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行星形成的假说

行星形成的假说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运转过程中,大星子吸收小星子而形成行星,其中一个成为地球。这些微粒又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最后聚集形成行星。中心部分收缩凝聚成为太阳,外部形成星云盘进一步形成行星。星子一方面吸积周围的物质,另一方面由于彼此吸引而互相碰撞。
行星形成的假说_宇宙演化论

戴文赛于1977年在《太阳系演化学》书中列出太阳系起源假说有40多种。这些假说多半是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copernicus)1543年在《天体的运行》一书中创立的日心说和英国物理学家牛顿(I.Newton)1687年创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影响下提出的。假说可归纳为灾变说、星子说、星云说和陨星说。

一、灾变说

1745年法国博物学家布封(GL.L.Buffon)认为有颗彗星与太阳相撞,使太阳旋转,同时溅出一部分炽热的物质,围绕太阳旋转,逐渐凝固形成行星。

1916年英国天文学家金斯(J.H.Jeans)提出,一个比太阳大的恒星掠过太阳附近产生的潮汐力,从太阳表面拽出来一连串的物质,形成行星。

二、星子说

1906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T.C.Chamberlin)和天文学家穆尔顿(F.R.Moulton)提出。他们认为太阳由旋涡状星云形成以后,有一个恒星与太阳接近几百公里时互相吸引,产生很大的潮汐作用。星云“破裂”,里面的物质向外喷出,喷出物围绕太阳运转,一部分细小物质散失或回到太阳中去。密度较大的物质凝聚成小团块或固体质点,即星子或微星。在运转过程中,大星子吸收小星子而形成行星,其中一个成为地球

三、星云说

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后,认为假定宇宙空间中存在着均匀分布的物质粒子。凭借万有引力,可以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团块,这些巨大团块相互之间的距离很大,于是形成了太阳系。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I.kant)发表了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认为太阳系和所有的恒星,是从一团团弥漫的小微粒,通过万有引力作用而聚集起来形成的。星云中的质点,互相吸引形成团块,团块之间相互碰撞,聚集成更大的团块。在星云中心部位,聚集成巨大的中心天体——太阳。外面的物质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这些微粒又各自形成小的引力中心,最后聚集形成行星。

康德之后,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于1796年发表了“宇宙体系论”,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聚集而成的。星云是气态的,温度很高,自转缓慢,后来逐渐冷却,开始收缩。按照角动量守恒,星云收缩,转动速度加快,离心力增大,星云变扁,成为圆盘状。星云不断收缩,转动速度越来越快,形成环绕中心的气体环,中心形成太阳。外围气体环中物质破碎,通过碰撞和吸引最后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开始很热,后来才冷却收缩成固态物质。

我国天文学家戴文赛1977年在《太阳系演化学》一书中提出整个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组成的。中心部分收缩凝聚成为太阳,外部形成星云盘进一步形成行星。原始星云是由微粒和气体组成的气体尘埃,其中尘埃占原始星云质量的1%左右。在47亿年前,有一个质量比太阳大几千倍的星际云,当收缩到密度为10克/立方厘米,内部出现了涡流,碎裂成上千个小星云,其中一个后来形成了太阳系。原始星云在涡流中形成,所以一开始就有自转。自转速度逐渐加快,星云便逐渐变扁,于是形成了扁的星云盘。与此同时,原始星云中心部分在收缩过程中密度变大,形成了太阳。星云盘内的固体微粒在聚集的同时向赤道面沉降,在盘内形成薄的“尘层”,当尘层密度足够高时,便出现引力不稳定,于是瓦解为许多粒子团,粒子团收缩形成星子。星子一方面吸积周围的物质,另一方面由于彼此吸引而互相碰撞。当相对运动速度较大时,星子被撞碎;相对速度较小时,星子结合成大星子。最大的星子就成为行星胎,行星胎通过引力吸积作用而成长,后来成为行星。

四、陨星说

前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施密特(О.Ю.шмидт)于1944年提出行星是由星际中的陨星和微尘凝聚而成。在大约60—70亿年前原始太阳在银河系空间运行穿过巨大的黑暗星云时,俘获了一部分气态物质和尘埃,围绕太阳旋转。轻的气态物质漂浮远离太阳,尘埃物质受太阳吸引。在离太阳远处聚集成类木行星;在近处聚集成类地行星。地球由冷却的固态微粒形成,后因放射性元素蜕变,内部逐渐变热,使水和气体逐渐分离到地球表面,产生海洋和大气。

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从不同侧面解释了天体的起源。如德国学者魏扎克的“湍流说”,认为天体起源于不同等级、不同大小的旋涡式旋转的气体云。由于湍流衰减,旋涡收缩,气体云凝聚为圆盘体。以后旋转减慢,变成椭圆星系。星系是大涡旋,其中又套着一级一级的小涡旋,依次形成星团、恒星、太阳系。美国学者拉依茨认为,宇宙在不断膨胀过程中,星云向四面八方飞散;由于不规则运动,气体开始局部凝聚,逐步形成各级天体。瑞典学者阿尔芬提出:太阳系的形成是高温等离子体云的电磁运动的结果;通过电磁力的作用,原始太阳自转速度减慢,角动量向外转移,等离子体云转动加快,逐渐集中到太阳赤道面上,凝聚为行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