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图谱对杂交水稻学科发展情况的揭示

知识图谱对杂交水稻学科发展情况的揭示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借鉴分子辅助育种结合常规育种技术,提高杂交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是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主旋律。这种通过引文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孙宗修和程式华编辑出版的专著《杂交水稻育种———从三系、两系到一系》[4]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叙述是一致的。
知识图谱对杂交水稻学科发展情况的揭示_基于引文分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5.5 讨论:知识图谱对杂交水稻学科发展情况的揭示

通过著者同被引可视化构建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对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主要科学家群体可划分为以廖伏明、周开达为代表的主要研究杂交水稻农艺性状遗传规律的科学家,与他们具有共同研究方向的学者有符福鸿、李仕贵、马玉清、何光华、齐绍武、蒋开锋等;以李云海为代表的用分子技术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科学家,和他的研究方向比较相近的有陈洪、段世华、庄杰云、毛加宁、彭锁堂等;老一辈的以朱庆森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主要研究三系杂交水稻的产量提高问题,和其具有相似的研究方向的主要有曹显祖、戚昌瀚、黄见良、徐秋生等;在整个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中,袁隆平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学科发展做出了奠定基础的、开创性的工作。

通过文献同被引聚类结合时序分析生成的可视图,可以总结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分支方向的发展规律为:杂交水稻高产育种贯穿于整个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中,并在1999年达到了高峰时期;随着我国人民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提高,杂交水稻品质育种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重视,相关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单纯的研究籼系杂交稻杂种优势的论文的发文量和被引用次数逐渐稀少,表明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已经从原来的籼型三系逐渐过渡到两系、籼粳杂交利用研究;利用分子手段进行辅助育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得到关注,并逐渐与品质育种和产量育种并行发展。可以说,借鉴分子辅助育种结合常规育种技术,提高杂交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是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主旋律。这种通过引文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孙宗修和程式华编辑出版的专著《杂交水稻育种———从三系、两系到一系》[4]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叙述是一致的。

以上研究证明基于同被引分析构建的知识图谱可以划定科学家群体,展示学科领域和不同的研究方向,揭示学科的产生背景、发展概貌和突破性成就,进而揭示科学的动态结构和某些发展规律,也为科技史研究提供一个客观而有效的定量方法。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W.McCain.Mapping authors in intellectural space:a technical overview[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0,41(6):433-443

[2]Howard D.White,Katherine W.McCain.Visualizing a Discipline:An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71—1995[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8,49(4):327-355

[3]W.Paisley.An oasis where many trails cross:the improbable co-citation networks of a multidisciplin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0,41(6):459-468

[4]孙宗修,程式华.杂交水稻育种———从三系、两系到一系.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5]李泽炳,肖翊华,朱英国等.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6]尹华奇.袁隆平思路与杂交水稻的产生和发展[J].杂交水稻,1994,(3—4):55-57

[7]李成荃.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育种进展[J].作物杂志,1998,(3):3-6

[8]袁隆平,唐传道.杂交水稻选育的现状、回顾与展望[J].中国稻米,1999,(1):3-6

[9]李继明.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1996,(1):9-11

[10]陶爱林,周文华.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稻科学,1997,11(2):107-112

[11]姜健.水稻籼粳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03,28(1):9-14

[12]Chen C.Measure the movement of a research paradigm[C].Proceeding of SPIE—IS&T:Visualization and Data Analysis 2005[C].63-76.San Jose,CA.

[13]尤金·加菲尔德著;侯汉清等译.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4]H.Small.Macro-level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co-citation clusters [J]:1983—1989.Scientometrics,1993,26(1):5-20

[15]侯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16]李志挥,罗平.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17]Howard D.White,B.C.Griffith.Author cocitation:a literature measure of intellectual struc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1,32:163-171

[18]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