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晶体的射线衍射

晶体的射线衍射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是伦琴于1895年发现的。利用晶体作为光栅,劳厄成功地进行了X射线衍射实验。他让一束X射线穿过铅板上的小孔照射到晶体上,如图15-5-1所示,结果晶片后面的感光胶片上形成规则分布的斑点,即劳厄斑点。分析劳厄斑点的位置及其强度,就可判断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情况,这是一种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方法。布喇格父子证明:只有在以晶面为镜面并满足反射定律的方向上,点间干涉和面间干涉才能同时满足衍射主极大。

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是伦琴于1895年发现的。它是一种人眼看不见、具有很强穿透能力的电磁波,波长在4~100nm范围内。X射线也产生干涉、衍射等现象,但用普通的光栅却观察不到X射线的衍射现象,这是因为光栅常数的数量级为10-6~10-5 m,比X射线的波长大得多。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想到晶体内的原子是有规则排列的,天然晶体实际上就是光栅常数很小的天然三维空间光栅。利用晶体作为光栅,劳厄成功地进行了X射线衍射实验。他让一束X射线穿过铅板上的小孔照射到晶体上,如图15-5-1所示,结果晶片后面的感光胶片上形成规则分布的斑点,即劳厄斑点。实验的成功既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质,也证明了晶体内原子是按一定的间隔、规则排列的。分析劳厄斑点的位置及其强度,就可判断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情况,这是一种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方法。

图15-5-1 劳厄实验

1913年,英国布喇格父子提出了另一种研究X射线的衍射方法,并进行了定量验证。他们把晶体看成是由一系列彼此相互平行的原子层所组成的。如图15-5-2所示,小圆点表示晶体点阵中的原子(或离子),当X射线照射晶体时,按照惠更斯原理,这些原子就成为发射子波的波源,向各个方向发射出衍射波(也称散射波),这些衍射波都是相干波,它们的叠加可分两种情况来研究:一是从同一原子层中各原子发出衍射波的相干叠加(称为点间干涉);二是不同原子层中各原子发出衍射波的相干叠加(面间干涉)。布喇格父子证明:只有在以晶面为镜面并满足反射定律的方向上,点间干涉和面间干涉才能同时满足衍射主极大。

图15-5-2 布喇格方法

在图15-5-2中,设两原子平面层的间距为d,则两相邻平面散射光的光程差为

所以,相互干涉加强的条件为

从所有各平行层上散射的X射线,只有满足式(15-5-1)时才能相互加强。式(15-5-1)就是著名的布喇格公式。

从式(15-5-1)可知,如果已知d和φ,则可算出X射线的波长λ;同理,若已知X射线的波长λ和φ,则可推算出晶体的晶格常数d。沿这两方面分别发展起来的X射线光谱分析法和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法,无论是在物质结构的研究中,还是在工程技术上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