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代枭雄归宿地

一代枭雄归宿地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努尔哈赤10岁时,母亲喜塔拉氏病故,备受继母那拉氏虐待。事后明朝给予努尔哈赤敕书30道、马30匹作为赔偿,命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成为建州女真各部唯一受此殊荣的首领。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对广大汉族民众采取“计丁授田”以及民族压迫等高压政策,而且恣意杀戮汉人,加剧满汉民族矛盾。加之以毛文龙为首的明军在辽南沿海岛屿聚集很强的势力,不时给努尔哈赤以有力打击。
一代枭雄归宿地_辽宁文化旅游

作者:顾罡,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

清福陵(满语称“瑚图灵阿蒙安”)位于沈阳东郊浑河北岸的天柱山,距市区约18公里,俗称“东陵”,是清朝开国君主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努尔哈赤(满语意为“野猪皮”),姓爱新觉罗(朝鲜及明朝史料说姓“佟”),女真族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于辽东苏子河流域的建州左卫。父名塔克世,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母名额穆齐,姓喜塔拉氏,阿古都督之女。祖籍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远祖名猛哥帖木儿,是元朝斡朵里万户,明朝永乐年间被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死后,其子董山率部移居苏子河流域烟筒山,高祖名福满,祖父名觉昌安,均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

努尔哈赤10岁时,母亲喜塔拉氏病故,备受继母那拉氏虐待。他为了生活,时常与胞弟舒尔哈齐上山采集山货,后投身在李成梁帐下。努尔哈赤作战勇猛顽强,每战必先登,屡立战功,受到李成梁器重。18岁时与佟佳氏·哈哈纳札青成婚,19岁分家自立门户。这些经历使他过早地成熟,也使他学习和了解了先进的汉族文化,造就了他旁人不及的才干,为他日后的崛起及成为女真族的领袖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正是明朝走向腐朽衰落的阶段。明朝对女真等少数民族采取“分而治之”“以夷治夷”等所谓“羁縻”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并且使女真各部四分五裂,经济落后,社会动荡不宁。万历十一年(1583)女真族首领尼堪外兰为明军做向导,明军攻打建州古昭城主阿台。觉昌安、塔克世与阿台是姻戚,前往规劝阿台降顺,结果觉昌安父子为明军误杀。事后明朝给予努尔哈赤敕书30道、马30匹作为赔偿,命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指挥使。

努尔哈赤为报杀父之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并在攻打尼堪外兰过程中不断壮大势力。到万历十七年(1589),先后征服建州苏克素护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万历十九年(1591),又兼并长白山部及鸭绿江部。至此,努尔哈赤已拥有西自抚顺,东至鸭绿江,北接开原,南至清河的广阔领土和上万兵马。

隆恩殿正面

正红门

努尔哈赤的崛起引起其北邻海西女真四部(叶赫部、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的不安。他们先是向努尔哈赤索要地盘,继而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纠集九部三万人马进攻努尔哈赤部,双方在古嚼山交战。结果,九部大军全部为努尔哈赤所败。努尔哈赤从此“军威大震,远迩慑服”。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朝以努尔哈赤守边有功,封他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成为建州女真各部唯一受此殊荣的首领。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后,将统一女真族战略转向海西女真。他利用海西四部之间的矛盾,采取软硬兼施之策。万历二十七年(1599)吞并哈达部,万历三十一年(1603)灭辉发部,万历四十一年(1613)灭乌拉部。在此期间,他又将其“触角”伸向最北端的东海野人女真各部,并先后降服湖叶路、窝集部的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乌尔古宸、木伦、雅赖、西林等部城,使建州、海西、野人三十部女真基本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动乱局面。

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同时,在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创建八旗制度。将其所辖区域内所有人口、财产,包括土地等全部纳入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八旗,每旗设固山额真一人,梅勒额真二人;每旗统辖五甲喇,每甲喇统辖五牛录,每牛录管辖三百人。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又设置理政听讼大臣五人、扎尔固齐十人“佐理国事”,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定。随着其军事、政治、经济制度的健全和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老城)称“汗”,建立大金国,年号“天命”,1616年称为天命元年。从此,努尔哈赤由明朝的臣属成为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地方割据政权首领。

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口实起兵反明,攻取抚顺,之后占领东洲、马根单、清河等城堡,由此拉开反明的序幕。明朝为镇压努尔哈赤,从全国各地调集十一万大军,兵分四路围剿建州,而努尔哈赤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方针,首先在萨尔浒歼灭以杜松为首的明军主力——西路军,接着又在尚间崖、斐芬山大败马林的北路军。然后挥师东进,在阿布达里岗全歼以刘铤为首的东路军。至此,四路明军三路被歼,一路溃退,这就是明清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这场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明、清(后金)双方各自的战略地位。此后,努尔哈赤长驱直入,首先灭掉海西女真叶赫部,继而占领开原、铁岭。接着挥师南下,占领沈阳、辽阳以及辽河以东七十多座城镇。天命七年(1622)正月,努尔哈赤又渡过辽河,占领辽西重镇广宁(今北宁)。明朝巡抚王化贞弃城逃跑,努尔哈赤追至中左所而返,并火烧广宁城,把河西之民驱逐至河东分给八旗为奴。

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对广大汉族民众采取“计丁授田”以及民族压迫等高压政策,而且恣意杀戮汉人,加剧满汉民族矛盾。加之以毛文龙为首的明军在辽南沿海岛屿聚集很强的势力,不时给努尔哈赤以有力打击。面对这种困境,努尔哈赤于天命十年(1625)三月放弃刚刚建成的东京城,迁都沈阳。翌年,努尔哈赤趁明朝辽东经略易人,宁远(今兴城)城孤之机率军攻打宁远,结果失败。同年七月,努尔哈赤患病赴清河温泉(今本溪温泉寺)洗浴治疗无效,八月十一从清河返回沈阳途中驾崩于叆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埃金堡)浑河水域,终年68岁。八月十二葬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天聪三年(1629)正式安葬于福陵。崇德元年(1636)四月十二,皇太极上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二,康熙帝尊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雍正元年(1723)八月初二,雍正帝尊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弘文定业高皇帝”;乾隆元年(1736)三月十一,乾隆帝尊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努尔哈赤有后妃16人,生有16子、8女。

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姐姐。生于明万历三年(1575),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九月二十七,享年29岁。其父杨吉努,海西叶赫部首领。叶赫部位于今吉林省梨树县境内的叶赫乡,是海西女真的强部,杨吉努家族是叶赫部世代传承的贵族,孟古姐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

叶赫与建州原来的关系较好,两部往来频繁。万历十一年(1583)25岁的努尔哈赤起兵复仇之际,杨吉努见努尔哈赤英姿勃勃相貌非常,出身建州贵族,便有与他联姻结亲的愿望。努尔哈赤到叶赫城,杨吉努对他说,有一小女名孟古姐姐,“堪为君配”,待其长成,将亲自送往与君“缔姻”。处于发展时期的努尔哈赤也迫切愿意与强盛的叶赫部结亲,于是,他对杨吉努说:“你我如若缔姻,我愿娶汝之长女。”杨吉努却说:“我并非不肯将长女嫁你,只是恐怕此女不合君意。小女孟古姐姐容貌秀美,与君堪称佳偶。”努尔哈赤遂决定与孟古姐姐订婚。万历十七年孟古姐姐年十四,由其兄纳林布录护送至“费阿拉”城,努尔哈赤出城百里相迎,杀牛宰羊大宴成婚。孟古姐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仪表非凡,而且“器量宽洪,端重恭俭,聪颖柔顺”,听到赞赏之言不喜于颜表,听到恶言也不气恼,深得努尔哈赤钟爱。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孟古姐姐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极”,努尔哈赤对孟古姐姐的感情更加深厚。可是,努尔哈赤与叶赫部的关系却江河日下。先是纳林布录见建州势力日益强盛,要求努尔哈赤把领地额尔敏或札库木割让一处给他,这个要求遭到拒绝后,纳林布录召集海西四部首领去建州威胁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当场给予有力回击,纳林布录恼羞成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纠集九部三万之众分三路围剿建州,结果又遭失败。从此,叶赫与建州成为仇敌。

清福陵108磴

清福陵

祭祀表演

万历三十一年(1603)孟古姐姐身患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想在临终前见生母一面。努尔哈赤为此派使者去叶赫部接岳母,可是遭到纳林布录的严厉拒绝,后经使臣反复劝说,纳林布录只派家人南褚前来代为探视,使孟古姐姐含怨于九泉。

孟古姐姐病故之后,努尔哈赤为表达痛惜之情,为她生殉四名婢女,又宰牛马各百匹举行盛大的祭礼。而后,将孟古姐姐葬在自家院内三载,第四年迁葬于尼亚满山岗,在那里为她建陵,派觉尔察氏一户看守。努尔哈赤夺下辽东以后,于天命九年(1624)在东京城之北阳鲁山营造祖陵,迁祖父母、父母等人遗骨至此安葬,孟古姐姐也同时被从尼亚满山岗迁移到此。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努尔哈赤驾崩,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母以子贵”,孟古姐姐因此成为皇太后。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下令在沈阳城东石嘴头山营造太祖陵,皇后孟古姐姐与太祖努尔哈赤同时迁到石嘴山陵合葬,谥号“孝慈昭宽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石嘴山由此改称天柱山)。

福陵初称“太祖陵”“先汗陵”,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定陵号为“福陵”,顺治八年(1651)初建完成,康熙、乾隆时期增建和改建,规制完备。陵寝南北长773.17米,东西宽302.97米,占地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福陵建筑群依山就势,陵山——天柱山(石嘴头山)背靠辉山、兴隆岭,前临浑河,共有建筑32座(组),布局因地势呈现前低后高、南北狭长态势。

陵区设有青、白、红三色界桩,陵前三面还有“栅木”(挡众木)1514架,这些既是陵界标志也是安全防护设施,陵寝区外绕以红墙。

古建筑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平面布局规整,层次分明。由南向北依次为下马碑、石牌坊、望柱、正红门。正红门两侧分别设有擎天柱及用黑褐色石雕成的石象生四对,立于苍松翠柏间。进正红门在平地尽头是依山势修筑的一百单八级砖磴(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拾阶而上迎面有一“神功圣德碑亭”,内立“大清神功圣德碑”,此碑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增建,碑文记述了努尔哈赤的功德。过碑亭是城堡式建筑的方城,中为隆恩门,顶有三层门楼一座,俗称“五凤楼”,城上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城内正中为隆恩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均为祭祀场所。清朝皇帝多次东巡在此祭祀祖陵。隆恩殿后建大明楼,“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立于此。方城后为“宝顶”,是努尔哈赤及其后妃的“百年吉地”。

福陵继承了明代皇陵的规制,主体建筑在正红门与风水墙之内,陵前区的石牌坊、石象生、华表及隆恩门券脸石雕等,均为石刻艺术的上乘之作。隆恩殿等建筑,殿内无天花,直接采用在梁檩、望板上彩绘的做法,这是满族及中国东北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依山就势在神道上修建一百零八级台阶的设计匠心独运,极为罕见,这是福陵的标志性建筑。方城、风水红墙是古代都城之“内城”“外郭”的体现,以层层设防,护卫皇陵的安全,既具实用性,又有象征寓意,城堡式建筑在其他明清皇陵建筑中较少见。为荫庇皇陵、强化庄严肃穆的气氛,在风水红墙内外以及陵区四周栽植大量古油松,枝繁叶茂、苍劲挺拔,以其常青之绿将福陵装点成一片“翠海”,气势壮观。在陵寝西北约1.5公里的后陵堡附近,为“寿康妃园寝”。陵北公家村及满堂村等处还有太祖之子塔拜、汤古岱以及“皇姑”等宗室陪葬墓。陵西山里红屯、二台子等处有弘毅公额亦都、直义公费英东等功臣陪葬墓,这些陪葬墓茔也构成福陵总体建筑格局的一部分。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堪舆家的指导下进行,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考虑了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的和谐统一,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含的历史史实,都是后人研究清朝陵寝制度、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这里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2004年,清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