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养蜂业的忧与喜

世界养蜂业的忧与喜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20年代,苏联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营养蜂场。后来因世界大战和蜂螨危害,养蜂业几起几落。罗马尼亚的养蜂业有很大的规模,在邮票上展示了养蜂与农业和畜牧业的关系。在养蜂业博览会的明信片上,一派现代化养蜂场的气势。图14.20图14.21我国的养蜂数量已经达到877万群,成为世界最大养蜂国。巴西的养蜂业又重整旗鼓,蜂胶已经大量出口。但“CCD”事件中蜜蜂的消失似乎与农药中毒死亡不同,在养蜂场找不到中毒死亡的蜜蜂。
世界养蜂业的忧与喜_蜜蜂邮花

古老的养蜂业,让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尝到了甜味美食。养蜂不占用农田,但为庄稼授粉,使它们籽粒饱满,硕果累累。尽管养蜂人辛苦劳累,蜂蛰日晒,四处奔波,人们仍然把养蜂称为甜蜜的事业,乐此不疲。

1.辛劳快乐的养蜂人

图14.1

人类和蜜蜂交往由来已久,经过漫长的岁月,一批机智勤劳的先民开始饲养蜜蜂。早期养蜂只是家庭副业。在1996年土耳其发行的邮票上,养蜂和养禽、养狗、养鱼并列为动物饲养的四大产业,养蜂业的规模和效益都位居榜首(图14.1)。从突尼斯的邮票上可以看出,养蜂取蜜大多由夫妻共同经营。他们头戴蜂罩,身穿防护服,避免被蜂螫伤(图14.2)。再看2013年新喀尔多尼亚邮票的副票上,养蜂人的装备已经大为改进,更为安全舒适,他们能将野生的蜂群收集到自己饲养的蜂群里(图14.3),再不像津巴布韦邮票上那样用原始办法,要设置简易蜂箱,烟熏火燎来处置野生蜂群(图14.4)。

图14.2

图14.4

图14.5

图14.3

从埃及和奥地利的邮票中可以看到,养蜂业不但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中地位显赫,在文化生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图14.5、图14.6)。

在2011年瑞士的蜜蜂极限片上,让我们穿越时空,回想起20世纪初的哥庭根的养蜂人家。主人将一个个精致的草蜂窝安放在小屋里,蜜蜂在花间飞舞,男女主人在旁边欣赏,并感受着养蜂采蜜的愉悦(图14.7)。同时,又使人重温2 000多年前罗马大诗人维吉尔的《农事诗》,大意是:“要为蜜蜂找个安乐窝,附近有清泉,小溪悄悄流淌,没有小羊和小牛来干扰,露珠在青草上闪光,蜂王在春暖花开时带领蜂群分房……”在葡萄牙的亚速尔岛,2013年发行的养蜂邮票上,那些小岛虽然不是维吉尔笔下的世外桃源,但幽静的养蜂场上,蜂儿在飞舞,小牛在昂视远方,充满田园诗意(图14.8、图14.9)。现代化养蜂业的兴起,也没有改变那里的青山绿水,养蜂人依然守望着快乐的蜂群,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的良辰美景,它比品赏蜂蜜更滋润心扉(图14.10、图14.11)。

图14.6

图14.7

图14.8

图14.9

图14.10

图14.11

2.古老产业焕发青春

19世纪中叶,活框养蜂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养蜂与取蜜之间的矛盾,养蜂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后,养蜂人组成合作社,从蜂场选择、转场到收获和加工蜂产品,组成一套流水线。现代化养蜂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提高了生产率。从1991年皮特凯恩群岛的邮票上,当地养蜂人为了放蜂和转场,骑着摩托车忙忙碌碌,但他们分工合作,和谐快乐(图14.12)。20世纪20年代,苏联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营养蜂场。在1951年发行的农业现代化邮票上,可以看到大型农场和与之匹配的养蜂业(图14.13)。当时全苏联有蜜蜂1 000万群,号称世界第一。后来因世界大战和蜂螨危害,养蜂业几起几落。在捷克斯洛伐克,人们从小就受到养蜂的教育,孩子们也重视蜜蜂,亲近蜜蜂;养蜂与畜牧和园艺结合得很好(图14.14、图14.15)。罗马尼亚的养蜂业有很大的规模,在邮票上展示了养蜂与农业和畜牧业的关系。在养蜂业博览会的明信片上,一派现代化养蜂场的气势。场内道路宽广,果林茂密(图14.16),养蜂人为蜜蜂构建了洞天福地,蜜蜂也为他们贡献无穷的财富和美食。还有一套养蜂邮票,从开发蜜源,大田放蜂,蜂箱转移和蜂业研究一条龙的现代化养蜂产业,都是世界一流的(图14.17)。

图14.12

图14.13

图14.14

图14.15

图14.16

图14.17

图14.18

图14.19

到20世纪末,全球有蜜蜂6 000万群,年产蜂蜜近100万t,蜂蜜的贸易达到25万t。蜂具制造和种蜂培育等各种行业,都应运而生,养蜂业在全球形成颇有特色的产业链。近年来,非洲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支持下,养蜂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图14.18)。许多国家舍弃原始的养蜂方式,进入现代化养蜂时代(图14.19、图14.20),蜂产品的品种和产量明显增加(图14.21)。

图14.20

图14.21

我国的养蜂数量已经达到877万群,成为世界最大养蜂国。可是我国发行的蜜蜂和养蜂业的邮票和邮品,数量太少,原生的蜜蜂受到意大利蜜蜂的排斥,成了濒危物种,而且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值得我们注意(图14.22)。

图14.22

3.“杀人蜂”的奇迹和“CCD”之谜

早在1875年就有意大利人将蜜蜂引进巴西,100多年来当地养蜂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图14.23)。20世纪中科尔教授用东非蜜蜂来改良种蜂,不料在他的研究室里饲养的几头东非蜂逃离饲养笼,几年后繁殖出大量彪悍凶猛的非洲化蜂蜜。媒体报道在南美几百人和数千头家畜遭螫身亡,称其为“杀人蜂”,一时间人们谈蜂色变。在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邮票上,“杀人蜂”的面目可怕,让人不寒而栗(图14.24)。后来,所谓的“杀人蜂”迅速迁飞和扩散到美国,短短几年使南北美洲的养蜂业受到重创。30年后,东非蜜蜂在自然界经过杂交和稀释,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同时,养蜂人也改进了管理方法,带来的结果是蜂群产蜜量增加,抗逆性增强,传粉能力不减。这种戏剧性变化,让舆论为“杀人蜂”正名,螫刺伤人的事变得微不足道。巴西的养蜂业又重整旗鼓,蜂胶已经大量出口。

图14.23

图14.24

进入2006年,美国和欧洲许多地方,又出现了离奇的蜜蜂突然消失事件(CCD),许多蜂群突然之间从养蜂箱里蒸发,只留下“寡母孤儿”,蜂巢里剩下蜂王、幼蜂和蜂粮。整箱整箱的工蜂,它们到哪里去了?有数据报告,2006—2007年,美国因此平均损失蜂群达到36%。在欧洲和加拿大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CCD”个案。养蜂界和科技界分析认为,“CCD”事件可能与农药、病菌、转基因作物、气候转暖以及电磁波辐射等多种因素有关。

图14.25

蜜蜂对农药十分敏感。近年来农田使用化学农药增加,特别在大面积用机器喷洒农药,蜜蜂非常容易受害。在各国邮票上,普遍出现高度机械化施药的场景。无论大田或果园,当喷药的飞机作业的时候,蜜蜂很容易受到农药漂移的影响(图14.25—图14.27)。

但“CCD”事件中蜜蜂的消失似乎与农药中毒死亡不同,在养蜂场找不到中毒死亡的蜜蜂。

图14.26

图14.27

有研究者认为,全球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世界各地移动通信、电子通信设备快速普及,可能使众多蜜蜂在繁忙的磁场中迷失方向,出巢采蜜的工蜂无法回巢(图14.28)。这是产生CCD的重要原因吗?谁也没有真凭实据。

图14.28

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那就是杀虫剂中新烟碱类药物会破坏蜜蜂的神经系统,使它们无法辨认方向,自然无法回巢。在瑞典的邮票上,可以看到有关神经传导和神经递质的画面(图14.29)。当蜜蜂接触到微量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它的神经递质和化学传导都会受到破坏,采蜜的工蜂再也没有能力回巢。近年来,吡虫啉和定虫咪等新烟碱类药剂在各地使用很广,从许多农药公司的贺年明信片的广告中也有反映,从而可能使蜜蜂慢性中毒,成为工蜂无法回巢的元凶(图14.30)。但即使有了合理的解释,也尚无直接的证据来破解CCD的迷案。

图14.29

图14.30

4.养蜂人的梦

欧洲、北美养蜂业受挫的时候,我国成了世界养蜂量和蜂产品的最大国,在外销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蜂产品的深度加工也有很多创新,蜂产品尤其是蜂蜜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它的甜蜜是蔗糖无法替代的。我国的养蜂人,偏爱蜂蜜,也喜欢蜂胶和蜂乳,期待有更多的蜂产品出口世界各地。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展它们的养蜂业,他们通过蜜蜂授粉,增加牧草和果品、蔬菜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获得了相应的蜂产品。他们的养蜂事业既有大规模、现代化的,也有以家庭和个人休闲为目的的,绿色生态,悠闲自在。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的养蜂业,在近几年里获得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兴的养蜂大国。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许多岛屿和岛国,养蜂业始终在稳定的环境中向前发展(图14.31—图14.33)。

综观国外,在蜂王培育、养蜂机械化和工厂化、养蜂与授粉相结合、提高养蜂人员的水平和优化蜂产品质量等方面,多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和学习。蜜蜂资源的保护,也是十分紧迫的事,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虽然蜜蜂和养蜂的事业免不了艰辛和苦涩,但更多的是自由、欢快和甜蜜。只要我国养蜂人不断努力,今天的养蜂大国,明天肯定能成为养蜂强国。

图14.31

图14.32

图14.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