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津之谜

第一津之谜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越秀区西华路东段北侧,有一条第一津街,南面正对荔湾区的光复北路。第一津、第二甫的街名沿用已久。第一津不叫第一甫也似乎有违常理。第一津是古西濠的第一个渡头,其他甫却不属古已有名的渡头。西濠在宋代已有,源于古兰湖。经营中西贸易的十三行初在西濠之东,后来发展到西濠之西,从十三行到十三夷馆,这一段历史至今尚为人津津乐道。西濠口一带,仍是广州市的一级商业中心。
第一津之谜_广洲越秀古街巷.第四集

寻觅城西眼界开,古濠流水变楼台。

老街得名问耆老,歇后语中猜一回。

广州越秀区西华路东段北侧,有一条第一津街,南面正对荔湾区的光复北路。从前第一津北接朱鹊里,南接第二甫,20世纪末第一津、第二甫合为“第一津街”。

第一津、第二甫的街名沿用已久。在清代《广州府志·省城图》中,广州城西面已有第一津、第二甫、第三甫……一直到十八甫的地名。奇怪的是,从第二开始都叫“甫”,但第一的却不叫“甫”而叫“津”。这是困扰学者的话题。当你问老者时,他却会叫你猜一个歇后语的来历,“第一津——无谱(甫)”,“谱”谐“甫”音,粤语说无谱即不靠谱,有违常理之意。第一津不叫第一甫也似乎有违常理。津乃津渡一词的简化,津渡即水道上的渡头(码头),所以可以理解第一津就是第一个渡头。那里邻近曾有一条大埗头巷,1931年才改名为大雅巷。广州人称码头为埗头,有老者介绍:明代时商船在这里上货后可直通珠江边,码头在1925年才填平。

第一津(摄于20世纪80年代)

至于“甫”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如村庄说、店铺说、商人自卫组织说等,但解作码头一说较为被人们接受。埗与甫近音,市井俗写作甫可以理解,后来多数学者依此说了。只是也有清代古籍记“甫”为“铺”;还有第一津为什么不叫第一甫呢?这个谜一直难以解开。

也许这与水道有关。第一津是古西濠的第一个渡头,其他甫却不属古已有名的渡头。西濠在宋代已有,源于古兰湖(芝兰湖,见《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二集《兰湖里畔说兰湖》一节)。当时广州城北边有护城濠,约在今东风路北面。北城濠与西濠相通。西濠经今朱紫街、盘福路西侧南行,再经第一津斜向西门口、太平门流出珠江。

明代把宋朝的广州三城合一后,城墙直筑上越秀山,北城濠填为陆地,但西濠仍是宽阔的水运河道(据说宽有二十丈),两边河岸种有杨柳,东岸更是商铺林立。晚明时,状元坊一带的绣坊、扇庄、金银首饰店,已令人目迷五色。

西关在明代时开凿了一条大观河,西濠中段于是西通大观河,东通玉带濠。大观河令西关逐渐成为商业繁华之地,玉带濠则是媲美南京秦淮河之地。于此可知西濠中段亦是热闹之处。但到清嘉庆年间,西濠宽只剩五丈左右。

西濠南段在清初更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经营中西贸易的十三行初在西濠之东,后来发展到西濠之西,从十三行到十三夷馆(参见《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二集《怡和街忆怡和行》一节),这一段历史至今尚为人津津乐道。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就有“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诗句。

被称为西濠口的人民南路南端(旧称太平南路)一带,则是从民国旺到当代。民国初,美国华侨集资回广州组织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嘉南堂及南华置业公司最为著名。1922年,这两家公司联合成立嘉华储蓄银行,随后在西濠口投资建起南华第一楼(后名新亚大酒店)、嘉南堂南楼(后名新华大酒店)等大厦。以后,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两面骑楼商铺的繁华扬名海内外。

不过,明代的西濠到今一德路西端已入海(旧时广州人称宽阔的江为海,珠江岸边称“海皮”),清初珠江河岸逐渐向南推移,西濠才又向南开筑。从今一德路西端至西濠口的一段,到晚清时已成暗渠。暗渠直径达两米,也可通载重千斤的小船。到民国初,拆城墙筑马路,西濠全部成为暗渠。

新中国成立后,西濠涌暗渠得到进一步的整治;1965年,全部改为钢筋水泥渠箱。西濠口一带,仍是广州市的一级商业中心。如今,整条古西濠所在地已是高楼林立,人们再不会去根究第一津的来历。“第一津——无谱”这歇后语,年轻人也不会挂在口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