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象的观测和记录

天象的观测和记录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专职天文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观测和记录天空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中国保存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日食记录,根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2]的整理,从甲骨卜辞里的日食记录开始,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日食的记录有1 600多条,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却对这种现象进行着坦率的观察和记录。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的统计,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彗星记录有1 000多条。
天象的观测和记录_天文学史一部人

中国古代专职天文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观测和记录天空中发生的一切变化。由于中国古代由政府专门供养专职的观天人员进行天象观测和记录,所以中国古代保存下来了世界上持续时间最久、内容最为丰富详尽的天象记录,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古代史籍中记载的天象记录,从类型上大致可以分为日食、月食、掩星等特殊天象;与行星有关的天象;彗星、新星、流星和太阳黑子等异常天象。日食分为全食、环食和偏食三种。中国保存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日食记录,根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2]的整理,从甲骨卜辞里的日食记录开始,中国古代史籍中关于日食的记录有1 600多条,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食分为全食和偏食两种。最早的月食记录同样也见于殷墟甲骨卜辞。经过推算得知,这一组月食发生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300年,不晚于公元前1120年。《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载有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月食记录1 100多条。

掩星大致可分为月掩恒星、月掩行星、行星掩恒星、行星互掩等几种情况。月掩恒星比较常见。月掩行星则为古代天文学家所重视,一般所指的掩星即指月掩行星。《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收录了古代月掩行星记录共200多次。这些记录对验证现代天体力学中的某些理论,如地球自转速度的长期变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行星在恒星背景下的视运动轨迹复杂多变。在古代希腊这是要被拯救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却对这种现象进行着坦率的观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关注的行星天象大致可分为如下六类:①行星自身亮度、颜色、大小和形状的变化;②行星与二十八宿相对位置的变化;③行星自身的运动状况,有顺、留、逆、伏等;④五大行星相互之间的位置变化;⑤行星与月亮的相对位置变化;⑥流星、彗星干犯行星。

图3.3 “癸酉贞日夕有食”卜辞原件照片和拓片

中国古代对行星天象进行如此细致、全面的观察,原因在于古人相信这些天象透露了上天关于人间事务的倾向性意见。理论上,古人相信所有天象都包含着这样的信息。日月食等罕见天象包含着重要的信息。但是罕见天象对人间事务难以进行日常指导,所以古代星占学家对行星动态这样的常规天象加以持久性的关注。无论是中国古代历法文献中还是重要的星占著作中,关于行星的内容总是占了很大的篇幅。如李淳风著的《乙巳占》中行星星占的内容占到40%左右,瞿昙悉达编撰的《开元占经》中行星星占内容占到35%。

彗星是除日食之外最易引起古人惊异的天象。在古代星占理论中,彗星的出现常被当作一种凶兆。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的统计,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彗星记录有1 000多条。可靠的古代彗星记录最早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据推算确认,这是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观察非常细致,根据其出现的方位不同和形状各异,配有不同的专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上,绘有一份珍贵的彗星图,描绘了29种彗星的形态,每一种彗星图像下有对应的名称和占辞。

虽然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更关心彗星的星占学含义,但他们对彗星位置、运动轨迹、形态形状、出现时刻、消失时刻等所做的大量详尽描述,是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彗星记录。这些资料一直为现代中外天文学家们所重视,它们为研究彗星的周期、轨道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而在古代希腊,彗星只是被当作大气现象。在西方天文学史上,直到第谷之后彗星才被当作一种天体。

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的统计,中国古代文献中还有新星记录100余次、流星记录4 900余次、流星雨记录400余次、太阳黑子记录270余次。古人做这些记录无疑有他们自己的服务目标,但同时也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