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顺道宇宙存在观

老子顺道宇宙存在观

时间:2022-02-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而然”是天道存在的终极状态,彰显了宇宙的本初之美;“无为而为”是人性修行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人类的朴真之美。老子顺道宇宙观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老庄的审美价值和理想设定是建立在与宇宙自然而然相应的虚静恬淡维度之上的。
老子顺道宇宙存在观_回乡之路寻皈审

一、老子顺道宇宙存在观

老子顺道宇宙存在观,是以“自然而然”和“无为而为”作为立论之维的。“自然而然”是天道存在的终极状态,彰显了宇宙的本初之美;“无为而为”是人性修行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人类的朴真之美。

(一)顺道的“自然而然”之维

在老庄那里,“道”和自然的联系在于二者都体现了作为其本质的“自然而然”之维。老庄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而自然而然的具体化就是虚静恬淡,因而与“道”对应的人性也应是虚静恬淡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所谓万物之根就是“道”,“归根曰静”意思就是“道”的本性是虚静恬淡。正因为“道”是虚静恬淡的,所以它又是超感官的,是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老子》通行本第41章)因为“道”是超然的,因而“道”又是虚静恬淡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3]“道”既然是虚静恬淡的,理所当然又是无为而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也认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4]。老子顺道宇宙观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5]既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而然,那么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本质特征也同样是自然而然。

老庄的审美价值和理想设定是建立在与宇宙自然而然相应的虚静恬淡维度之上的。虚静恬淡的人性不受性分之外的欲望所诱惑,不为主观情感好恶及道德的善恶判断所困扰,不为任何知识、意念和感情欲望所束缚,是一种逍遥自由、超越尘世的境界。老庄将虚静恬淡作为安顿现世人生的文化价值和理想,将人性的这一维度赋予道及道所化生的天地万物,认为“道”及“道”所化生的天地万物的自然而然就是虚静恬淡。在老子那里,“‘道’是合乎自然的,虚静是自然状态的。”[6]因此,虚静恬淡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道的本性。人类既然要道法自然,理应持守虚静恬淡的本真天性。在现实生活中,人怎样才能复归到“道”的自然而然也即怎样才能持守虚静恬淡的境界?老子认为必须“致虚极,守静笃”。人只有将致虚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才能“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才能返归天道自然而然、人性虚静恬淡的境界。也就是庄子倡导的“惟道集虚”(《庄子・人间世》)的境界,即人通过心斋和坐忘获得虚静空明的心境,从而达到与道为一,回复到道的自然而然的虚静恬淡的境界。心斋和坐忘这一致虚守静的工夫的关键是“无己”,人一旦忘掉自己,就同时摆脱了身体欲望和作为外在必然性的人为设定的束缚,就能与自然而然的“道”相通。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心斋和坐忘,一方面能消解生理欲望对心性的奴役;另一方面又能消解知识的是非判断和追逐所带来的困扰。人的生理欲望和知识同时得到摆脱,心性随即摆脱了一切来自于外力的束缚,精神也随即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与自由。老庄认为,一个人学会和游心于无穷的大道之中,承顺其自然本性,就会获得虚静空明如镜子般的自由心境:“至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尤明,而况精神!至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镜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至人休焉。”[7]孔令宏教授认为,在“自然而然”这一天道精神的统摄下,“道家、道教主张用中道和合的原则来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其根据在于万物和人都是秉承同样的道而生化出来的,因而人与人、人与物本质上是平等的,人性是同源同质的,应该和谐相处,让万物和他人生生不息。”[8]

老庄生态美学的自然范畴实质上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按自己本性自己如此,蕴含着自由自在的内涵,相当于黑格尔的自由概念。在由心斋和坐忘所达到的虚静的心性的自然状态中,性分之外的诱惑与束缚均已被消解,心性纯粹按其虚静恬淡的自然本性而处于逍遥自由的境域。因为美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自然就理所当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审美的心境实际上就是无功利的自然而然的心境,美感实际上就是自由感。老庄倡导的致虚、守静和心斋、坐忘,是一种无功利的自由心境,是一种审美生存人生态度。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说:“当主观虚一而静的心境朗现出来,则大地平寂,万物各在其位、各适其性、各遂其生、各正其正的境界,就是逍遥齐物的境界。万物之此种存在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存在之在其自己’,所谓逍遥、自得、无待,就是在其自己。”[9]

(二)顺道的“无为而为”之维

致虚守静的目的是摆脱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对心性的困扰,使心性处于虚静平和的自然状态中。这种对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的无所追求当然是无为的。老庄认为只有在本着毫无性分之外的欲望功利追求的虚静状态下进行的个体实践活动中,人才能获得自由。无为的目的是敞开并保持人的虚静的自然本性,并不否定人的所有作为,而是倡导“无为而为”。老庄否定的是导致人的自然生命的纷驰、心理的情绪和意念造作的人为,因为这些人为是违背自然天道的,性分之外的东西往往会促逼人成为自然生命、情欲和意念的奴隶,使心性得不到自由自在。用现代存在哲学与美学观来理解,既然每一种文化都是为了安顿现实人生而人为设定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理想,那么,每一种文化也将必然从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理想设定出发,承认符合自己的文化价值和理想的人为是无为的、自然的。老庄生态美学思想认为,一切能通向虚静恬淡的自然状态的人为努力都是“无为”的、自然的,这就是老庄一再强调的“无为而为”,即“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为之之谓天”[10],也就是说“无为为之”是合乎自然的,“无为而为”是顺应天道的。因此,心斋、坐忘等人为的致虚守静工夫因为能通向自然而然的境界而被认为是“无为”的、自然的,也即“无为而为”的。在庄子那里,逍遥自由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且是一种实践形式,“技进乎道”就是技术的高度熟练而达到的心物手相忘的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靠的就是致虚守静的修养工夫。

在老庄那里,无为而为人性观是对刻意妄为和强烈的感官欲望追逐的摆脱,因而是超越形迹和感官的,是恬淡雅致的。庄子曰:“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至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漠虚静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故至人体焉,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一句话,就是“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刻意》)。老庄对人的基本生理欲望向来是持认可态度的,因为只有认可人的基本生理欲望才能认可现世人生即人的“此岸”世界。徐复观先生说:“庄子‘离形’,也和老子所谓无欲一样,并不是根本否定欲望,而是不让欲望得到知识的推波助澜,以至于溢出各自性分之外。在性之内的欲望,庄子即视为性分之自身,同样加以承认。”[11]徐复观讲的“性之内的欲望”即是无为而为前提下的素朴的欲望,是人能自由对待的基本欲望,是自然而然的本能欲望,因而是恬淡的。因此,老庄强调恬淡所要否定的是束缚人的自由心性的对自然性分之外的感官欲望的无限度的强烈追求,以及为满足感官奢侈之欲的各种声色娱乐。老子提倡在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通行本第80章)。庄子所憧憬的至德之世也是提倡“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庄子・胠箧》)。老庄所否定的是追求无度的生理欲望,人成为生理欲望的奴隶,为生理欲望所束缚,丧失了自然而然的天性,心性得不到应有的自由。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至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通行本第12章)“为腹不为目”就是“只求安饱,不求纵情于声色之娱”[12]。庄子也指出:“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庄子・天地》)在老庄看来,这种对声色之美的无止境追求恰恰使人成为感性物质欲望的奴隶,从而使人性丧失自然而然的心境。

李泽厚先生说,老庄的无为而为思想,“并‘不是要退回到动物性,去被动地适应环境;正好相反,它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族类的局限,主动地与整个自然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13]历史上,明中叶的自然人性论以情欲为人性自然,其情欲是为知识所推波助澜和制造的情欲,是嵇康所说的“识而后感”的情欲,与老庄自然人性内涵完全不同。老庄是否定由知识所推波助澜并制造的感官欲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欲。老庄倡导人们要超越性分之外的感官欲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情欲。“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庄子・大宗师》)在老庄看来,生死存亡是自然而然的事,犹如“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真正能持守无为而为的人即是自由境界的方外世界的至人。

老庄生态美学视域中的圣人、真人、至人,因为摆脱了主观情欲对内心的干扰和束缚而获得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生态精神,并因此而得以游心于物之初,得以闻天籁,也就是通达与天为一、与道同体的至美境界。从而,在与天为一,与道同体过程中获得了天乐:“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至人之心,以畜天下也。”[14]由此可知,老庄并非否定所有的感情,而是否定与感官欲望相联系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强烈的私情、私欲。至人之心其实也就是天道,是天道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而然地创造天地万物但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博爱之心。在老庄看来,作为审美存在最高境界的天乐,实际上是人以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人性体验天道及万物的自然之性,两者由此得以相融相洽地统一。这种天乐没有世俗情欲的感情浓度与强度,是一种超越感官欲望和情感之乐,因而必然是无为而为、宁静恬淡的。这种天乐实际上是人与天地万物审美的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博大之情,这种博大之情是人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齐物论》)的审美关系中,凭无为而为、宁静淡然的自然之心涵融宇宙万物的万千生命而变得博大充盈的结果。

总之,老庄生态美学思想所否定的是世俗的无限膨胀的束缚“人性”自由的私欲、私情,肯定的是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与天地万物生命自然交融的博大精深之情。所要臻及的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悦神悦志的、形而上的、心性自由的逍遥之美。“这种悦神悦志,似乎参与着神的事业,即对宇宙规律性以合目的性的领悟感受。……在中国,则呈现为与大自然相融会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