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与艺术互为表里

科学与艺术互为表里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方法论方面的这种争论反映了人们对人文科学世界独特性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对此我们已在前面作了分析。
科学与艺术互为表里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五、科学与艺术互为表里

从上述对人文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分析中,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以来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在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曾长期存在着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传统既相互对立而又互动对渗的格局。

“科学主义”最早的代表人物可以推溯到19世纪的英国法国学者如孔德、边沁、穆勒、圣西门等人,他们主张以分析性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他们认为科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应该是统一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扩展到一切社会和人文的研究领域,他们反对传统人文科学中那种形而上学的思辨传统和个体情感体验,认为科学必须以确定的知识与清晰的逻辑概念体系为表现形式。在这种“科学主义”的认识论那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不被认为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的另一种类型的科学体系,科学只有一种基本的形态,即实证形态的、建立在经验与逻辑归纳基础上的规范性科学,它的基本研究工具与方法是实验、统计、逻辑归纳。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自然科学来改造和重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都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既否认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别,也不承认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当时,从实证主义的哲学家孔德、边沁、穆勒的努力中,可以看出一种试图将自然科学扩展到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以建立一元论的世界统一体的思想倾向。他们认为,如果说社会现象特别是人的精神现象表现得要比自然现象更为复杂,因而对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所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的话,这种不同也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实际上,这种以自然科学为科学之唯一形式或科学之圭臬的观点,正是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衰落的现象的反映。它否认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性而企望用自然科学的分析实证与归纳逻辑来研究认识人的心灵世界与精神世界。

与上述科学主义的实证分析传统相反,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却流行着“人本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传统。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主张科学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两种形式。他们认为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应该有自己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自然科学采用的是实证分析与归纳逻辑的方法,而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却应该采用另一种“理解”的研究方法,即非实证的、非逻辑理性的研究方法。它们反对将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概念原封不动地搬到精神科学的领域中来,反对一元论的科学观念而主张科学形态的两分法。它们认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后者必须以主体性的解释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说明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能用价值中立性纯客体分析方法,或用经验主义和逻辑主义的方法来推导归纳人的精神文化现象。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在方法论方面的这种争论反映了人们对人文科学世界独特性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对此我们已在前面作了分析。这里我们需要对“人本主义”作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人本主义”的方法论流派强调人文精神世界与自然物质世界的区别并主张必须形成研究人文精神世界的特殊研究方法,对于更好地理解人文精神世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它存在两个基本的缺陷。一个缺陷是它将科学形态划分为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科学两分法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完全对立或割裂开来,认为在精神科学中只能完全排除自然科学的方法。实际上,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的精神现象固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应该有所不同,但两者并不是完全不可相通或不可互渗的。“人本主义”的另一个缺陷是它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同起来,认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完全相同,都属于“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都应该采用“人文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认识。但我们认为,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以人文科学的方法取代社会科学的方法。因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虽然关系十分紧密但还是有不同之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科学。如果说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与自然科学较为接近,其研究对象具有较多的客观物质特征而可以更多的采取“分析的、经验主义的”逻辑归纳方法的话,人文科学(如文学、美学、艺术学、哲学与历史学等)是较为典型的“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其研究对象具有较明显的精神观念特征而可以更多的采用“理解的”、“解释的”或情感体验、心性顿悟与思维直觉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否认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将两者笼统地称为“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正是导致“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研究方法争论不已而又难于分辨出结果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争议的正确方式,似乎应该是将科学形态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种类型,自然科学是以分析和经验的逻辑实证方法为基础的,人文科学则是以理解的、体验的、解释的心性体验感悟方法为基础的,而社会科学则可以说介于这两者之间,社会科学既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逻辑实证方法来研究认识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的制度、关系、结构和功能,又需要采用人文科学的精神与情感体验方法来把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因为社会具有物质客观属性与精神观念属性两重性质。

其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在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各有区别或不同,但这种区别或不同并不是绝对的、完全对立而不可相融的。从三大学科类型的划界来说,许多学科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二重性或边缘性,比如哲学作为人文科学,同时又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和数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母子的关系,古代的自然科学不过是哲学的一部分,是所谓的“自然哲学”。即便是在当代,自然科学与哲学依然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科学哲学既是自然科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哲学本身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哲学本身从来不把自己限制在纯哲学的范畴里,它总是要求更宽泛更自由和更不确定的活动空间,它要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自由往来,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哲学形态——科学哲学、社会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艺术哲学等等。

同样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领域,也存在着人文科学的某些属性。社会科学自不用多说,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等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判断与主体渗入倾向是不可避免的。从来不曾真正存在过理论经济学意义上的那种纯粹抽象的“经济人”或“理性经济人”,相反,人的欲望、需要、偏好等则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学必须从人的角度来分析构建它的全部理论大厦基石的根据。而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同样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价值渗透,自然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活动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性行为,必然会在他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中注入某种形式的价值成分。因而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共通共存现象也是广泛存在的。比如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并不全是逻辑的、理性的、实证的方法,自然科学家们也要运用直觉、顿悟等非理性的方法去把握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家也需要运用想象、幻想来认识把握自然世界的某些特性,突破传统思想与观念的束缚,为科学创新提供灵感和动力。在现代自然特别是现代物理学领域,许多重大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科学家们的直觉悟性与灵感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现代科学日益向着更为复杂的宏观微观世界迈进,在许多领域已经超出近代科学采用的那种常规形态下的实验与观察方法所能够把握的范畴。比如,近代自然科学“古典形态”下的那种传统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与常规实验或实证方式,并不能全面把握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些更加复杂更加抽象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理论物理学所涉及的宏观宇宙和微观粒子世界,科学家们必须“转换思维模式”,以开放形态的现代理性思维方式来理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方面的科学新发现。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与牛顿古典物理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一个重要不同,是现代理论物理学更需要借助于科学家们的高度理论抽象,更需要增强科学家们的主体自觉意识,甚至需要科学家们运用某种程度的非理性直觉把握方式来涉及那些很难用实验方法认识的物理现象。在现代自然科学那里,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与人文科学的相互综合与影响具有特别的意义。同时,现代自然科学正日益向综合化、整体性发展,科学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越来越复杂,对科学作整体性的把握也需要科学家们调动充分的想象力。这个时候,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对于自然科学的创新与新理论的创建往往可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爱因斯坦对艺术思维和灵感直觉思维方式十分看重。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在这里,爱因斯坦并非否定逻辑理性与实验观测方法,而是强调现代物理学应该重视在理性经验基础上的直觉思维。

正因为如此,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会通与渗透,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体化,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科学与哲学、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美学、科学与人生、科学与道德、科学与未来、理性与情感、逻辑体系与自由意志,所有这些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把握自然科学与人类精神文化世界相互关系的话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本身是一种人的主体创造活动,自然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其实也不过是人创造的用以认识自然世界的工具,它本身就是人的主体观念的产物,它并不是非人性的,科学方法应该是为人所用,而不是反过来支配人决定人。自然科学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文事业,同样,人文科学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外于客观理性的纯主观精神世界,特别是当代,科学间的交叉、渗透日益明显,科学的综合化一体化趋势都使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许多方面难以明确划分。因此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要求的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对学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隔行如隔山的知识结构显然已经不行了。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三大类型科学在理性思维与艺术思维方式方面有所不同的倾向性差异或程度上的差别,看到科学世界在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三大类型科学之间内在统一性与综合性,把科学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把握,防止认识上的片面与绝对化。

本章思考与论题

1.现代自然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中的两块基石是什么?

2.社会科学在思想与方法上怎样受自然科学的影响?

3.什么是人文科学认识中的主体构建性?

4.理性与诗性可以在人文科学认识过程中相伴相随吗?

5.历史学家的个性与情感,是否会影响他对历史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