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符号·文化模式·逻辑的格

符号·文化模式·逻辑的格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模式也就是主体性模式,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础。文化模式是文化基本要素的有机整合。这就形成了符号的结构,即文化模式。文化模式诸层面的变化是不同的。把这两段话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就可以看出,列宁是力图从动态的角度,从认识的总体出发说明逻辑的格。遵循列宁的这一逻辑思路,从文化,从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出发,我认为,逻辑的格作为事物的最普遍的关系,首先是人对世界的客观联系的认识,是观念的东西。
符号·文化模式·逻辑的格_文化哲学:认识与评价

二、符号·文化模式·逻辑的格

从文化出发,符号的结构不只是逻辑结构,也不只是语言结构,而是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也就是主体性模式,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础。文化模式是文化基本要素的有机整合。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文化“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7]。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主导观念,将各种分散的文化元素整合起来,具有整体的意义和价值。这就形成了符号的结构,即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层面:一是观念的结构,一是物化的结构。物化的结构是文化模式的外显的、浮动的、易变的内容,其中又可分为科学、技术、工艺等物化形式层面与经济政治交往等关系层面。这是人的主体性的外部结构。观念的结构是文化模式的深层的、凝重的、稳固的内容,包括价值观念、智力结构和行为观念,其中又可分为决定时代精神的层面与决定民族精神的层面。前者是物化结构发展的反映,决定着同一定物化结构相应的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情操、科学理论、精神风貌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心态,后者则是这些意识形态和社会心态在漫长历史岁月演变中的积淀层,决定着一种文化模式的特殊性。这是人的主体性的内部结构。文化模式的这些层面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任何观念结构都要通过一定的物化结构体现出来,而任何物化结构又总是体现了一定的观念结构。观念结构的状况制约着物化结构的变化,而物化结构的变化又必然促进观念结构的改变,同时,一种文化模式在与他种文化模式发生接触、进行交往时,彼此各层面之间又必然发生冲突与融合、排斥与吸取等复杂关系,促使其中某些层面乃至整个文化模式发生重大变动。文化模式的整合机制,首先从这些层面的关系中显露出来。

文化模式诸层面的变化是不同的。物化结构的变化一般是较快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部或全部更新,其中,物化形式层面的发展比经济、政治关系层面的变化要快得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是如此。观念结构的变化则是比较缓慢的,难以像物化结构那样较快更新,其中,决定时代精神的层面,随着物化结构的改变,或迟或早要发生变化;而决定民族精神的层面,则往往表现出巨大的传统惰性力,并不随着其他层面的变化而立即改变,只有通过物化结构和时代精神层面的几度变迁或强烈冲击,才能逐渐变化,并且不可能完全更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民族可以吸取异域的物质文明财富,可以建立新型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可以在意识形态上发生重大变化,可以在一百年甚至几十年内走完近代化的历程,但却仍保留着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化文明中深深烙上本民族文化的印记。正是这样,各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既遵循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规律而发展,呈现出由低到高、从野蛮而文明的阶段性,又表现出本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连绵不断的悠久文化传统,其文化深层结构中的历史积淀层之深厚稳固、传统惰性力之巨大有力,是其他民族所难以比拟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文化功能的产生就是文化模式诸要素的整合、诸层次的变化的结果。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政治的、伦理的、历史的、认识的等等。这些功能体现了文化模式的不同整合方式。文化的认识功能体现了文化模式中诸要素的逻辑整合方式,这种逻辑的整合方式就是逻辑的格。

那么,逻辑的格应该包括哪些构成要素?这是研究逻辑的格首先要确立的问题。在我国认识论的研究中,人们通常规定逻辑的格为范畴之间的联系方式。按照这种规定,作为认识结果的范畴是逻辑格的唯一要素,这是对逻辑格的一种静态的、狭隘的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黑格尔的逻辑学观念。然而,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力图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逻辑的格。他指出,逻辑的格应该是事物的“最普通的关系”;“(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及其运用,已经包含着关于世界客观联系的规律性的看法、信念、意识”[8]。把这两段话联系起来思考,我们就可以看出,列宁是力图从动态的角度,从认识的总体出发说明逻辑的格。遵循列宁的这一逻辑思路,从文化,从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出发,我认为,逻辑的格作为事物的最普遍的关系,首先是人对世界的客观联系的认识,是观念的东西。其次,逻辑的格一旦形成,就包括着关于世界客观联系的规律性的看法、信念,是综合性的观念。最后,逻辑的格具有规范性,是人构造理想、发挥创造性、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在这里,逻辑的格不只是人的认识的结果,而且还是支配人的认识的思维框架,体现着人的认识本性。因此,逻辑的格不只是人的智力结构的发挥,它还包括人的价值观念和实现人的认识的行为观念。由于智力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观念的结合,逻辑的格既具有实现人的价值观念的联系方式,也具有实现其价值的功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在文化模式中,价值观念、智力结构和行为观念各自都对人的实际活动具有规范性。然而,当它们联系在一起、组成不同的认识规范模式、体现人对客体的总看法时,就形成了逻辑的格。

智力结构是人接受、加工外部信息的能力,包括言语能力、计数能力、图形和空间能力三个主要方面。言语能力是最基础的方面,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着计数能力、图形和空间能力的发展和扩大。言语能力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表达思想,二是交流思想和社会交往。言语能力从词到表达工具的变换都促使这两种功能发展,一方面深化了人的认识,使人的思想更丰富、更精确,另一方面扩大了人的认识领域和思维空间。这两方面都为计数能力、图形和空间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形成了不同时期人类认识的基本能力(关于言语能力、计数能力、图形和空间能力的历史发展及其作用,我们将在下节详细论述)。言语能力、计数能力、图形和空间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一般要素,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有机结合构成了人类智力的一般结构。但是,这些要素及其结合总是通过其具体内容、具体形式实现的,由此形成不同的智力结构:绘画、音乐、数学等。现代心理学已经对这些结构作了具体的探讨。苏联心理学家基列扬科认为,绘画能力由以下部分构成:“垂线和水平线的视力寻求、大小比值、亮度比值的评定以及对对象有完整的知觉和表象。”美国心理学家西霜提出,音乐能力由五个方面25种能力构成:

(一)音乐的感觉和知觉

1.基础的能力

(1)音高的感觉

(2)音强的感觉

(3)时间的感觉

(4)广度的感觉

2.复杂的能力

(5)节奏的知觉

(6)音色的知觉

(7)和谐的知觉

(8)音量的知觉

(二)音乐的动作

(9)音高的控制

(10)音强的控制

(11)时间的控制

(12)节奏的控制

(13)音色的控制

(14)音量的控制

(三)音乐的记忆与想象能力

(15)听觉的表象

(16)肌肉运动的表象

(17)创造的想象

(18)记忆的广度

(19)学习的能力

(四)音乐的智力

(20)音乐的自由联想

(21)音乐的回想力

(22)普通智力

(五)音乐的情感

(23)音乐的体验:喜悦和厌恶

(24)对于音乐情感的反应

(25)对于音乐情感的自我表现

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在西霜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音乐能力的结构。他认为,音乐能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部分构成,属于第一部分的有特别鲜明的想象力、创作灵感以及顽强的意志力等等,属于第二部分的包括情感和知觉。捷普洛夫在这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又划分出三种主要的能力:曲调感、听觉表象、音乐的节奏感。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认为,数学能力除了具备一般思维特征——思维过程的灵感性和能动性外,还有其特殊的能力:“(1)对数学材料的迅速而广泛的概括力;(2)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压缩’或简化推理过程和相应的运算能力;(3)在学习数学材料过程中思维迅速而自由转换到直接相反进程的能力。”[9]现代心理学对智力结构的研究不胜枚举,无一定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智力结构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条件,智力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认识的差异性,决定了人类知识的多样性。因此,我认为,智力结构是形成逻辑格的基础,决定着认识的基本类型;智力结构的改变和发展标志着认识的变化和发展。

但是,单是智力结构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逻辑的格,还须具有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对人的活动、行为的合理性的看法,包括社会行为、道德行为、认识行为的合理性问题,参与逻辑格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对认识行为的合理性的看法,比如关于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质成分的确立。价值不是物理现实,也不是心理现实,而是一种理性的现实。也就是说,价值不是实际的事实性的东西,而是人的理性的自觉,是人格和理想的塑造。价值观也就是关于人的理性自觉的肯定,是对塑造什么样的人格、什么样的理想的看法。在逻辑的格中,价值观与认识目的相关,推动人的创造力的形成。所谓创造力就是人们利用已有的材料、以自己的构造方式加以改变的能力。[10]创造力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创造性活动,即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二是形成创造冲动,即形成一种创造的心理环境。价值观对认识目的合理性的肯定,为人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规划了总体方向。价值观对人的理性自觉的肯定、对人的理想的塑造,激发着人的创造动机,形成创造的心理环境。创造力的形成对于人的认识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是人类认识中的两种不同因素,并且两者的发挥是不相等的。1959年,基尔福特提出“智慧结构”模型,指出智慧由认知力、记忆力、辐合思维、分散思维、评价力构成,此后,又证明智力与创造力相关性不大。许多事实表明,智力上等的人并不一定比那些智力中上等的人更富于创造力,其成就往往不如后者。这就是说,智力结构、智力水平只是创造性认识的必要条件,不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人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但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人并不就能发挥创造性。创造性认识的实现,必须要有创造力。创造力启动智力结构,引导智力结构的发挥和实现。一个有音乐能力的人,只有在有了创作的目的,又有了创作的自觉性之后,才能发挥他的能力,创造出好的作品。一个有数学才能的人,只有在有了合理的目标选择,又有了明确的价值目的之后,才能进行数学创造活动。可以说,价值观在逻辑的格中占有主导地位,决定人的智力结构发挥的程度,体现了人的认识的自觉性、主动性。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观念是对认识方式的看法,包括选取材料、加工方式、作品构造方式等等。在逻辑的格中,行为观念决定着认识活动、创作方式的差异性,从而也形成了作品的差异性;智力结构也决定着认识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认识形式的差别,如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神话的等认识形式的差别。行为观念所造成的差别则是具体认识活动、认识方式的差别。同是科学认识活动,量子力学不同于相对论的创作活动方式和理论;同是宗教认识活动,新教不同于天主教;同是神话认识活动,希腊神话不同于中国神话;同是艺术认识活动,艺术家们却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作品。从认识类型、认识目的上看,行为观念服从于智力结构、价值观念,但是,从认识活动的具体实现看,智力结构、价值观念又依赖于行为观念。正是在这个领域里,行为观念发挥着它的能动性、主动性。

逻辑格因其内在要素及其构成关系的特殊性而呈现出差异性。对于逻辑格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层次:(1)不同民族之间逻辑格的差异性。这是最高的层次;(2)不同时代逻辑格的差异性;(3)不同认识形式之间逻辑格的差异性,即科学、艺术、宗教、神话、哲学认识形式中的逻辑格的差异;(4)各种认识形式中不同学科认识的逻辑格的差异性,如科学认识中有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地质学等不同学科,艺术中有绘画、音乐、文学等具体认识形式;(5)再往下就是这些学科中不同集团、不同个人的认识方式和表现风格,如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与现实主义风格,科学认识中的经验型思维风格和抽象理论型思维风格等。我们通过这几个层次的分析,就可以基本把握各种逻辑格的特征。

总而言之,逻辑格的本质是人所创造的文化。逻辑格就是智力结构、价值观念、行为观念的有机结合,是以创造目的为中心的一整套的认识规范;逻辑格因其构成要素及结合方式的差别而形成其差异性;逻辑格的差异是可分析的,可分析的关键在于把握产生差别的不同层次。正是由于逻辑格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认识活动,产生出不同的认识符号系统,从而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人类认识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