多时一期刊发四到五组专题稿,占到总篇幅近1/3的内容,以专题稿带动特色栏目和优势栏目的形成,克服了综合性期刊内容庞杂零散的不足。该刊主编胡政平先生认为:“特色、优势栏目是综合类学术期刊的生命,只有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被大多数读者青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西部在传统法学研究和学术传播方面资源的匮乏,该刊法学栏目编辑组稿工作能够注重从西部——其成长的母体环境中汲取充足的养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本土优势,推出具有原创性的优秀成果,提升竞争力,塑造自身地缘学术资源优势特色。该刊法学栏目编辑杨文德先生认为,“我们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有鲜活的理论,有学术资源,有法理学,有法学,而我们的研究却大都泛泛的把目光抛向了不可及的地方,忽略了自己身边触手可及的宝贵资源,把理论搞成了高深莫测的离生活很远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以我们的区位优势,提出‘西北问题’或者更具体的西北的问题,画一个圈或拉一条线,整合资源,推出去,进而形成我们的话语优势,并进而服务于西北的现实”。依据这一思路,该栏目开设“西部法文化论坛”等专栏,先后刊发《演进与互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与公民权利保障》(王勇,2006年第5期),《西北农村回族已婚妇女继承权问题探析》(刘淑媛,2006年第6期),《西南少数民族法律生活的历史和现状》(陈金全、郭亮,2007年第2期)等文章,反响良好。

三、去伪存真:编辑主体树立品牌意识应坚持的价值取向

质量是期刊永恒的生命线追求卓越的学术品质,注重学术成果的原创性,坚持学术研究的规范,是学术期刊的编辑主体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时代痕迹折射在学术研究领域,表露出太多的浮躁气息和急功近利色彩。正如有学者所尖锐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学术研究尤其需要的是独立的思考而不是对他人的亦步亦趋。对此,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主体,应当维护学术期刊的声誉,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树立品牌意识,坚守“去伪存真、追求卓越品质”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取向。

品牌意识,是编辑主体的问题意识、个性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主体意识的综合与凝聚,是一种为争取最佳的社会效果而不断进取的价值取向,是编辑主体质量意识的优化与升华。如何把好期刊学术质量关,主导权在编辑;而对学术质量高下的评价,话语权则在读者。编辑工作要经得起读者的检验,经得起社会的评价,就必须从苦练内功着手。编辑在组稿、选稿、审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始终坚持以质量作为稿件取舍的唯一标准,杜绝职称稿、关系稿、人情稿,在质量面前不做任何无原则的让步。

从编辑技术的角度,学术期刊编辑还应当对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给予充分的关注。“核心期刊”是当下对一份学术期刊“品牌”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参照。目前,国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目录主要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即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几大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侧重,尽管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国内期刊界也有一些争议,但以“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在当下仍然是衡量期刊质量高下的一个较为科学的客观尺度。为此,期刊编辑要认真研究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行文至此,谨撰一联为《甘肃社会科学》三十华诞贺;祝愿并真诚地期待《甘肃社会科学》在未来的岁月中实现更大的光荣与梦想,为繁荣学术、促进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而贡献“自己的贡献”:

继往开来,繁荣学术,弘扬先进文化;

去伪存真,创新理论,培育学苑奇葩

注释:

①张耀铭:《学术期刊的使命与魅力》,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

②参见《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2008年征稿启事

③胡政平、胡丹东、崔玉娟:《特色优势栏目:综合类学刊的根本出路》,《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3期。

③参见王勇:《法学视野中的“西北问题”——〈甘肃社会科学〉法学编辑杨文德先生的评论》,http://images.fyfz.cn/blog/images/(法理图志——法律博客网)。

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主编:《编辑工作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作者简介:史玉成,生于1970年,男,《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副主编、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