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鲜为人知故事背后的启示

一个鲜为人知故事背后的启示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尔斯当时在美国一公司任职,因工作失职而丢了工作,心理受到强烈打击导致精神失常。《心灵自我探秘》所到之处,均播下心理卫生的种子,随着它10余年期间漂洋过海风靡全球,一场国际性的心理卫生运动便悄然而起。因此,讳疾忌医导致各种悲剧的发生。一个愿意敞开心扉的人往往是心理健康的,或是不大会患心理疾病的人。
一个鲜为人知故事背后的启示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从心理学的实质来说,人生就是不断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人们总是这样说:我最了解自己。其实不然,人类对自身,尤其是心灵世界了解甚少。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德尔裴神庙上就出现了“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大作家雨果曾这样称道,“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内心世界。”那么,在人类的近代心理认识史上,谁是探索自我,认识自我,心灵揭秘的第一人呢?说起来难以令人置信,这个敢于自我心灵揭秘,乃至点燃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火炬的人,既不是济世名医,更非是显赫伟人,而是一个曾经一度精神失常的精神病患者。这人名叫比尔斯(Beers)。1900年,美国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大潮,员工的人权得不到保障。比尔斯当时在美国一公司任职,因工作失职而丢了工作,心理受到强烈打击导致精神失常。他跳楼未成被送进精神病院。当时美国的精神病院条件非常简陋,医护人员及工友态度恶劣,常对精神病患者拳脚相加施以非礼行为。比尔斯一住就是3年,他在漫长的岁月中目睹了周围的这一切,他看得发呆,冥思苦想:“人的心情为什么有时平静如镜,有时狂涛怒吼?你纯洁的心灵为什么会杂草丛生甚至雷雨交加?”于是他在住院期间带着满腹疑问仔细洞察每个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从剖析自我入手,期求找到心灵的奥秘,并企图以此唤起社会对遭受心灵创伤者的关爱。他深思熟虑,目标明确而孜孜以求。在心理病患逐渐康复的同时,他回顾自己坎坷的人生,汲取教训,其理念也日趋成熟,出院后即奋笔疾书。1907年,比尔斯竟著就了举世闻名的自传《心灵自我探秘》(A Mind that Found Itself)。该书一问世,社会舆论哗然。有人歧视,有人诘问,总认为患过精神病的人无资格著书立说。然而,当时的美国精神医学一代宗师、生物精神病学派创始人麦尔(A.Meyer)看罢此书激动不已。麦尔预感到该书对进一步研究心理现象,乃至对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具有极大的价值,于是他鼎力推荐于社会。几乎与此同时,声望卓著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也非常赏识比尔斯的才华与见地,充分肯定《心灵自我探秘》的心理科学价值。詹姆斯盛赞比尔斯:“他用微妙的笔触拨开了一个难题,创造出一个对科学家和普遍人都有魅力的故事。”《心灵自我探秘》读起来似小说,却不是虚构。詹姆斯断然声明,这本书深入地到达了未知境地,对异常心理作了逼真的描述。许多普通读者也对《心灵自我探秘》入了迷,反映说读着这本书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被社会遗忘却是引人入胜全新的领域。于是人们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竞相传阅。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更是注意到《心灵自我探秘》中蕴含的宝藏,人们对此也逐渐形成共识,即心理卫生对人类的健康是多么的重要。截止1935年,该书在美国就出了25版,在欧洲意大利出版重印达17次之多。《心灵自我探秘》所到之处,均播下心理卫生的种子,随着它10余年期间漂洋过海风靡全球,一场国际性的心理卫生运动便悄然而起。尽管岁月已流逝100余年,但比尔斯的《A Mind that Found Itself》这篇几乎与现代心理学同时诞生的心力之作,现仍可在www.gutonberg.org的国际网站查阅到它的全文。回顾比尔斯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敬佩这位一个世纪前正确对待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和在认识自我的人生旅途中敢吃“螃蟹”的人。

然而在当今心理学逐渐被人们认识而应用的时代,社会上对心理疾病患者还存有歧视和偏见,有些病人和家属也感到自卑,认为沾了心理毛病或精神病这个词就说不出口,见不得人。因此,讳疾忌医导致各种悲剧的发生。我们不妨学学当年的比尔斯去捅破蒙住我们视线的那张遮羞布,不要因为“面子”而误了自己的前程甚至鲜活的生命!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比尔斯当年吃“螃蟹”的精神。

我从事临床心理卫生工作已数十年,从内心不愿见到但又经常遇到许多本可早期治疗和治愈的病人却待到发生家庭甚至社会悲剧时,家人才不得不强行把患者送到精神专科医院。2001年3月,我因车祸导致的躯体和心理创伤尚未完全康复,还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时,电视屏幕中一档节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某著名高校一位在校学生,在这个收视率极高的栏目面对全国亿万观众讲述了身患抑郁症的切肤之痛,尤其是有轻生念头的内心体验。他称当时自己好像是戴着墨镜看世界,似乎这所百年著名高校,科学家的摇篮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座人间地狱,于是他想到了跳楼企图尽早地离开这纷杂喧闹令人心烦意乱的世界。幸运的是他的同学及时发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楚,在精神科医生的及时治疗下,一盏即将熄灭的灯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花。一名抑郁症患者能在国家电视台坦诚自己的“隐私病”,节目制作人能认识到该节目内容深层次的社会和民生意义,这是我国心理卫生认识史上的里程碑!当然现在看来,当时录制这档节目可能与主持人也同时受抑郁症折磨的经历不无关系。窗纸一旦捅破,光线即可射入。不管那位大学生还是主持人正因为捅破了那层遮羞“纸”,使得亮光重新指引了人生。这里还必须对主持人说声谢谢,他那次主持的节目,或许会拯救成千上万个讳疾忌医者的生命。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发生、发展一般都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量变就是指病人早期蛛丝马迹的精神异常表现,质变就是精神疾病症状充分发作期。处于量变期的病人,尤其是伴有躯体症状的心理疾患病人往往辗转于大小不同的综合性医院各科就诊,历经“从头到脚,从外到里”各式各样的检查因无明显阳性结果,常冠以模棱两可的诊断,或断然认为无“病”。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当今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尚未普及,何能谈得上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住院患者的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一个愿意敞开心扉的人往往是心理健康的,或是不大会患心理疾病的人。比尔斯虽一时的精神错乱被强制性地住院长达3年之久,但他不怕被戴上精神病的“帽子”而直面人生,袒露自己犯病时的异常内心体验,使他成为点燃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火炬的人,其不但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也给许多混沌迷惘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对精神病的认识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应该充分认识到由于精神疾病的病理属性不同其预后也不一样,治疗也自然不同。现在看来比尔斯当年的一时精神错乱,是由于他失职丢了“饭碗”导致的急性应激障碍所致,而不是重性精神病所引起。从目前医学科学技术的水平来说,对精神分裂症等尤其是反复发作的重性精神病的治疗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终身服药病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认知,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终身服药似乎天经地义,而对精神病患者长期服药则会另眼相看。我相信随着时代的文明发展,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也将会逐渐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