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同济大学生报试刊一号第版第一天

同济大学生报试刊一号第版第一天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刊词《同济大学生》报就这样同大家见面了。《同济大学生》报是时代的宠儿。《同济大学生》报由我们大学生自己编、自己读、自己写。同济大学团委和学生会联合创办的《同济大学生》报在金色的秋天诞生了,它也充满着丰收和希望!希望《同济大学生》报有青年的朝气,办得新鲜活泼,富有特色和时代气息。愿《同济大学生》报在开拓我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中,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同济在港大学生印象中是一所
同济脉搏_花开的声音《同济大学生》报(1984—2017)

发刊词

《同济大学生》报就这样同大家见面了。这最初的印象还好吗?

当我们第一次掬起这份油墨未干的小报奉献到诸位面前的时候,我们感到欣慰。从办报设想提出到今天,才不足三个月的时间,我们能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顺利地实现这一从无到有的转变,是与有关领导和全校师生们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们首先向所有关心本报并为我们提供各种方便的领导和师生们致谢!

《同济大学生》报是时代的宠儿。在这个呼唤着狂人和巨人的时代里,真与假、新与旧、文明与落后空前激烈地交织碰撞着;科学的发展也早已不是手摇诗扇的秀才们四平八稳的规行矩步;社会再不需要卑躬与自谦,它正渴求着新的思想与意识。有着光荣传统的大学生们,是从来不甘袖手旁观于改革潮流之外的。变革传统观念,创造新的意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办报的宗旨。

《同济大学生》报由我们大学生自己编、自己读、自己写。它将通过众多的栏目采取多种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真实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做大学生可信赖的朋友,独具鲜明的时代感和理工科学生特色,这就是我们所要为之而努力的。

《同济大学生》报在同济园中破土萌芽,它象一位年轻的鼓手,为同济的振兴咚咚地敲响现代化的节奏。改革了,一切过时的、腐朽的东西都应当被无情地摒弃;一切传统的、“理所当然”的东西都应当被重新认识!

对于办报来说,我们都还是远离着成熟的,但我们深信:不灭的热情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领导和师生的鼓励会带给我们信心和勇气。我们满怀希望地期待着!

让我们共同扶持它!

试刊一号(1984.11.17)第1版

祝贺《同济大学生》报试刊

校长 江景波

在同济的百花园里,金色的秋天是美丽的,因为它充满着丰收和希望。同济大学团委和学生会联合创办的《同济大学生》报在金色的秋天诞生了,它也充满着丰收和希望!

希望《同济大学生》报荟精集萃,广开言路,成为反映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面镜子,成为广大同学的挚友,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宣传阵地。希望《同济大学生》报有青年的朝气,办得新鲜活泼,富有特色和时代气息。

愿《同济大学生》报在开拓我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中,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试刊一号(1984.11.17)第1版

我校大学生科技服务中心成立

本报记者 张国栋

本报讯 十一月十二日,我校大学生科技服务中心在外语楼召开成立大会。

该中心旨在使同学们通过实践提高适应能力,扩大知识面,同时在经济上增加收入。中心成立后,将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主要承接校外社办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户的技术服务项目,然后在全校实行公开招标。成立大会上,服务中心就对已有的服务项目机械类描图等进行了公开的招标,其他服务项目诸如电子琴改进、建筑设计、外语翻译等正在积极联系中。

该中心分设经济核算部、对外联络部、对内联络部等三个分部,由总经理、副总经理、三个分部经理等五人组成经理部。中心实行经理负责制,由校学生会副主席周彤担任总经理。中心在每系聘请一位老师组成技术顾问团,高廷耀副校长担任顾问团团长。

学校主要负责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试刊一号(1984.11.17)第3版

本报召开读者招待会

十一月二十三日晚,几十名各方面的读者和本报工作人员聚集一堂,在新大楼会议厅召开了本报第一次“读者招待会”。会上,许多读者向本报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对于本报今后更好地工作,真正体现学生办报的特色,无疑起了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报将针对这些建议,切实改进工作,想方设法把报纸办得越来越好。

试刊二号(1984.12.1)第1版

怀着赤子之心  带着同胞深情

香港大学上海交流团来我校访问

本报记者  蔷薇

香港大学学生会国事会上海交流团一行79人在团长——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赵令扬先生的率领下,于十二月十九日抵达上海,并于当晚到达我校。交流团在上海将进行为期八天的访问。

近年来,香港大学学生会国事会在推动同学认识祖国、关心祖国、促进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在香港前途问题上,该会与香港其他大学学生团体一样,一致维护我国政府在一九九七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严正立场。

他们这次来访,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市科协、青联在青年宫联合举办了“香港情况介绍、展览会”。我校作为赞助单位之一协助举办。交流团在沪访问期间将广泛地同我校同学进行交流。有关方面还将举办各种联谊、座谈、参观等活动。预计这次访问将于十二月二十七日结束。

试刊三号(1984.12.26)第1版

本报编辑部

他们心中的同济……

提起高楼大厦,港大的学生就会想到内地的同济大学,我校这所以土木建筑为主的理工科大学,不仅闻名全国而且在港大同学的心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月十九日深夜,纷飞的雪花给静寂的同济园披上了银装,瑞雪迎来了香港大学访沪交流团的同学。洁白晶莹的片片雪花象征着两所大学的同学们那颗颗纯洁真诚的心,港大的许多同学还是第一次看到雪,他们欢呼、雀跃,连声称赞:“同济真大!同济真美!”

通过三天来和我校同学的相互接触,港大同学认为我校同学都很富有爱国激情,也十分好学、稳重、大方。以往他们都认为大陆学生都是一心钻学问,不关心任何活动的“潜水艇”式的人,现在他们亲眼看到了同济同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还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我校的周末舞会,觉得同济学生的交谊舞跳得很不错。

谈到我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他们普遍认为管得太紧。在香港,学生必学的科目不像我校这么多,他们自由选择听课,考试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同时攻读两个专业。他们认为我校同学能自由安排的时间太少,这样限制了同学发挥个人特长、扩大知识面,只能跟着老师看书本,不利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

港大同学听说我们现在也搞勤工助学,觉得应该深入推广下去。认为内地的大学生应该通过勤工助学,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提到我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一些港大学生觉得更喜欢他们大学毕业后自己找工作这种方式。他们认为自己找职业,好坏自取,不怨别人。通过和招聘单位当面提条件,容易找到适合发挥自己才能、提高工作兴趣和保证经济收入的职业。

同济在港大学生印象中是一所正在建设中的蓬勃向上的重点大学。他们真诚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访问更深刻地了解同济,了解中国大学生的情况,增进大陆和香港两地大学生的友谊,面向未来,共兴中华。

试刊三号(1984.12.26)第2版

祝贺《同济大学生》报创刊

蔡仲德

“在和青年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常想,我和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应起怎样的作用?想来想去,写了一首《致青年》:

你们是春天的苗,我愿作灌苗的水;

你们是炉中的钢,我愿作炼钢的煤;

你们是远征的帆,我愿作鼓帆的风;

你们是待发的箭,我愿作引箭的弓。

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追求。我从实践中体验到,教书育人的事业,是需要我们倾注心血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幸福的事业,我乐于为这个事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湖南师大党委副书记戴海同志的这番话,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强烈的共鸣。

值《同济大学生》报创刊,我借这番话,用以为祝贺。我祝《同济大学生》报如春苗,茁壮成长;如钢坯,锻炼成才;如白帆,乘风破浪;如响箭,啸呼直前。

1985年元月

号(1985.1.10)第1版

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 黄跃金

祝贺与希望

《同济大学生》报正式创刊了。我以一个校友、学友的名义,表示热烈的祝贺。

办报的同学要我写几句话,我十分高兴。我衷心希望这份大学生自己办的报纸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运用各种新闻手段,围绕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宗旨,传播科技、文化信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特别是具有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四化建设人才而努力。

对如何办好《同济大学生》报,谈一点自己的想法。首先,要给同学们以时代感。当前,我国正处在第三次腾飞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报纸要最快地触及时代的脉搏,强有力地引导大家继承同济学生运动的光荣革命传统,执着奋进,为中华的振兴而勤奋学习,做未来的主人。

其次,要做学校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做同学们的良师挚友。《同济大学生》报要经常地、及时地把学校的要求传达给广大同学,同时,把同学们的要求、呼声、意见、建议反映给学校领导。报纸既然是大学生自己的报纸,就要讲学生们要讲的话,做学生们要做的事情,开展表扬和批评,维护广大同学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同学们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指导。

再次,要在开拓中前进,在实践中创新。《同济大学生》报就像一枝刚出土的新苗,要靠全校学生共同浇灌、栽培,大家来为报纸提供信息,大家来评这份报纸,以改革的精神,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内容新、文风新、版面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创刊号(1985.1.10)第1版

新的校团委、学生会领导班子组成

本报编辑部

经第十届团委会首次会议通过、报校党委批准,本届校团委领导班子由六位同志组成:书记,洪建一;副书记,胡金华、詹萌、贝晓曦、吴兵、李正林。第二十届学生会通过首次全体会议,也选出新的领导班子:主席,玄成范(机械82级);副主席,张滨生(博士研究生)、贾锐军(机管83级);秘书长,干旻辉(专职干部);办公室主任,贾锐军;物探83杨柯、机制83刘莉杰、计算机82孙有吉分任劳动生活部正、副部长及文化娱乐部部长。

总8期(1985.5.6)第1版

“五四”茶话会·共商大事

曹锡康

为了庆祝五四青年节,在改革时代赋予它新的意义,更好地体现我校同舟共济的优良校风,学生会于四月三十日举行了“五四”茶话会。学校领导江景波、张纪衡、蔡仲德等同志和学生代表聚集一堂,畅所欲言,共商同济大事。

参加茶话会的代表从我校科研、研究生免试制、奖学金的发放和勤工助学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建议。与会代表一致感到我校宣传工作很不得力,致使我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影响不够大,声誉不够高。认为学校应在发展国外校际关系的同时加强对内横向校际联系。对当前政治课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不相适应的现象,与会代表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许多同学建议增加专业课实习时间,使教学与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

江校长充分肯定茶话会的意义,对同学提出的许多建议作了说明。他对我校试行免试研究生制和奖学金制持肯定意见,并表示要进一步完善两种制度,同时,考虑设立奖学金单项奖。对勤工助学活动江校长表示将给充分支持,学校正在考虑延长假期并提供条件,让同学多开展智力型勤工助学活动。江校长指出学校将努力加强与其他国家、企业、学校的合作交流,同时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把同济办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

最后,党委副书记蔡仲德对如何加强学校党章学习小组的管理,加快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步伐,提出了初步设想。他要求全校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为我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总8期(1985.5.6)第1版

同济人的课余

同济大学首届学生第二课堂展览花絮

本报记者  秋鸣

我校学生第二课堂展览已于本月九日闭幕。这次展览,汇集了我校学生近年来科研、课余生活、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诸方面的成果,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我校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风貌。在展出的九天时间里,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来宾,在校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1月3日《文汇报》对此作了报道,同月10日上海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后生可畏

在全校各系的二十多个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展品,令人眼花缭乱。

不同风格的书法、美术、篆刻和集邮作品,使人沉醉于高雅的艺术境地;从西沙、海南等地带回来的鹿角、珊瑚、黄铁矿石、钟乳石等,把人们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还有获得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建筑设计大赛二等奖的“中国江南水乡、中庭空间设计”方案,在今年全国女青年小发明有奖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无尘新型小黑板,一篇篇科技咨询报告和小论文,无不凝聚着我校学生的朝气和智慧,反映出广博的才识和志趣。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忠德、市教卫党委书记陈铁迪等都兴奋地提笔留言,发出由衷的赞叹:同济青年果然多才多艺,后生可畏啊!

课外之“课”

不是有很多人常常感慨岁月的匆匆易逝吗?几年短暂的大学生涯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如何度过这段美妙的时光,如何丰富和充实我们的课余生活?

——电仪专业邹培国同学利用业余时间,编著了三十五万字的《德语构词法》;结构系学生和土木事务所组织的部分同学为外单位完成了近十个设计项目;环境系同学为解决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废水处理问题而精心研制的厌氧发酵罐……再看一看课余兴诗作画,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里不懈耕耘、尽情驰聘的同窗,许多平时在徘徊和探求中的同学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们在留言簿里感激地写道:“这次展览,也是内容丰富的一堂课,教会了我怎样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是的,我们是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有点高雅的业余爱好,即使不成功,也不留下空白。

意犹未尽

勇于探索和开拓的人们,脚下的路是永无止境的。这次展览,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大,在各高校中还是首次。它对推动第二堂课的发展、健全我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参观,大家很受启迪,深得教益。然而,很多同学并不就此满足。为了加强各校同学横向联系,我们是否可以举办一次全市性的联展呢?!

总12期(1985.11.19)第1版

接过先辈的火种

“一二·九”活动周点火仪式纪实

闻聆

同济大学“一二·九”活动周点火仪式于本月三日下午四时在一·二九活动纪念园隆重举行。

一面面彩旗将人们引到尹景伊烈士的塑像前。塑像前的五花石和塑像旁挺拔的青松使人产生回忆和联想。纪念园气氛肃穆、庄严。

校学生会主席玄成范同学宣布点火仪式开始,由同济大学三好学生标兵、运动员代表组成的火炬队高擎火炬,精神抖擞,站成一排。

在热烈的掌声中,新四军老战士、校党委顾问阮世炯老师将火炬点燃。

燃起来了,那属于“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之火、青春之火、希望之光!这跳动的火焰曾燃烧了一个标志着腐朽的旧世界,这火焰还将照亮我们创造、完善一个新世界的征程!

摩托车、团旗前导,火炬队队员们以代表同济万余名学生风貌和朝气之雄姿出发了。经过古老的光明楼、旭日楼,经过壮观的南楼、北楼,经过年轻的外语楼和更为年轻的留学生大楼……一点火,十点火,万点火在古老的同济园内跳动。

四点二十分,火炬队跑到一·二九田径场。十四把燃烧着的火炬引燃了那堆篝火。望着升腾的烈焰,学生会主席告诉我们,点火仪式为即将开始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二·九”纪念活动拉开了序幕。

火炬,把我们引进了“一二·九”活动周,也把我们引向了盗火的昨天和遍播火种的明天。

总13期(1985.12.9)第1版

枫叶的红火辉映着金色的秋天

——记同济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枫林节

缪立新

历时三天的同济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枫林节以其新颖的形式和特殊的内容吸引了校内外学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求实、开拓、宽松”的口号体现了本届枫林节的精神。二十二号下午,枫林节随文艺演出帷幕的拉开而开始,节日里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氛,建筑小电影、建筑文化宣传、棋牌类比赛、游艺等活动融入了知识性、娱乐性与思想性,在节日喜庆的氛围中还始终弥漫着浓厚的学术空气,“上海城市发展战略青年研讨会”“上海研究生校园文化与校园民主建设论谈会”“岩土工程讨论会”“结构工程讨论会”相继召开。

九月二十二日下午,行政楼三楼的会议室里贴着几条醒目的横标:“建设校园民主、开创灿烂文化、造就一代新人”“自由——人类永恒的需要”“增强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上海市研究生校园文化与校园民主建设论谈会”正在这里举行,上海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大学生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进行校园文化与校园民主建设。论坛会从下午三点半持续到晚上八点半,代表发言踊跃,言论触及面很广。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团市委和市学联的三位同志专程赶到同济,参与讨论。

“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为枫林节增添了色彩。研讨会上共有80多名代表报告了各自的论文内容,为上海城市发展提出了许多富于建设性的意见。二十四日下午举行了发奖仪式,共有8位论文作者获优秀奖,18名论文作者获佳作奖。自一九八六年六月九日登出征文启事后,陆续收到论文121篇,论文内容涉及城市规划、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诸方面,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乏真知灼见。

这次研讨会筹备工作历时三个多月,工作浩繁,同济大学部分研究生以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来保证研讨会的顺利进行。研讨会得到了校内外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和领导的关怀帮助。参加论文评选委员会的评委有:同济大学教授戴复东、陶松龄、徐循初、董鉴泓,同济大学副教授朱锡金,市规划局总工程师柴锡贤,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夏禹龙,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市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谭启坤,市委宣传部吴云溥,同济大学教师魏嶷、赵民,同济大学研究生会主席马振荣,等等。前任上海市长、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汪道涵向获奖者颁发了奖品和荣誉证书。

总21期(1986.9.27)第1版

我们愿化作桥梁

——访四个学生处、部长助理

去年6月底,学校总务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公开在广大同学中招聘处、部长助理。报名者踊跃,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定四人,他们是刘毅、解晓川、刘杰、赵春洪。当时这在高校中是比较早的,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央电视台、《文汇报》等新闻媒介做了报道。那么现在他们的情况怎样了呢?我就是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这几位同学。

来到党委学生工作部,他们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当初能被选中,实乃荣幸。不过更多的是感到肩上的担子重。”几个学生助理一开口就这样谦虚地说。“学生处、部长助理,要起上通下达的作用。作为学生,我们力求反映大家的愿望,成为学生的喉舌,作为处、部长助理,我们要真正成为处、部长的参谋,联系同学的桥梁。”

刘毅和解晓川介绍了他们到党委学生工作部后的一些工作情况。一开始他们觉得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也只能一步步地来。他们正在进行一个目标调查,对典型的班级进行跟踪分析。成立了一个学校“青年工作智囊团”,以在同学中间建立一个信息反馈网。写出了“浅谈校园民主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等多篇论文,对学生留级、处分、退学情况进行分析,供有关部门参考。还就许多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刘杰和赵春洪是总务处处长助理。“我校后勤工作是有名的,来到这里,工作基础和各方面条件较好。领导也很开明,放手让我们处理问题,并亲自向我们传授工作方法。”他俩这样说。暑假期间,他们带领我校考察团到北京等地进行考察和交流。各校部按处长的规格接待他们。他们正和各方联系,打算使各教学楼的下课时间错开,以避免午饭时的拥挤高峰。他们搞了一个后勤职工和学生大联欢,以融洽后勤职工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他们还在为提高后勤职工素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而奔走。他们希望同学们要尊重后勤职工的辛勤劳动,让后勤职工也参加些学生组织的活动。

作为学生处、部长助理是够辛苦、忙碌的了。每天下午3:30—5:30坐办公室值班,学校的重要工作要参加,有关的来访要接待,自己也要组织会议、写报告,晚上做到一点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仍然精神饱满地工作着。

他们四个人中有两个研究生、两个本科生。刘毅现在读科技德语研究生。赵春洪是岩土系研究生。刘毅在机制专业念本科时就很活跃,在文哲社和大学生报工作过,爱好文学、哲学、政治、写作。刘杰来自电气系,已临近毕业。解晓川是建筑学八四级的学生,现在他还在系学生会任职——掌管财务。

采访结束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几个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学生代表,也反映出我校这方面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我想,能否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关心学校的工作,为把同济建成一流的学府而献计献策?

总24期(1987.3.12)第1版

我们是同龄人

——记班长联合会与海军官兵联谊

李正

十一月十四日的吴淞军港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我校班长联合会组织部分学生班长到这里和东海舰队某部官兵联谊,并进行社会调查。

渴望了解军舰水兵生活的同学们激动地登上了军舰,这时受到了该舰韩政委和水手们的欢迎。韩政委把大家带到了水手们生活的狭窄的居住舱,就在这身临其境的体验之中,韩政委向大家介绍了海军的发展状况和他们舰的历史。可以感到,同学们的心是和海军息息相通的。

接着舰艇团支部书记小杨带大家参观军舰,水兵们为大家做了操作表演。水手们的操演赢得了阵阵喝彩声。这时候,同学们和水兵的交往就已经开始,水兵和大学生的沟通在慢慢地进行……我们是同龄人。

水兵和同学们三五成群地交谈:大学生活、水兵生活……原来水兵的生活是单调、艰苦的,水兵是年轻的,年轻人的生活永远是丰富、浪漫的。

最后大家聚到了后甲板,联欢从“甲板迪斯科”开始。我们机制八六的班长、十大舞星之一的何铭东率先跳起了迪斯科,几个同学跟上,水兵们也不示弱,他们的太空舞让大学生赞叹不绝,接下去吉他弹唱、小号独奏、京剧唱段、诗朗诵、独唱……联欢在夕阳映照下结束了。

同学们和水手们依依话别,并邀请他们来到学校做客,我们永远是朋友。

总28期(1987.12.5)第1版

本学期新闻  综述

江洁

今年我校共招本专科生2112人,其中本科生1988人。上海录取的最高分620分,为本市第一,新生平均分为555.7分,56人保送。新生中党员24人,团员1895人,素质较好。9月17日学校召开新生开学典礼,为600分以上的新生和保送生颁发了奖金。为了加强竞争力、奖励优秀学生,学校还从87级起实行奖学金改革,受奖面从原来的60%缩小到28%,改助学金为贷款。

从9月24日开始新生在大场镇军训了五周,军事理论课作为他们的必修课,成绩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书。军营中他们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如“军营百秒演讲”“中秋联欢”“歌咏比赛”等等,活跃了军营生活。10月28日,二千名学生在大场召开的军训总结检阅上汇报了丰硕的军训成果,展现出新同济人的风貌。

9月20日,首次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在同济设了20个考点,85级574人参加了考试,总合格率为46.2%,优秀率4%,而全国85所重点高校的平均合格率为37.2%,优秀率为3.4%。开学初还举行了各单科竞赛,奖励表彰了优胜者。

12月14日,上海外国语学院、联邦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歌德学院联合举办的“1987年全国高校德语命题征文演讲”比赛结束。13所高校德语专业的236名学生参加了比赛。我校学生韩青获三、四年级组第一名,是唯一获得“赴联邦德国短期访问奖”者。第二、第三名也为我校学生获得。这次比赛充分显示了我校德语教学水平。

在日本举办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我校84级园林吴刚和张英合作的“智慧的市场”获二等奖。85级建筑田东同学在日本《新建筑》杂志举办的第三届改善生活国际设计竞赛中以“住宅的门”荣获佳作奖,在国际上进一步扩大了同济的影响,也为国家增了光。

学校在教改的同时,积极组织同学走向社会,参加实际工作。环境系200名学生参加的“黄浦江上游水环境容量综合治理方案研究”项目获得1987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奖”,这项奖由团市委和市高教局共同设立。

校团委和大学生科技服务中心也设立了“社会实践奖”,十月份表彰奖励了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优秀论文、调查报告、工程设计、科研项目等社会实践成果,并表彰一批社会实践中先进分子,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鼓励奖27个。

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学校也为同学参加管理实践提供了用武之地。10月份,四名学生通过笔试、答辩被聘为总务处处长助理、学生工作部部长助理,参加学校管理。为提高同学的分析鉴别力,社科系开出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现代西方经济思潮”两个系列讲座。各系还就同学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了一些讲座,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股票问题等,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本学期校园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也蓬勃开展。

10月28日,我校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开幕。内容有时装、电影、建筑、摄影、集邮、音乐及各种普及交谈的讲座、沙龙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月20日,校第26届运动会暨第3届体育节开幕,江景波校长致开幕词。男女团体桂冠分别为结构学院和环境系夺取。

在同学、老师的努力下,同济在全国高校本科生政学质量评估试点中受到好评。

总30期(1988.1.6)第1版

大学生呼唤中国电影新世纪的来临

相互理解的盛会

蔡群

5月2日晚在一·二九礼堂举行了部分制片厂厂长、艺术家与大学生对话探讨会。广电部副部长陈莫苏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深刻、尖锐的问题,艺术家们作了精彩的回答。下面抽取一些片段与广大读者一同探讨中国电影的走向及发展问题。

学生:上影厂近来不景气,听说工人工资还靠贷款。

吴贻弓(上影厂厂长):上影厂近来的确不景气,但是,工人们的工资靠贷款你是从哪里听来的?在改革的大趋势下,大家对上影厂的要求也高了,这是对上影厂的一种鞭策。

学生:江导演你认为《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奖是否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标志?你对张艺谋取得的成就是高兴还是嫉妒?

江海洋(中国第五代导演,上影厂):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标志,早在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就超过“意大利现实主义”,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和张艺谋是同学,我对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表示高兴。我们是同一个“窝”里出来的,反省自己缺乏魄力,张艺谋的成功对我来说是一种压力,有待加强。

学生:陈部长,你认为《末代皇帝》中国人执导能获奥斯卡奖吗?电影界对陈冲的看法如何?

陈昊苏:由中国人导演也有可能获奖。意大利导演获奖后说应该获奖的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为此片做出了巨大贡献。电影界认为陈冲是个青年演员,仅此而已。

学生:黄导演你对女性题材电影有种偏爱,是否在宣扬女权主义?在工作中是否感到男性的压力?

黄蜀芹(上影厂女导演):上影厂女导演特别多,上影厂男同志很好,我在工作中非常感谢上影厂的男同志。女权主义是一个新名词,西方电影中的某些女性被歪曲了,不是生活中的女性。

学生:吴厂长你认为减少进口电影会使国产片的观众增加吗?

吴贻弓:许多国家都有民族电影保护性政策,我们中国也应该有。令人难以容忍的是,我们进口的有些影片连外国人也觉得不好,并通过不正常的手段弄来,对这种情况,中央在宏观上要加以控制!

学生:陈部长,为什么进口片大多是二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你认为《孩子王》和《红高粱》比,哪部影片更好?七届人大代表认为,《红高粱》把中国人拍得太丑陋,你有何看法?

陈昊苏:比较新的进口片要价太高,特别是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要价更高。不过,《末代皇帝》不久将与大家见面。《红高粱》的拷贝发行量比《孩子王》要大,本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是《孩子王》,考虑到《孩子王》要送往夏纳电影节,最后还是换了《红高粱》,可以说《孩子王》不会比《红高粱》差。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取得认可,对他们的成就表示理解,不应用大帽子压他们。

学生:江导演你认为中国最佳导演是谁?《匿名电话》有没有现实意义?如果让你再读四年大学有何打算?

江海洋:这个问题没想过。我希望自己成为中国最好的导演。《匿名电话》反映中年知识分子独特的心态,我对这类电影最有信心!

总35期(1988.5.26)第1版

勤政  廉政  振兴  同济

——江景波校长答本报记者问

吴勇  吕春雨

12月12日下午,在行政楼三楼小会议室,本报记者采访了江景波江校长。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座谈中,江校长谈了自己四年来做校长的感受,并高兴地逐条回答了我们的提问。

△校长负责制的实行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校长本人的办学思想和实践能力,将决定学校的变化过程和办学的特色。

——江景波

问: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简历好吗?

答:我是福州人。大学毕业后,参加组织治理淮河。1951年来同济做助教。两年零三个月之后,于1954年我被提升为讲师。当时,我写的第一部著作,一年内出版社竟加印了11次,《文汇报》《解放日报》都做了报道。我有两年零三个月升为讲师的记录,也有二十四年之后才当副教授的坎坷历史,只因为有“文革”,有海外关系。我先后当过教研室主任、教务处长、副校长,若不是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当校长是难以想象的。

问:作为校长,您的喜悦与苦恼是什么?

答:我是1984年5月开始做校长工作的。这几年中,学校教学、科研搞出成绩,我很高兴,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又使我很苦恼。

问:请您谈谈四年来,我校的发展情况。

答:总的来说,有喜有忧,但喜多于忧。成绩主要有:

①学校规模有很大发展。在校本科生从1984年的6167人,增加到8644人,研究生从317人发展到近1200人,加上函授、夜大等学生总数已增加到16000名。今天学校的规模较1984年初,增加60%以上。四年来通过一系列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的改革,保证了教学质量。学校也重视体育教学,达标率在96%以上。今年我校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合格率达85.8%。

②教职工队伍得到充实和改善。教职工四年来从3593人增至4830人。其中教师近2400名,教师中有900人获得高级职称。四年中补充了800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新生力量。

③科研也有进步。1984年前四年的年平均科研经费只有277.1万元。四年来的年平均科研经费1092.2万元。1984年前四年年平均出成果51项,后四年年平均出成果84项。获奖项目也逐年增加。

④在“以德为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对外方针指导下,已同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奥地利、美、法、日、澳等国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从1985年的4项,发展到现在的28项。

⑤ 1978年到1984年,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赴国外访问、参加援外工作的有135人,1984年至今已达975人。尤其1984年以来,先后在我校召开了17个学术会议,仅今年9月份就召开了3个大型、2个小型的国际会议及多个国内学术会议。

⑥学校固定资产也不断增长。仪器设备投资已由1984年的34万元增加到1988年的7000万元。建筑面积由29万平方米,增加到45万平方米。后勤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和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总务经费支出从1985年占学校经费的7.6%,降至1986年的4.6%,并仍显下降趋势,而上交经费却逐年增加。

当然,学校各项工作也存在着不足。首先是开放形势给教育工作带来新的难度。第二,教学和科研工作仍要继续加强,以适应社会需要和提高竞争能力。第三,办学条件还不尽如人意,要继续改善。第四,办学经费困难,要花费很大的努力去筹集资金。

△办学实绩是检验一位校长办学思想的客观标准。

——江景波

问:请谈谈您对同济大学生的看法。

答:今天,我只揭“家丑”。目前在同济还存在一些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称的行为,少数学生打架、赌博、浪费水电、偷窃。这个学期厌学情绪在部分同学中有所滋长,极少数学生不读书却热衷于经商,我是不提倡学生经商的,这不是我们的办学方向。应大力提倡勤工助学。

问:您认为现代校长应必备哪些素质?

答:我认为作为一名校长,首先应以国家的教育事业为重。理想的校长应该是教育家、学术权威和管理权威。当然,校长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嘛。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组织教育也因此变得复杂和丰富起来了。校长在培养学生时,既要面向大多数,保证人才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要在教育过程中,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受压抑,并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要完成这一重任,校长也应该是一位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另外,校长还应大公无私,千万不能“手长”,不能把个人的利益看得过重。决策和用人也是校长治校的两项重大的任务。勤奋努力,有拼搏精神更是现代校长的必备素质。

△学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风,教风和工作作风又取决于校长的领导作风或者说领导艺术。

——江景波

问:您认为当校长和搞科研是否有所取舍?

答:一位学者担任校长职务后,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校管理上,而不应该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尤其是在目前教育立法尚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下,更需要这样做。我想校长在任期内的工作重点应和赋予的职责权相一致,才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校长。

(编者注:江景波教授有《木结构设计》《民用房屋设计与施工》《网络计划技术》等十几部论著。其中,《建筑施工》一书获年度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问:我校图书新馆为何迟迟不能竣工?

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造价贵,需要追加投资了;二是由于新馆地基结构复杂,施工难度相当大,许多施工单位不愿承包,几经波折,才找到施工单位,后来因建筑材料引起了一些质量问题。不过现在工作进展很快,可望明年初竣工。

问:请谈谈您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看法。

答:这个问题太大,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的。

最近教委组织专家们提出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若干问题的思想》,已反复修改了七稿,这里头也反映了我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希望和要求。

问:请您谈谈对《同济大学生》报的看法。

答:我对办《同济大学生》报是非常支持的。作为一张报纸要能够起到团结和鼓励广大同学的作用,激发他们向上的热情,为振兴同济、振兴中华作出贡献。我希望编辑们要为此做出努力,使同学们看到希望。我祝愿《同济大学生》报越办越好,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同学致以新年问候。

△一位教育家应该从他一生的整个教育活动去考察,而担任校长职务只不过是为其发挥教育家才能提供最集中的舞台罢了。

——江景波

总41期(1988.12.23)第1版

高 校 长 谈

·食堂、浴室

·学生活动中心

·学风、希望

蔡群  曹聚

二月二十五日,本报带着同学们所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新任校长高廷耀。上任伊始事务很多,但高校长还是从百忙中抽出一个多小时接待了采访,耐心地回答记者的提问。由于出版延误,有的内容,特别是办学方面的,校刊已先行刊登,于是,从采访材料中采撷几个小问题,作为另一个方面的补充,以飨读者。

食堂、浴室

民以食为天,所以每次校长采访中,言必及食堂。上学期末、本学期初,同学对食堂伙食颇有微词。高校长当即表示,造成食堂伙食质量下降的主观原因,学校将马上着手解决(我们采访刚离开不久,校学生工作处便接到了高校长要求调查伙食情况的指示,高校长的工作作风由此可见一斑);造成食堂伙食质量下降的客观因素,高校长托我们向广大同学讲清楚。“现在市场上的行情你们恐怕不清楚,拎着菜篮子上街转一转,你就会有印象了。”高校长连报了好几种菜的市场价格,精确到百分位,看样子是常在家伺锅弄灶。“至于新浴室,由于水管口径小,有时供不上冷水,只能暂时用一些补救措施,要彻底解决新浴室冷热水供应不良的毛病,需要60万元资金,困难较大。学校也正在努力争取圆满解决。”

学生活动中心

“这个问题学校领导一直非常关心,我也正在想办法解决同济学生没有活动场地的问题。要一下子建造新活动中心也不容易。学校的图书馆、建材楼快造好了,学校想办法从现有的房子中,通过调剂,挤出一些场地作为学生活动中心。”—从高校长的恳切答语中,我们感到高校长在学生大会上的允诺不是没有根据的。

学风、希望

英语有句谚语: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高校长表示,为同学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为了使同学能更好地搞好学习,培养成材。“‘文革’中,我也受到很大冲击,那时我还年轻,三十几岁。当时是盛行读书无用论的,有部分人把专业扔在一边,也有部分人坚信,知识是有用的,继续搞专业,现在挑大梁的就是这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在深圳,技术工人比一般工人工资高一倍,技术人员比技术工人工资高一倍。目前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是暂时。我希望大家看得远一点,好好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同时也要提倡高雅的文化娱乐,这样人的情操、举止和思想就会变化,对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益处。”……走出校长办公室,我们感到新任校长是在国家调整的困难时期上任,他并没有作不切实际的许诺,但他心里实实在在是想着学生。

总42期(1989.3.8)第1版

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关于当前校园风气的一点思考

特邀评论员

近年来,遥相呼应的“厌学经商热”以及道德的倾斜席卷各院校。这次“校园风景”的大曝光,让我们看到了聚光灯下的自己。作为同济人,沉重和无奈之余,更多的是自责和思索。

我们似乎不必罗列更多的证据出来,说句老实话,大家眼前还是清楚的,心里也都明白的。每个人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总会或多或少有些感想,但只是对别人埋怨过多,对自己要求甚少。看到别人插队,当时是很气愤,而当自己也充当了这种角色时,又反而津津乐道于这种“高效率”了。常说中国人的素质是如何如何低,仿佛这样就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好藉口,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但有没有想过,插队、拆块床板做书架是否道德,不铺床不扫地是否为不拘小节抑或大将风度?就说寝室里的“麻将风”和“违章用电”两件事吧,哪一样不触目惊心,哪一样没有前车之鉴?还记得有两位“好汉”因赌博滋事而动刀子吧,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学生“老爷”对麻将难以割爱;还记得一年前那场为了“取暖”而引起的大火吧,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台灯、电炉、电热杯呢?

我看最终只能从自身找原因:

一是我们的集体意识淡薄,以为整顿校风是别人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身边的坏现象漠然视之,以致大家不能统一行动起来。

二是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有些人自以为清高洒脱,早忘了道德和人格为何物,对自身的坏习惯也就不便贼喊捉贼。久而久之,沦落到仅为扒几张分而铤而走险,乃至越陷越深。

三是干得出格的那帮人往往抱有侥幸心理,何况这年头“冒险”这两个字又是挺时髦的,因而寄希望于侥幸逃脱或从宽处理。不是有人把头别在裤腰带上也要“搓”吗?这次学校要动真格的了,甚至有的要勒令退学了,也真的要“江州司马青衫湿”了。与其此时大彻大悟,不如早些悬崖勒马。

相信这次全校性整顿校纪校风的活动,能使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每个人所应负的责任。让我们再一次默念同济的传统吧:团结、活泼、严谨、求实。

总48期(1989.11.2)第1版

路在何方

——毕业分配透视

本报编辑部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政策进行了调整。为了使广大同学对此有充分了解,学生会学习部特地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座谈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首先是近几年毕业生的分配情况。毕业生的分配,主要是从工作需要出发,在国家方针、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满足学生要求,做到学以致用,各尽其才。从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近几年我校的分配工作在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有极个别的差生被退回。

其次是近几年分配改革的情况。我国现行的毕业生分配制度是在建国初期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学校办学及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人才的积极性,因此,现存的分配制度必须改革。国家教委从1981年就开始着手调查,对毕业分配总体改革方案提出初步设想。我校为配合这个思想进行了不少尝试,逐步扩大了学校自主权,用人单位选择权。学生的选择权也有所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对于目前在校生(89级新生除外)仍采取以国家计划分配为主的方式,学校有权提出建议性计划,上交国家审核通过。

今年1月12日,国家教委正式向国务院递交改革方案的报告。3月2日,得到批准,决定从89级新生开始实行中期改革方案;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分配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制度。

第三是关于1989年的分配。1989年仍实行国家计划分配制度,坚持统筹安排、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机关的原则是尽量少收大学生,从基层抽调所需人员。对于国际经济、教育部门及边远地区,为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择优”的分配方法,优秀毕业生(占学生总数5%)选择单位时不受任何限制;在国家重点项目内选择,一般学生也可不受限制;支边人员子女在交通、能源下属基层单位就业也不受任何限制。来自边远地区学生(除支边子女和优秀生)原则上一律回本地区,除非有市以上分配单位证明本地区无所学专业或近似专业。针对差生(成绩差或严重违反校纪),学校进行推荐,但不包分配。在分配中,学生可以参与,但不允许上课期间私自外出找单位。

1990年的分配基本与1989年相同。

事实证明:学生的分配去向主要是由学生自身的素质决定的。

总49期(1989.11.29)第1版

读书沙龙气氛热烈

王福顺

以“读书、交流、求索”为主题的文化沙龙于12月8日晚在多维沙龙举行。读书小组近二百名书友汇聚一堂,在热烈的气氛中共同交流探讨了读书之道。

读书小组举办本届沙龙,旨在能给书友们提供交流提高的机会,也希望能借此在同济园内形成一种读书气氛,使志趣相投的书友相识相知,带动更多同济人进入读书的世界,学会思考社会和人生。

近二百名书友根据个人兴趣自愿结合,分为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管理等九组,交流读书的方法,并就感兴趣的问题做了探讨,争鸣场面处处可见。杨冬青、王恩强两位辅导老师和读书小组骨干成员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活跃了全场气氛。

校长助理陶小马老师和图书馆馆长肖友瑟老师到场祝贺,肯定了读书小组的成绩,并保证学校将支持其活动。

本报编辑和记者也应邀出席,并送去《同济大学生》报供大家阅读交流,在沙龙中引起一阵热烈的讨论。

总50期(1989.12.21)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