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人与卡通

日本人与卡通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的动漫卡通是在日本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日本历史上首位卡通大使形象是机器猫。日本卡通人物机器猫被任命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卡通大使,将通过产业宣传日本文化;有关机器猫的书籍、动画片已译成十种语言。2009年3月,日本著名动漫形象“哆拉A梦”成为日本首任动漫文化大使。据悉,动漫文化大使是日本根据前外相麻生太郎的建设而设立的,是日本文化外交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与卡通_日本文化新论

三、日本人与卡通

作为造型艺术的一门分支,动漫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其中一些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卡通形象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日语中,有一个词汇叫做“御宅族”,这是指狂热迷恋动漫或电子游戏的人。

日本的动漫卡通是在日本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著名连环漫画作家手塚治虫的出现,革新了战后的漫画,他向传统漫画挑战,着力描写人类深层次心理。他时常以电影场景的方式组织故事,有时以悲剧结尾。日本漫画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不限于娱乐目的的表达方式。另外,日本由于受国外商业动画片的影响,开始制作动画片。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亚洲和欧洲等地播放了许多日本动画片。例如,“宫琦动画”,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内容和技巧,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和动画片以日本的构思作为参考。宫琦骏是20世纪末日本首席动画电影导演。他把幽默、对社会的批评以及诗歌的抒情完美地体现在作品中。2001年,他的《千与千寻之神隐少女》获得了2003年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日本的动漫卡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

随着大众文艺娱乐的多元化和数码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动漫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繁荣与飞跃,出现了崭新的动漫形式,如FLASH动画、三维动画等。动漫文化还给予影视、教育等市场以很大的影响,并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从饮料、文具到服饰等,到处都可以看到以动漫卡通人物形象为原型的商品。日本是世界第一动漫大国,从小孩到老人都十分钟爱动漫,动漫产业的经济效益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积累,日本的漫画出版量已经占据世界第一位,其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有人认为,日本的漫画文化不应停留于始自北斋的漫画,而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12世纪的鸟兽戏画传统和明治时代欧洲风格的滑稽讽刺漫画,这些都孕育了现代日本漫画文化和成熟的受众心理。日本文部省在2000年度《教育白皮书》中,首次将日本的漫画称为“日本的文化”,并将其定位为“现代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目前,漫画出版业大约占全国出版销售总数的40%,销售总额的20%,并且在海外受到广泛的关注,还频频在国内的美术馆等展览会上露脸。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动画产业,则借助漫画产业这一巨人的肩头,迅速而全面地发展起来。很多情况下,一部成熟而畅销的漫画书,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早已深入人心,并且通过长期的大众传播,也已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追星族”或“发烧友”,他们成为潜在的影视铁杆观众。漫画题材被改编成动画电视连续剧后,长期在电视台播映,人们已经在心理上接受其人物形象和情节模式。最后,改编成“剧场版”电影公映[1]

动漫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就更大了。以杂志为例,目前日本市场上有四种动画杂志:《Newtype》、《Animage》、《Anime V》及《Amimedia》。除了《Anime V》以OVA市场为主要报导外,其余三种都是广泛取材。其中角川书店发行的《Newtype》,在日销售量仅次于《Non-No》,为全日销售量第二的杂志。另外动画亦有各种附属商品。如:垫板,笔记本,海报,电话卡,铅笔盒,甚至还有钱包……不胜列举。在日本各地都有许多专卖动画附属品的连锁商店。而在动画迷之中,也组成了数百个以上的各种动画俱乐部,并发行会刊。由此可见动画已成为日本文化中极重要的一环。日本动漫界曾拍出了轰动世界的名作《铁臂阿童木》,这是1963年以手塚治虫的漫画小说为基础制作的动画系列片。还成功塑造了《花仙子》、《机器猫》、《聪明的一休》等一系列经典作品。现在日本各高中、大学校庆时,几乎都会举行小规模的动画欣赏会。电视上也会随时以影片形式播放过去的优秀动画作品。

日本历史上首位卡通大使形象是机器猫。日本卡通人物机器猫被任命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卡通大使,将通过产业宣传日本文化;有关机器猫的书籍、动画片已译成十种语言。2009年3月,日本著名动漫形象“哆拉A梦”成为日本首任动漫文化大使。在外务省大臣接见室里,日本外务大臣高村正彦亲自向由身穿道具服装的演员扮演的“哆拉A梦”颁发了就任邀请书。高村正彦首先致辞说,希望“哆拉A梦”作为日本动漫文化大使周游世界,增进世界对日本的了解。外务省也将与“哆拉A梦”共同为日本和世界的友好而努力。身披着写有“动漫文化大使”字样绶带的“哆拉A梦”说,希望通过以他为主角的动漫作品,让国外的人们知道普通的日本人在想什么、如何生活和想创造什么样的未来。“哆拉A梦”说:“我口袋里的未来宝物中有一种‘翻译魔芋’,吃下就能使人听懂任何国家语言。我将努力使我的作品成为传播日本文化的‘翻译魔芋’。”据悉,动漫文化大使是日本根据前外相麻生太郎的建设而设立的,是日本文化外交的组成部分。

2006年4月28日,日本政界著名的漫画迷、前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秋叶原数码好莱坞大学发表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讲演,提出了以动漫等日本流行文化为主开展外交活动的战略。麻生指出,目前世界各国的外交处于“品牌形象”的竞争中,日本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所爱戴和尊敬的国家,必须提高日本的文化魅力,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舆论”将大大地影响一国的外交。日本动漫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中极具影响力,可以挑起“打造日本品牌,推销日本梦想”,把现代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重任,这是外务省的官员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到的,因此应该把动漫用到日本外交上。他还提出了推广现代日本文化的具体做法:(1)由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一个24小时专门用英语向海外播出日本动画和电视剧的电视频道,以增强海外观众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认识;(2)官民合作,推广日语教育;(3)在东京设立一个面向世界各国年轻漫画家的有权威的漫画诺贝尔奖——“国际漫画奖”,挖掘和培养有前途的漫画人才;(4)任命日本优秀的动漫画家为“动漫文化大使”;(5)实施“文化交流实习生”计划,让当地的学生在日本大使馆或总领事馆从事一段时间的文化交流工作,培养“知日派”。

日本外务省还推出了3个十八九岁的美少女做“可爱大使”,外务省文化事务主管中泽努在推广活动中表示,希望利用风靡欧亚的“可爱文化”维持日本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本官方提出靠“可爱实力”打天下,是因为日本“可爱文化”(日语称为可爱さ,音kawaisa,中文常音译为卡哇伊)的繁荣。多年来,它一直在改变着日本的文化形象。选出的三个“可爱大使”,一个是穿着校服裙的“高中生”型,一个是“公主型”,另一个则是原宿常见的“小太妹”型。三个“大使”2009年3月12日在日本外务省召开的外国记者招待会上亮相,看着都幼稚十足。中国台湾的日本文化研究学者许介鳞认为,由于可爱的人工艺术无处不在,在现代的日本,日本人的幼稚完全被积极地肯定了。而随着日本动漫产业的全球推广,日本的“幼稚力”凸显出其自己的实力。

日本的“卡哇伊”文化,是卡通人物大大的眼睛,是LV包上的小樱桃印花,它是手机壳的钻石贴纸装饰,是日本人对所有令人感到可爱的事物的提炼与浓缩。

可爱文化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上,日本更重视自然风物的变迁,曾经有许多形容幽静、素雅的词汇。从20世纪70年代起,从人工和流行时尚中发源的可爱文化开始征服日本。1974年,日本设计师清水侑子设计的Hello Kitty赢得了众多消费者。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画片就已经占到国产片的前几位,许多年轻的日本女性开始收藏玩具,到20世纪90年代,年轻男性爱上布娃娃、四五十岁的大妈也开始走可爱路线的时候,可爱文化在日本非常普及了。

作为可爱文化代表的Kitty猫、皮卡丘、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在日本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政府出版物、公共告示牌、军方的广告及民航飞机等。同样,成年人使用印有米菲兔的银行卡、神社里Hello Kitty的护身符,甚至印有卡通形象的避孕套。东京的秋叶原,是可爱文化的集散地。秋叶原原先以电器街著称,随着日本动漫事业的发展,这里渐渐变成了动漫、电玩的爱好者和“御宅族”们的据点。街边店铺橱窗里,摆放着身着迷你裙的卡通少女模型,街上到处是模仿卡通形象的少女。

动漫爱好者们不经意间推动着可爱文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风靡的漫画“美少女战士”的女主人公身着中学校服,于是很多少女在休息日也穿起校服来。近年来,动漫中的女仆形象被御宅族们认为“卡哇伊”而迅速流行起来。于是秋叶原有了一个又一个女仆咖啡厅。还有原宿的“洛莉塔”服饰,这种打扮源于对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以及洋娃娃的向往。身着洛莉塔服饰的“洛莉女”们的人气不亚于“女仆”。也有日本少女觉得那些服饰有点过度夸张,但她们平常的装扮也不离“卡哇伊”元素,如水晶宝石和蕾丝带搭配的手机链,大蝴蝶结发卡,kitty猫旅行箱等。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放映的动画片中,有近六成是日本制造的。日本动漫、影视和电玩产品,于1992~2002年增加了300%,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产业。如今,美国大点的录像带出租店都有日本动漫专区,日本动画更是在世界各国的电视台竞相播放。接受可爱文化熏陶最深的是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的时尚和动漫等杂志在中国台湾的出版几乎达到与日本同步,日本发行的新刊很快就被中国台湾的公司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内地,介绍日本时尚的“瑞丽”杂志是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而无论是在香港、内地还是中国台湾,收集小叮当、kitty猫等小玩具的粉丝更是不计其数。现在,日本在海外市场上的产品,几乎是清一色的可爱路线。在英美,“kawaii”与“otaku(御宅族的音译)”已经成为人人皆晓的英文单词,美国流行乐歌手在MTV中使用这个词;英国有以“Kawaii”命名的玩具店;2002年,巴黎现代美术财团举办了以“kawaii”为主题的艺术展览以来,“卡哇伊”就成为法国的流行语

在艺术领域里,画家村上隆将日本的传统绘画与现代卡通这两种平面结合起来,在欧美举办“超扁平”画展,将“卡哇伊”文化推广到世界的艺术领域。时尚品牌路易·威登就与村上合作设计了多款箱包。其中限量版小樱桃印花箱包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可以想象,动漫和时尚为日本赚到的巨大利润。仅举一例,2003年,纽约拍卖会上日本卡通少女模型“Miss Ko2”以5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

借着巨大的海外市场,日本动漫等次文化已有进入主流的意味,并在改变日本形象。从2000年开始,日本文部省亦在教师手册上表示:“漫画是日本传统表达形式之一”。前不久,kitty猫、机器猫等卡通形象分别被任命为日本的“观光大使”和“动漫大使”。如《软实力大国》的作者渡边康所说的,日本希望透过娱乐和语言输出日本文化,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融入国际社会。日本驻港总领事佐藤重和则表示,在“硬力量”年代,大国崇尚以炸弹刀枪来威慑他国,以控制他国的资源。但在“软力量”年代,要通过宣传让别国了解日本,吸引外国人到日本旅游、投资。“最重要的是打动人心。”佐藤说。

然而,说到打动人心,日本在战后一直在开展茶道、花道和美食等传统文化的外交。美国和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都曾品尝过日本茶道大家的款待。但最终为什么要推流行文化打头阵呢? 对于日本在文化外交中打出的“幼稚牌”,《香港文汇报》撰文评论说,日本已经由20世纪的“扩张式”走向了本世纪的“可爱式”。从前,外国人想起日本人,联想最多的是为君主自杀的日本“武士”,而随着日本卡通、电玩等次文化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一“保守”的形象已渐渐被淡化。可爱文化的上位经历了一个过程。20世纪70年代,Kitty猫等可爱风尚占据消费主导,日本独特的“少女漫画”成为战后日本流行文化的新形象。日本政界也早就意识到了流行文化的重要。众所周知,日本麻生太郎首相是一位动漫爱好者,麻生早年担任外务大臣时就开始提倡流行文化外交,在选举时屡次到秋叶原进行演讲,自称是“漫画御宅族”,并于2007年5月设立了被誉为动漫界奥斯卡的“国际漫画奖”。可以说,流行文化外交顺应了日本最高领导人的意愿。另外,日本外务省在推广“可爱大使”时表示,在开展传统的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被世界年轻人广泛接受的流行文化,以促进各国对日本的理解。也就是说,“卡哇伊”文化外交的重点是青少年。要打开青少年的心扉,比起茶道、书法等传统文化,流行文化更有优势。2008年5月12日,日本国土交通省官员任命Hello Kitty为日本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的旅游亲善大使,这一举动足可以看出可爱形象在日本的重要地位。小到小朋友手中的小玩意儿,大到一架民航飞机,似乎在日本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出这股“可爱气息”。

但日本的可爱文化也在日本引起了反思,对全民迷恋可爱文化的现象,日本知识界有不少人表示忧虑。他们指出,日本的流行文化中也包含很多暴力、性等不健康内容,而这种文化之所以得到广泛的传播就是依靠这些。曾有中国台湾网友在得知日本“可爱大使”推广活动后说,“日本让我们认识到他们的文化,先是动漫,然后就是AV女优”。因此,有日本人担心弘扬这种文化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形象,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也不无道理。有人认为,日本人一直通过卡通形象来寻求精神上的和平,逃离残酷的现实。有台湾学者认为,漫画具有隐藏复杂思想的“类型化”的特点,传达的是“偏颇的知识”。在日本,也有学者把青少年的幼稚病表现归因于漫画的流行。最近,日本文部省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青少年学习能力的下滑,尤其是读解能力明显薄弱,这与通俗易懂的流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如今的日本,从产品说明到经济类专业书籍,都含有丰富的漫画解说。自1970年以来,“可爱”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元素,举凡大众文化、娱乐、衣着、饮食、玩具、打扮、行为与礼节等,无不受其影响。外国的观察家发现日本的可爱文化很有趣,但有时又显得怪异。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日本人把这种文化运用在几乎所有的领域中,例如政府出版物、公共告示牌、办公室、军方的广告、人口统计学以及民航机等,不胜枚举。这样的做法放在别的国家,也许会被认为不严肃或轻佻,但在日本人看来,这些可爱的形象是他们生活的动力。

侦探动漫“名侦探柯南”虚构出的人物工藤新一作为日本警视厅的一位高中生警员被大力推出。日本大型银行Resona银行用小白兔形象的Miffy来装饰ATM的提款机。日本全国JR的交通卡上也统一印着“青蛙君”这只大嘴青蛙,“青蛙”一词与“归来”一词在日语上读音相同,而这只“青蛙君”又这般可爱,由此推动了这种交通卡的发放率。各种可爱形象还被运用到日本邮政系统中,比如日本邮政公社邮筒上的“Yū-Pack”吉祥物及邮票上的各种可爱形象……可见,可爱形象已经渗透到日本各个领域,让人不禁觉得如果没有“可爱”这一道关卡,什么事情看起来都了无生趣了。

日本“可爱文化”不仅为孩子服务,可爱也同样体现在穿着上。可爱服饰常常以白色和粉红色为基调,辅以玩具或包包之类的小装饰,看起来像动漫里的人物。“这就是日本人舒缓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从小在日本长大的一个中国女孩这样认为。对于“成人们也需要可爱”这种现象的产生,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媒体学部的一名博士生解读了其中的原因:“首先,这种单纯的娱乐方式逐渐成为了成人之间产生共同语言的渠道。可爱的形象往往使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形象化。成人们可以摆脱以往的深思熟虑,投入到单纯的思考体系中。其次,越来越多的动漫开始为成人们服务,一改往日简单的对白,开始趋向社会化和历史化,加入一些日常素材,更贴近成人的生活。大人们投身于可爱文化中,的确是缓解压力的一剂良药。”

在日本出生的一位中国小朋友,今年已经9岁了。在一些人的眼里,她是个“奇怪”的小孩。她喜欢一些骷髅和幽灵的卡通形象,这让她的父母一度担心这是否会对她的成长不利。日本泡沫经济之后,许多日本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许多不安的表象。于是这些恐怖的形象被卡通化,这让人们觉得自己无所畏惧。其实骷髅头形象在日本众多时尚女孩中也深受追捧,从围巾到袜子,仿佛越是带有骷髅头的配饰就越可爱。可爱形象甚至也渗透到欧洲奢侈品领域,受到大众和明星们的追捧而大有时尚的味道。继Dior推出甜心家族,LV用蓝宝石、绿宝石和钻石等设计卡通首饰之后,大牌设计师们的创意一发不可收拾,不惜用重金打造童趣十足的小玩意。Prada的“Trick”钥匙扣以及机器人图案配件系列,尤其是运用在一向走优雅路线的Prada男装系列中的可爱形象很是抢眼,趣味感十足的拼贴图案T-shirt或是腰间系着的可爱机器人挂饰,带出一种雅致的新绅士风貌。Gucci近年来推出的标志小熊也成为了众多“Gucci男女”手中不可或缺的玩物。2006年世界杯的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狮子的出生地是德国NICI公司。德国孩子们心中的NO.1便是当仁不让的NICI公司的玩偶。它的系列全部生动可爱,使用的面料更是质地柔软、做工细腻,再加上无处不在的专柜,全面占领了小朋友们的市场。因此,NICI成为欧洲国家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商品,并为世界杯足球赛、法拉利等设计各种卡通形象与其他周边商品,正因为这一点,一些忠实的球迷及赛车狂热份子都投身到了对NICI玩偶的收藏中。同时,NICI会搭配年轻人的各种流行节日,如: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及新年等推出不同的主题和造型。在德国,还有一只国宝级的老鼠叫Die Maus。它全身橘黄色,长着大大的眼睛,眼睛总是半睁半闭的,只有六根胡须,它出自德国一档知名的电视节目《笑话和故事》,后期由于观众对这只老鼠的狂热度,节目更名为《有那个老鼠的节目》。这只老鼠不仅精通英、法、俄、中、日、荷兰语等语言,还有很多绝招:胡子可以变成螺旋桨;尾巴可以当做软木塞起子;身体里面藏着很多有趣的小东西,比如闹钟等。据调查,这档节目的观众年龄平均为39岁。诞生于1955年、周身线条利落不失俏皮的米菲(Miffy),在鲜艳色彩的妆点下有着十足的日本血统模样,但其实Miffy源于荷兰北岸。Miffy凭着她一脸清纯的兔样,在日本流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美国可爱形象更新换代,聪明滑稽的米老鼠、永远倒霉的唐老鸭、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这些活泼可爱的美国卡通形象陪伴着美国乃至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就是可爱的代名词。类似的卡通形象在美国数不胜数,甚至美国互联网安全保护联盟主席杰卡琳·莱维特2008年推出《机灵猫互联网历险记》,通过塑造卡通形象机灵猫以及它在互联网上的历险故事,来教育孩子如何健康安全地上网。

日本人不管男女老少,都痴迷于动漫及相关文化。这是与日本人的民族特性和民族心理相关的。日本动漫文化的定位也非常准确而广泛,绝非单纯面向儿童的说教作品。日本人能将任何事情都画成漫画,并改编成动画电视或电影。近年来的动画卡通片中,不但有面向儿童的《小魔女特快专递》,也有解构权威话语的古典文学名著《平家物语》,甚至还有经济学、哲学领域的著作。而这类系列动画电影的文学、漫画脚本流行多年,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