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寻找他的理想他的国

寻找他的理想他的国

时间:2022-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1节 旅行的意义:寻找他的理想他的国导 航 西周 偶像周公 周礼 孔子生平 儒家思想一、孔子名片他叫孔子,一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一生“述而不作”,但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被奉为中国文化第一经典。我们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自2004年我国首次恢复官方公祭孔子,孔子粉丝激增,遍布中国。
寻找他的理想他的国_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第1节 旅行的意义:寻找他的理想他的国

导 航 西周 偶像周公 周礼 孔子生平 儒家思想

一、孔子名片

他叫孔子,一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来自两千多年前遥远的春秋时代,姓孔,名丘,字仲尼。他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刚好是东周的前期春秋时期,他的出生地是鲁国国都曲阜周边的陬邑,就在今天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南辛镇。我们没有见过他,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他长达两千多年的迷恋。我们迷恋着孔子,不惜用世间种种华丽的赞辞为他粉饰:

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

唐高宗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

元朝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嘉靖帝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尊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

……

他一生“述而不作”,但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被奉为中国文化第一经典。北宋宰相赵普道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赞其只言片语所藏之大智慧。朱熹也说:“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古代大师受教于孔子,当代人更从中获益良多。

我国著名学者于丹将《论语》解读为心灵鸡汤,说孔子温暖着我们。孔子用质朴的语言解答了今天我们所有为人处世的疑问——他教我们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教我们交朋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教我们学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教我们处理工作,“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教我们行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台湾教授王财贵奔走各地,呼吁全民学孔子读《论语》,“经是智慧的记录,想要开拓智慧就必须读经”。

我们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自2004年我国首次恢复官方公祭孔子,孔子粉丝激增,遍布中国。于是我们又发扬“走出去”的现代精神,将“孔子学院”开到了世界各地,这让“孔子”走到哪里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日本将《论语》列为高中必修课,日本书店设有孔子专柜,出版的《论语》相关书籍多达568个版本。西方世界将孔子与耶稣媲美,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殊不知,我们为偶像孔子所做的种种,孔子当年也曾做过。孔子除了“述而不作”还“信而好古”,他和我们一样,也当过别人的粉丝,也有过疯狂追星的时光,也为了实现自己偶像的理想而周游列国十几年。他的偶像是谁?当然是他天天梦里见到的圣人——周公姬旦。

周公姬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所在的西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周公又为什么能代表周朝?为什么孔子会如此为之动容,神往不已?

二、旅行目的:宣传周公的思想

周公本意是周代的爵位,相当于“大周朝辅政公爵”,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昵称“叔旦”和“周公旦”,出生于约公元前1100年,西周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在我国历史上,周公与孔子并称为圣人,两人并称的时候,最先是周公称先圣,孔子称先师,周公高于孔子;后来则是周、孔平起平坐,周公称元圣,孔子称至圣,周公被封为文宪王,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如果说把中国历史划为上下五千年,前两千五百年中国文人的第一偶像是周公,后两千五百年才是属于孔子的天下。

周公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孔子的旅行目的就是宣传周公的思想。让我们回到周公生活的时代,自然就会明白孔子为什么而奔走。

“人气王子”周公:出身于明星家族

作为当时周朝的第一明星、人气王子,姬旦除了自身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之外,还与他出身于“明星家族”有莫大关系。周公的父亲是我们熟悉的《封神榜》里的西伯姬昌,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文王,传说中《周易》即《易经》的创作者。

姬旦排行老四,他的大哥伯邑考是当年轰动全国的“最悲情绯闻事件”男主角。这个著名“绯闻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也是周世子,生性敦厚。由于姬昌触怒商纣王被监禁,伯邑考为了营救父亲,带了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献给纣王最得宠的妃子妲己。妲己见到伯邑考长相俊美、琴艺绝伦,欲加亲近,遭到伯邑考严词拒绝。气愤之下,妲己先是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后诬陷伯邑考之琴声在暗骂纣王无德。可怜的伯邑考就这样被纣王割去了四肢,万刃剁尸,还做成了肉饼。残忍的妲己又将“伯邑考肉饼”送给他的父亲姬昌吃。

世子伯邑考惨死,新的世子换成了姬旦的二哥姬发。在姬昌众子之中,以姬发和姬旦最有才能。姬发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武王,他不仅知名度高,而且成就相当拉风。他发动了一场被颂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在“牧野之战”消灭了暴君纣王和妲己,为伯邑考报仇雪恨,史称“武王灭商”;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位列中国历史名人榜;他推翻了殷商王朝的残暴统治,夺取了全国政权,成为中国最梦幻朝代——周朝的开国君主。

历史上将周朝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期为西周,后半期为东周。西周是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定都西边镐京(今陕西西安)这段时期。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后来周朝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称东周,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也即东迁到灭亡这段时期。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最后为秦所灭。东周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剩下的诸侯大国互相吞并侵夺,称为“战国时代”。

周公的工作:辅佐成王 平定叛乱

就在西周取代商朝第二年,武王就病倒了。他把姬旦叫到跟前,准备传位给这个才华横溢的四弟。没想到姬旦却痛哭流涕,不肯接受。不久武王去世,姬旦拥立武王年幼的长子姬诵为周成王,他担起了治国安邦和抚养成王的重任,周公成为他的新昵称。

周公摄政当年,东方就发生了叛乱。原来,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朝旧地,让他统率殷商遗民。武王在武庚周围分封了自己几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就近监视,号称“三监”。由于对周公摄政不满,武庚便联合“三监”以及原商朝附庸国徐、奄、薄姑等共同叛乱。周公旦亲拥成王东征,第二年就打败了武庚和“三监”,平定叛乱。

第三年,周公继续东征,讨伐参与叛乱的奄、徐、薄姑等。奄,又称商奄,其地望在今山东曲阜市也即鲁国境内,是商朝在东方的一个很有势力的附庸国。周公一举灭奄,起到了“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关键作用。这也就是开头我们提到的孔子的梦境,这是有史可考的周公旦唯一一次造访他的封地鲁国。

至此,三年东征胜利结束,中原及东方完全纳入周朝统治范围。接着,周公在“天下之中”的伊洛盆地营建了成周洛邑,也就是后来东周的首都,周朝遂名副其实地成为继夏、商之后而兴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王朝。

周公的代表作:《周礼》是理想国蓝图

周公在东征胜利、天下一统之后,将重点放在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上。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分封诸侯”,分封对象主要是同姓亲戚、部分异姓功臣和历代圣王后裔,明确了所有诸侯共同尊奉周天子的君臣关系。分封制也成为历代王朝经常沿用的制度。一是“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朝社会文化制度的基础。周公一生在打天下和治天下两方面均有着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但真正让他流传千古,也是对孔子影响最深的则是在制礼作乐上。他是集大成的创制者,他把夏、商、周三代礼乐文化融合在一起,推向了发展的顶峰,确立了中国最初温文尔雅、礼仪天下的形象,创造出了一套近乎完美的礼仪制度——《周礼》。

《周礼》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行什么样的礼,配什么样的乐,礼乐配合,文质彬彬,既尽善又尽美,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成熟的文明所拥有的和谐与典雅。可以这么理解,在《周礼》中收藏着一张“天下大同的理想蓝图”: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也是一种制度文化——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通过人伦和谐,实现政治社会和谐的理想。

《周礼》或者说制礼作乐是周公从一个政治明星成为文化偶像的标志性事件,这件事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极大,影响数千年。有专家说,“中国人自诩礼乐文明之邦,自觉文化高超,相信文化力优于政治力,都是在这段时间内确定的”。周朝八百年,是我国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而周何以能享国如此之久?许多人认为是因为分封诸侯的封建制度,也有人把这归功于周公旦的文教礼乐。无论如何,周之所以为周,一定是两者的结合。

周公的影响力:礼乐文化孕育了儒家思想

西周真是一个让孔子着迷的梦幻时代,它是钟鸣鼎食的时代,它是天人合一的时代,它是《周礼》、《诗经》共荣的时代,它还有坦荡质朴、彬彬有礼的人文气质和君子风度令人着迷。

对于孔子来说,西周太梦幻,周公太伟大了,其所确立的《周礼》和理想国也是孔子心目中最完美的人格与国度状态。孔子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像周公一样,而老百姓则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孔子的儒家思想正是由《周礼》直接孕育——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主要是恢复西周的礼治秩序。孔子主张“正名”,就是依据宗法制度的规定,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孔子主张实行礼治,用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主张实行道德教化,统治者正人首先要正己。作为周公的狂热粉丝、西周的忠实拥趸,孔子立志要“克己复礼”,视“礼”为安身立命的基础、做人的根本,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对周公是公开的明恋,他多次在梦里与周公神交,周公于他亦师亦友。但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西周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礼乐更是支离破碎,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周公所创建的理想社会正一点点土崩瓦解,这让孔子焦虑,他很痛苦。“为什么人心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他的理想他的国会这样面目全非?”孔子非常憎恨“天下无道”的乱世。

孔子决心重建周公的事业,恢复周礼,从而建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稳定有序的礼制社会。他以此为己任,并网罗了一批也有理想主义情结的弟子共同组成了“周公粉丝团”。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应该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浩大的粉丝团,若是今天为了宣传方便他们大概也会学李宇春的粉丝自称“玉米”一样,取周公姓名“姬旦”的谐音俗俗地自封为“鸡蛋”。不过他们毕竟生在古代,所以他们有一个更雅的称号:“儒家”。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从黄帝、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武王等均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古圣王,但只有周公的思想最具有生命力,周公其人虽已没,但这种生命力在孔子和儒家身上得到了延续。

周公的粉丝:孔子欲为他走四方

儒家粉丝团的人都自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也就是脱胎于《周礼》所描述的优秀人格的典范,其含义被孔子进一步诠释,将有道德、有教养、有礼貌的人称为君子。换句话说知书达理、温柔敦厚、中庸谦虚的君子,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这个自认为是由君子组成的粉丝团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高举周公思想旗帜,完成最崇高的文化礼仪宣传之旅。

在他们的旅途中,最大的精神支柱便是周公。儒家将《周礼》奉为煌煌大典,孔子研究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认为周礼是最完美的。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制度沿袭于夏、商二代,有所借鉴有所创新,这是多么丰富多彩的盛貌!我愿遵从周朝的制度。”孔子认为,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周公继承发展了夏商文化,而孔子则打算沿袭西周文化,游说诸侯国,推广周公的理想。

说中国文人,不得不说孔子,说孔子不得不说周公,说周公不得不说西周,难舍难分。正是周公的“制礼作乐”,才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西周,孕育了儒家,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因为周公,在三千年前,周人得以拥有这样一去不复返的“郁郁乎文哉”的时代,孔子及其后之文人也得以拥有一个理想国的蓝图。无论是我们所能见证或想象的有关周人的轮廓还是细节,都耐人琢磨、让人流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