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区划方案

旅游区划方案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旅游区是为旅游这项特定的社会经济活动服务的,划分旅游区必须服从旅游业的实际需要。现在随着旅游业的起步、发展,我国旅游区划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但目前国家尚未提出正式的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8个一级旅游资源区、41个二级旅游资源区。
旅游区划方案_旅游地理学

第二节 旅游区划方案

一、中国旅游区划方案概述

目前世界上划分旅游区的方法不尽相同,旅游区的大小也因地而异。总体来说,旅游区是为旅游这项特定的社会经济活动服务的,划分旅游区必须服从旅游业的实际需要。在进行旅游区划时,应首先确定区划的层次结构,并制订相应的分区指标体系,明确分区的原则,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从现状出发,又兼顾远景发展的需要,这样的区划方案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关于区划的研究,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禹贡》一书中就以主要土类及土壤肥力等为分区的重要标志,以山、川、湖、海为划界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九州。而后来历代王朝为了对其统治区域进行统治而进行的行政区划,既奠定了现在的行政区划基础,又对后来的旅游地域文化区域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元明清所推行的行省制度成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区划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后来的旅游区划方案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

现代区划研究则起步于1931年竺可桢发表的《中国气候区域论》。现在随着旅游业的起步、发展,我国旅游区划的研究也逐步展开,但目前国家尚未提出正式的区划方案。学者们从科研、教学的角度,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指标,提出了各自的区划方案,有些方案分歧很大,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案有以下几个。

①濮静娟等应用特吉旺以气温为主导因素来考虑的舒适度和风效指数作为指标,归纳出各地最佳旅游月份和适宜旅游季节,进行中国内地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划分的层次结构为大区、气候区和气候亚区;并将中国内地地区划分为3个旅游气候大区、18个旅游气候区、22个旅游气候亚区,其中旅游气候大区分别命名为:北方温带气候大区;南方亚热带气候大区;青藏、云贵高原气候大区。

②郭来喜研究了中国旅游资源特征,根据相似性原则(一级区)、保持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二级区),一级资源的近似性、运输的便捷性、管理的方便性(三级区)等原则,按照旅游带、旅游省、旅游区的层次结构,将全国划分为9大旅游带、29个旅游省、149个基本旅游区。其中的旅游带分别命名为: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带、白山黑水北国风光旅游带、丝路寻踪民族风情旅游带、华夏文明访古旅游带、西南奇山秀水名族风情旅游带、荆楚文化湖山景观旅游带、吴越文化江南古乡风光旅游带、岭南文化旅游带、热带风光旅游带、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带。

③阎守邕等对中国旅游资源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研制中国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同时,依据综合性原则、区域完整性原则、多层次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等,开展中国旅游资源分区的实验性研究工作。将中国划分为8个一级旅游资源区、41个二级旅游资源区。其中一级旅游资源区分别命名为:东北温带湿润景观旅游资源区、黄河中下游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区、长江流域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区、华南热带亚热带景观旅游资源区、云贵高原奇山异水风土民情旅游资源区、塞外草原荒漠旅游资源区、西北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区、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旅游资源区。

④陈传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观光游览与科学文化导游相结合,把中国划分为7个一级旅游文化区,分别命名为:华北旅游文化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旅游文化区、华南旅游文化区、西南(不包括横断山脉)旅游文化区、东北旅游文化区、内蒙古西北旅游文化区、青藏高原(包括横断山脉)旅游文化区。并指出了它们的范围、传统文化资源、现代文化资源、自然风光、开发重点和客源市场,对大区的发展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

二、中国旅游区划方案

上述旅游区划方案中,濮静娟等立足于气候的思路,为我们划分旅游区划时全面考虑区划因素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但由于其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没有兼顾到历史文化的差异,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郭来喜、阎守邕、陈传康等都立足于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同时能充分考虑到历史传统文化因素,抓住旅游区划的核心要素,在命名时也比濮静娟的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具体分析起来,陈传康的方案又更具有实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因为他充分考虑到了旅游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游客的出游目的选择。而郭来喜和阎守邕等的方案又分别从旅游资源相似性和差异的角度进行旅游区划的划分,都抓住了各地旅游的主导产品。只不过前者偏重于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后者强化了地方旅游特色。

2000年,肖星的分区方案将中国划分为10个旅游区:东北冰雪风光近代名城旅游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中原华夏文明山海形胜旅游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2市5省),华东名山秀水园林都市旅游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1市3省),华中峡谷名山文化胜迹旅游区(重庆、湖北、湖南和江西1市3省),华南热带海滨现代风貌旅游区(福建、广东和海南3省),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旅游区(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1区),西北丝路古迹大漠绿洲旅游区(甘肃、宁夏和新疆1省2区),塞外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区(内蒙古全境),青藏雪域高原宗教文化旅游区(青海与西藏1区1省),台港澳海岛风光中西文化旅游区(港、澳、台)。这种划分法是在充分吸取前人旅游区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理方位和自然、人文景观特色资源从而提出来的,对于各地旅游合作的展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而葛立成、聂献忠等在《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一书中介绍了目前国内各种规模和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对我们现在的旅游区划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现简略介绍如下。

西南区域旅游合作,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和广西西部地区,其中川、滇、黔3省于2002年达成了加强区域经济联合、共同开发建设“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共识,2003年由中央政府直管川、滇、黔3省联合打造的“极品茶马古道旅游带”列入国家“十五”重点项目。西北地区旅游合作,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其合作始于“丝绸之路”,是建立在大西部大开发的政治背景下和西北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的。华中区域旅游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湖北、湖南、河南和江西4省部分城市联合发起成立了华中大旅游圈。另外还有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沪、苏、浙),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粤、港、澳),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京、津及辽、冀、晋、鲁及内蒙古中部地区),中原区域旅游合作(晋、陕、豫),等等。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复杂多样,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且分布广泛,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根据中国旅游区划的基本原则:地域相对完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原则、旅游中心地原则、多级划分原则、覆盖性与不连续性原则,本书主张把整个中国划分成若干相似性较大而差异性较小的10个旅游区。10个旅游区下又以省级行政划分为基础,兼顾各自的历史传统资源的相似性,划分若干个旅游分区。这10个一级旅游区的区划依次如下。

文明渊源——黄河中下游地区 包含华夏文明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京、津、冀、鲁、豫、晋、陕等省。其中根据其地理位置、地形和历史文化资源上的差别,我们又可以具体分为京津冀古都文化旅游区、晋陕汉唐古风旅游区、河南中原文化旅游区和山东齐鲁孔孟文化旅游区等4个旅游分区。

林海雪原——东北风景名胜旅游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其中又可以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特色分为兴安岭风景旅游区、三江湿地风景旅游区、平原景观旅游区、长白山风景名胜区和辽东半岛滨海旅游区等5个分区。

山水园林——江南旅游区 包括沪、苏、浙、赣、皖5个省市。其中又可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和历史文化差别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海都市旅游区、江浙山水园林旅游文化区和皖赣风景名胜区等。

钟灵神秀——长江上中游旅游区 包括鄂、湘、川、渝4个省市。其中又可根据历史文化源流的不同和地域上的极大差别,分为川渝巴蜀旅游文化区和两湖荆楚风景文化区。

塞外风光——蒙宁草原旅游区 包括内蒙古和宁夏2个自治区。其中又可根据地形差异和民族风俗风情的不同,分为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区和宁夏民族风情旅游区。

丝绸之路——甘新旅游区 包括甘肃和新疆两个省区。其中又可根据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分为甘肃丝绸遗迹文化区和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区。

奇境幻域——西南民族风情旅游区 包括广西、云南、贵州3省区。其中又可根据民族分布及地理景观的差异,分为广西壮族风情旅游区、云南民族风情旅游区和贵州山水旅游区。

侨乡海韵——华南热带现代海滨风貌旅游区 包括福建、广东、海南3省。其中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福建山水民俗文化旅游区、海南椰风海韵民族风情旅游区、广东现代休闲旅游区。

雪域高原——青藏高原旅游区 包括青海和西藏2省区。其中又可根据各自旅游资源的差别分为青海自然风景旅游区和西藏雪域民族风情旅游区。

海岛风光——港澳台旅游区 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其中又可分为港澳现代都市旅游区和台湾旅游区。

总之,本书划分方案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在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