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社科基金 安徽师范大学

国家社科基金 安徽师范大学

时间:2022-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统计,安徽高校人文社科活动人员由2001年的7906人增加到2010年的20303人,增长了156.8%。45岁以下中青年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占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77.9%。安徽高校人文社科活动人员变化情况见图1。特别是从2005年起,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较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这反映了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加,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1.人力资源不断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资源的扩充,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强,安徽高校人文社科活动人力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特别是2005年以来增长的幅度较大。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统计,安徽高校人文社科活动人员由2001年的7906人增加到2010年的20303人,增长了156.8%。按照职称统计,全省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由2001年的2308人增加到2010年的5356人,增长了132.1%;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由2001年的3007人增加到2010年的8822人,增长了165.8%。按照最后学历统计,到2010年底,全省高校有文科博士1035人,硕士7469人。45岁以下中青年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占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77.9%。人文社科活动人力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为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安徽高校人文社科活动人员变化情况见图1。

2.研究经费大幅增长

2001年以来,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始终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10年,全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发展经费达到16746.6万元,比2001年的2500.4万元增长了569.8%;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1693.8万元,比2001年的107.1万元增长了1481.4%。特别是从2005年起,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较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情况见图2。

图1 安徽高校人文社科活动人员变化情况图

图2 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情况变化图

3.科研项目不断增加

安徽高校承担项目的总量不断增加,项目来源渠道进一步拓宽,项目层次进一步提升,整体科研实力逐步提高。据统计,全省高校在研的各级各类人文社科项目由2001年1118项,增加到2010年的7750项,增长了593.2%。其中,国家基金项目由2001年的24项增加到2010年的235项,几乎是2001年的10倍。国家部委(包括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由2001年的42项增加到2010年611项,是2001年的14.5倍。2010年全国高校在研各级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26226项,安徽高校7750项,占全国高校的3.43%,高于全国平均3.23%的水平。安徽高校在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情况见图3。当年新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由2001年的7项增加到2010年的7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项目6项)。2008年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201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当年新开教育部和中央其他部委人文社科项目由2001年的25项增加到2010年的228项(包括古籍整理研究项目)。

图3

4.研究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的数量来看,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统计,全省高校发表学术论文由2001年的4771篇增加到2010年的9340篇,增长了95.8%;出版著作(含教材和工具书)由2001年的357部增加到2010年的691部,增长了93.6%。先后有3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库(全国目前仅三批共30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1项。这反映了安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加,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5.学术交流不断提升

2010年,全省高校独立举办学术会议147场,其中,国际学术会议11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38人次,是2001年的(495人次)6倍。其中,国际学术会议341人次,是2001年(71人次)的4.8倍。提交论文1434篇,是2001年(318篇)的4.5倍,其中,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73篇,是2001年(50篇)的3.5倍。向国内外派遣讲学、社科考察、进修学习、合作研究3122人次,是2001年(829人次)的3.8倍。接受国内外讲学、社科考察、进修学习、合作研究人员2864人次,是2001年(672人次)的4倍。这些数据反映了安徽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规模与层次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见表1、表2。

表1 安徽高校举办学术会议与开展合作研究情况表

表2 安徽高校学术交流情况表

续表

说明:2003年及以前国外社会科学考察情况教育部未作统计。

二、主要措施

过去10年,安徽省从经费投入到政策引导两方面,加大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发挥高校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智库作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搭建创新平台,聚集创新要素,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科研创新平台体系。

(2)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采取重大选题征集、重大项目招标,委托项目研究等方式,引导高校以问题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深入研究,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交叉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4)创新管理方法和模式。对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实行基地学术委员负责制,即由基地提出选题、面向全省高校招标、基地学术委员评审,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展持续研究。引入社会资源,设立专项课题,直接为实际部门提供科研服务。

三、标志性成果

3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分别是:

(1)《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这一研究成果系统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渊源、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重点研究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初级阶段变革的方法论、初级阶段理论制度变迁的历史前提、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等。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历史,侧重当代,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项目负责人:安徽大学许俊达教授)

(2)《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上、下卷)》。这一研究成果以大量史料为基础,完整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揭示了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规律,评析了各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利弊,阐述了不同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士习民风的影响,并探讨了人才选拔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了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华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拓宽了中国政治制度史和教育制度史的研究领域,对于构建中国的人才史学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建立现代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具有较高的历史借鉴价值。(项目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房列曙教授)

(3)《古文字谱系疏证》是安徽大学黄德宽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商周秦汉汉字发展沿革谱系研究》(批准号为96AYY010)最终研究成果,共300万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汉字谱系整理与研究的大型学术专著”,“首次全面展示了古文字同源孳乳的状况,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全面描写汉字谱系奠定了基础”。该项成果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坚持与时俱进,突出重点,着力发展符合国家和我省需要,具有时代特点的学科和研究方向,逐步建立起有安徽高校特色的学科体系。坚持学科引领,聚集资源,加强平台条件建设相结合,凝练研究方向,引导人才、资金、项目等资源有效聚集。坚持文理结合,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构建综合学科平台,使之成为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社会民生,为政府决策管理、为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人文社科研究的组织管理,从体制机制入手,消除制约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各种障碍,科学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有效利用校外科研资源。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热点问题,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力争产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人文社科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创新人才,不断提升我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和贡献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